<p class="ql-block"> 东冶村中社马氏族简谱</p><p class="ql-block"> 九成号.岭后院.全盛号</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中华马姓起源</p><p class="ql-block">扶风马氏崛起</p><p class="ql-block">东冶中社马姓</p><p class="ql-block">东冶中社马氏上吃梁祖莹碑记</p><p class="ql-block">中社马氏全盛号支系略考</p><p class="ql-block">东冶中社马氏上吃梁祖莹碑记世系图东冶中社马氏上圪梁祖荧碑记世系谱中社马氏九成号、岭后院支系世系图中社马氏九成号支系谱系表中社马氏岭后院支系谱系表中社马氏全盛号支系世系图中社马氏全盛号支系谱系表附录1|</p> <p class="ql-block"> 序</p><p class="ql-block">追根溯源,铭记先祖。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忆,是血脉相连的见证,更是子孙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一个家族,从最初的先祖开枝散叶,历经世代繁衍,迁徙流转,逐渐形成今天的模样。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族的血脉与精神始终延续。编纂家谱,正是为了让后人铭记家族根源,传承先祖美德,珍惜血脉亲情,启志奋发上进。</p><p class="ql-block">理世系,凝聚亲情。我们的家族东冶中社马姓,源自中华马姓体系之著名堂号﹣-"扶风马氏"。概言之:根在邯郸,望在扶风,东汉崛起,东樊迁来。家族如大树,根深叶茂,枝干相连。随着时间推移,族人可能散居各地,甚至素未谋面。但通过家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家族的脉络,知道彼此的血缘关系。无论相隔多远,我们始终是同根同源的亲人。希望后人翻阅此谱时,能感受到家族的温暖,增进血脉情缘。</p><p class="ql-block">赓续传承,寄望子孙。今日修谱,不仅是为了记录过去,更是为了激励未来。愿我们的后代:</p><p class="ql-block">一一不忘根本,铭记家族历史,传承先辈精神;</p><p class="ql-block">一一奋发图强,在各行各业有所建树,光耀门楣;</p><p class="ql-block">﹣一团结一心,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心系家族,互助共进。</p><p class="ql-block">家族的未来,由我们共同书写。愿此族谱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的家族世代昌盛,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中华马姓起源</p> <p class="ql-block">一一吾族马姓,中华马姓体系著名堂号"扶风马氏"之脉络</p><p class="ql-block">中华马姓是一个多渊源、多民族构成的姓氏,主要来源包括封地得姓、官职演变、少数民族改姓及赐姓等。其中,以邯郸封地得姓的马氏是中华马姓的主要源流之一,得姓始祖赵奢,其赵氏,源自嬴姓赵氏"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同时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史记》明确:赵奢为属的赵氏与秦始皇赢政同源,均为赢姓分支。</p><p class="ql-block">赢姓赵氏的形成</p><p class="ql-block">赢姓为上古八大姓之一,其始祖为伯益(东夷部落首领),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嬴"伯益的十五世孙造父(西周时期的著名御马官)因助周穆王平定战乱,受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其后代以封地为氏,形成"嬴姓赵氏"《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赵氏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建立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p><p class="ql-block">赵奢邯郸得马姓</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70年,赵国名将赵奢抵御秦军战功显赫,赵惠文王</p> <p class="ql-block">授封赵奢领地,地点在今邯郸西北一带,地名马服"。赵奢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后代以封地为姓,称马服氏",后逐渐由"马服简化为单姓马"邯郸马姓是中华马姓的主要来源,赵奢即是该马姓的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其他马姓来源</p><p class="ql-block">除邯郸马姓封地得姓外,马姓来源还有官职演变、少数民族改姓、赐姓或其他原因改姓。</p><p class="ql-block">官职演变:有西周马质(掌马匹)、春秋司马"巫马等官职,其后代以马为姓。</p><p class="ql-block">少数民族改姓: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因汉化而改为马姓。如回族马姓的最主要来源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 Muhammad )的汉化简译。另也有因受政治、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为马姓。</p><p class="ql-block">赐姓与避难改姓:赐姓多是历史人物因功受赐马姓。如:明代郑和家族因功赐姓马。反之也有因难避祸他姓改"马姓。在东冶村,就有冯家院无冯姓,冯将军避难易姓马的传说。</p><p class="ql-block">马姓的形成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缩影,彰显中华姓氏文化的包容性与延续性。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马姓人口约1918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23%,排名第13位。其中,以邯郸马姓为主要源流的汉族马姓约占六成,回族占三成以上,其余为满、蒙等民族。</p> <p class="ql-block">扶风马氏崛起</p><p class="ql-block">扶风之名,肇始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所置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并称"三辅"。其辖境涵盖今陕西兴平、扶风等二十四县,为西汉京畿重地。邯郸马姓冠以扶风马氏"表明马氏家族在秦汉时期已经旺盛崛起,成为关中地区的郡望世家。</p><p class="ql-block">从邯郸马姓到扶风郡望</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六国的王公贵族、富贵大家统一迁移到咸阳进行集中管理,赵奢孙赵兴(赵牧子)被迁往咸阳东部。为纪念祖父的战功君地,也为家族在迁徙地避祸免灾,赵兴遂以马兴称谓,后代均已马姓生息。从此,邯郸马姓开始在咸阳繁衍传承。</p><p class="ql-block">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迁茂陵令》,强制财富在300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迁徙京城附近的茂陵。马兴曾孙马通被迁徙至茂陵扶风,遂开马氏郡望之基,由此累世簪缨。至西汉,马通官封重合侯、通子马宾官拜持节使、宾子马仲官至玄武司马;至东汉更出伏波将军马援、明德马皇后、经学大师马融等世贤名辈。</p><p class="ql-block">马援(前14年一49年)字文渊,东汉开国名将。建武年间平定陇蜀,征讨交趾(今越南),创"铜柱标界"之制,被刘秀帝封为"伏波将军""新息侯"。年逾六旬北击匈奴,留下"马革裹尸"豪言,垂范后世。永平三年图形云台,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p> <p class="ql-block">明德皇后(39年一79年),马援之女,汉明帝刘庄的皇后,世称马明德"以贤德著称,辅佐明帝、章帝两朝,提倡节俭。著有《显宗起居注》一书,是中国第一位女史学家及第一位著书立说的皇后,后世常将其与和熹皇后邓绥并称为"马邓"</p><p class="ql-block">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马援侄孙,东汉经学集大成者。注《孝经》《论语》等,创"通儒"之学。"绛帐授徒",不拘儒者礼节,门人常有千人之多,郑玄、卢植等都是其门徒。唐代时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扶风伯。</p><p class="ql-block">马超(176年一222年),字孟起,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建安十六年(211年)联合韩遂起兵反曹,潼关之战震动中原。后归附刘备,官至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谥曰"威侯"。</p><p class="ql-block">马璘(721年一777年),字仁杰,唐朝右威卫将军、扶风郡公马正会之孙,右司御率府兵曹参军马晟之子。少读《马援传》,受先祖马革裹尸励志从军,屡立战功受封爵。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入朝为相,任检校尚书左仆射、知尚书省事,进封扶风郡王。</p><p class="ql-block">扶风马氏以汉代扶风郡为根基,凭借军功、学术和政治联姻成为名门望族,名人辈出。此仅择列其中,以彰先祖,以勉后人</p><p class="ql-block">扶风马氏播迁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古代姓氏迁徙多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变动等因素相关</p> <p class="ql-block">。扶风马氏的迁徙是汉代豪族兴衰的典型缩影,其迁徙扩散的原因包括政治变动、军事驻防、均田制政策以及家族分支发展等,最终形成横跨南北、多民族融合的家族网络。</p><p class="ql-block">主要扩散区域</p><p class="ql-block">1.西北地区(甘肃、青海)</p><p class="ql-block">马援家族长期镇守陇西、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后代留居当地,形成陇西马氏分支。东汉时部分族人随军屯田定居河西走廊(武威、张掖)。</p><p class="ql-block">2.西南地区(四川、云南)</p><p class="ql-block">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后,部分族人驻守益州(今四川)。三国时期,马超家族割据凉州、汉中,兵败后部分族人南迁蜀汉(成都周边)。</p><p class="ql-block">3.中原及华北(河南、河北、山西)</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马腾、马超家族因对抗曹操失败,部分族人东迁至中原(许昌、洛阳)。隋唐时期因均田制与府兵制,推动族人迁徙河东(山西)、河北等地。</p><p class="ql-block">4.江南地区(江苏、浙江)</p><p class="ql-block">西晋永嘉之乱后,部分马氏南渡,定居建康(今南京)、会稽(今绍兴)。唐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时,关中马姓再次南迁至苏杭。</p><p class="ql-block">5.岭南地区(广东、广西)</p><p class="ql-block">马援征讨岭南时,部分将士留居当地,后代融入两广马姓。</p><p class="ql-block">山西迁徙略考</p> <p class="ql-block">扶风马氏向山西(古称河东)的迁徙主要发生在魏晋至隋唐时期:</p><p class="ql-block">1.东汉肇始</p><p class="ql-block">东汉初,马援后裔因出任地方官,部分族人(从关中地区)迁至河东(山西西南部)定居。东汉末年战乱,又有族人避祸(从东汉都城)北迁河东。</p><p class="ql-block">2.北魏推动</p><p class="ql-block">北魏统一北方,推行"离散部落,分土定居"政策,将关中士族迁至平城(今大同)及河东地区。</p><p class="ql-block">3.隋唐发展</p><p class="ql-block">隋唐实施均田制与府兵制,关中族人迁至绛州、蒲州授田。安史之乱后,马氏将领镇守太原,子孙留籍。</p><p class="ql-block">4.明清延续</p><p class="ql-block">山西马氏遍布太原、代州等地。明初洪洞大移民,晋地马氏复迁冀、豫、鲁诸省。</p><p class="ql-block">今三晋马氏承扶风遗风,或耕读乡野,或显达朝堂。此千年迁徙,既见家族之衍,更显华夏血脉交融。吾族东冶马氏于清道光末年立扶风镇,正本清源,慎终追远。后世子孙当铭记祖德,继往开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