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年过花甲》汪 凯 著

心海中的孤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本诗展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文学追求,也给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人生不必追求轰轰烈烈的伟业,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和价值,也是一种值得骄傲的成就,体现了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精神价值取向,暗含对文学创作本质的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七律 年过花甲 </p><p class="ql-block"> 汪 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轮花甲别慌张,</p><p class="ql-block">岁月梦来风过场。</p><p class="ql-block">昔日豪情掀大海,</p><p class="ql-block">今朝瘦影对残阳。</p><p class="ql-block">虽无伟业载青史,</p><p class="ql-block">但有闲心织锦章。</p><p class="ql-block">莫恨人生常逝水,</p><p class="ql-block">且留韵味久回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08.15日</p><p class="ql-block"> 于合肥</p> <p class="ql-block"> 《七律 年过花甲》赏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联以“花甲不慌张”“岁月如风过场”的表达,展现了对老年生活的豁达态度,弱化了传统题材中对时光易逝的悲叹,更贴近现代视角下对人生阶段的平和认知。</p><p class="ql-block"> “一轮”强化循环感,对岁月积淀的凝练表达,暗喻人生如自然节律般不可逆。“花甲”是六十岁,是中国传统年龄分期的重要节点,象征完整生命周期。“莫慌张”以直白口语化的表达,传递出对时光流逝的坦然态度,诗人以否定词“莫”构建反常规叙事,对抗社会对衰老的焦虑,打破悲情色彩,体现出豁达、从容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岁月梦来”将过往岁月比作一场“梦”,暗含对人生经历的回顾与释然,既有对往事的回味,也有对虚幻与无常的感慨。“风过场”</p><p class="ql-block">以“风过无痕”为喻,进一步强化“往事如烟”的轻淡感,暗示无论过往是辉煌还是平淡,终将如风吹过般消散,不必执着于得失。“梦来”“过场”暗含旁观者视角,诗人抽离于时间之外,将自身经历客体化为一场“可观赏”的戏剧,达成阅尽沧桑的精神超脱。“风过场”的时空消解,将岁月喻为“风过场”,意境苍茫。风的无形与场(舞台)的具象碰撞,凸显存在之短暂——既似梦境虚幻(“岁月梦来”),又似戏终人散的寂寥,对时空流逝的哲学叩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颔联通过今昔对比,不仅展现了个人命运的无常,也可能暗含着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悲叹。“瘦影”既是身体上的衰老消瘦,也是精神上的疲惫消沉;“对残阳”则流露出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处境的无奈接受,蕴含着深沉而复杂的人生感慨。</p><p class="ql-block"> “昔日豪情掀大海”的壮阔气象:“昔日”明确指向过去的时光,“豪情”直接点出彼时的精神状态,充满壮志与自信。“掀大海”运用夸张手法,将抽象的“豪情”具象化,展现出一种气吞山河、敢于挑战强大力量的气魄,仿佛能搅动大海的波涛,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体现出诗人过去意气风发、胸怀远大抱负的人生阶段。“大海”象征着广阔的天地、强大的力量和远大的志向。</p><p class="ql-block"> “今朝瘦影对残阳”的苍凉画面:“今朝”</p><p class="ql-block">与“昔日”形成时间上的鲜明对比,“瘦影”描绘出如今身形的单薄、憔悴,暗示了经历岁月磨砺后的疲惫与沧桑。“残阳”作为傍晚时分即将落下的太阳,带有象征意义,诗人独自面对残阳,更添孤寂之感,勾勒出一幅凄凉、萧瑟的画面,反映出当下可能失意、境遇不佳的人生状态。“残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美好的终结和人生的暮年。</p><p class="ql-block"> “昔日”与“今朝”的时间对比,“豪情”与“瘦影”的状态对比,“掀大海”与“对残阳”的行为及意境对比,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通过强烈的反差,突出了人生的变化和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颈联展现了作者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作者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人生,不追求轰轰烈烈的伟业,而是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将文学创作视为一种精神寄托和生活乐趣。“织锦章”来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虽无伟业留青史”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伟大功业的坦然接受。“伟业”是指对社会、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事业,而“青史”是指历史记载。作者承认自己没有这样的成就,但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遗憾或失落。</p><p class="ql-block"> “但有闲心织锦章”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满足感。这里的“闲心”指的是作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的一片宁静和闲适,而“织锦章”则是比喻创作优美的诗文。作者认为,虽然没有伟业,但能够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乐趣和价值,这也是一种值得骄傲的成就。“织”字暗示文学创作的精细与耐心,“锦章”既指华美诗文,亦隐喻人生如锦绣,需以闲适之心雕琢。</p><p class="ql-block"> 这句诗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前后两句结构对称,音韵和谐,增强了诗句的美感。又将文学创作比喻为“织锦章”,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伟业留青史”指向传统士大夫“立功”的追求,而“闲心织锦章”则转向“立言”的文人理想。“虽无…但有…”的转折句式,表面是自谦,实则是对比,将“闲心”的价值提升到与“伟业”并列甚至更高的地位。诗句暗含庄子“无用之大用”的哲学,看似无功利性的“闲心”,反而成就超越时代的文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伟业”(宏大叙事)与“闲心”(私人体验)、“青史”(时间纵向)与“锦章”(空间横向)形成多维对比,在工整对仗中藏辩证思维。 用典的隐晦性:“青史”化用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却反其意而用之;“织锦”暗合李贺“笔补造化天无功”的创作观,体现“以故为新”的古典诗学技巧。</p><p class="ql-block"> 该句为当代人提供一种生存智慧:在无法改变外部环境时,转向内心世界的建构。在文学上的启示,真正的“锦章”诞生于祛除功利心的自由状态。</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诗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完成了从“社会价值”到“个体价值”的范式转换。其核心不在否定“伟业”,而在重新定义“伟大”——当历史叙事趋于单一化时,“织锦章”的闲心恰恰构成了文明最细腻的肌理。这种思想在当今碎片化时代,反而显现出惊人的前瞻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尾联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传统诗歌的意境美与哲思性,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记忆的珍视,感慨人生短暂和时光易逝,劝诫不要悲伤。</p><p class="ql-block"> “莫恨”:不要怨恨,不要悲伤。“人生常逝水”即人生如流水般不断流逝,时光一去不复返。 “且留”是姑且留下、保留下来。“韵味”即美好的回忆、情感或艺术的美感。“久回肠”就是长时间在心中回味,久久不能忘怀。 </p><p class="ql-block"> 前句“莫恨”以否定式开篇,与后句“且留”形成转折,从消极接受转为主动留存,运用对比构成情感张力。“韵味”既指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隐喻人生经历沉淀后的精神价值。“回肠”强调情感共鸣的持久性,暗示艺术或德行可超越时间限制。</p><p class="ql-block"> “逝水”(仄仄)与“回肠”(平平)形成声调对比,配合“久”字的上声转折,营造出余音缭绕的效果,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虚词“莫恨”“且留”构成心理动作的对仗,而“常逝水”与“久回肠”中“常”与“久”的时间副词呼应,既工整又深化主题:短暂与永恒的辩证。</p><p class="ql-block"> 此句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人生短暂,时光易逝,但可以通过珍视和回味美好的回忆,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满足。这种态度既体现了对现实的接受,也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诗浓缩了东方智慧,在“逝水”的苍茫与“回肠”的温热间构建了诗意的生存哲学。其价值不仅在于语言艺术,更在于为浮世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诗意的栖居范式:在承认局限中创造无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