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荟萃之地——江西(D)(四)书院千年白鹿洞

山翁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br>  试想有一只俊俏的白鹿,跟在你身边,陪你读书,帮你做这做那,悦你身心,多好的赏心悦事啊!<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内的“正学之门”又称孔圣门,最早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照片上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字为时任中顾委委员、南京军区政委杜平中将所书)</span></p>   可在庐山之东南麓一条小河谷边的一小块盆地中,就隐藏着一个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里就隐含着这样一则故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正门,字为赵朴初先生所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鸟瞰)</span></p>   是说也,唐朝时有一位叫李勃的先生。隐居于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传说,其间,他曾养一只白鹿自娱,白鹿出入相随。白鹿很有灵性,能替主人下山购物。据此这里的人们都习惯地称李勃为“白鹿先生”,他所隐居的这块地儿也被称作“白鹿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图片:白鹿洞书院的开创者李勃先生画像)</span></p>   历史上,李勃真有其人。我知道李勃,始于高中时读过的苏东坡《石钟山记》。李勃(773—831年),字俊之,系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青年时起便开始漫游四方,约贞元年间(798—803年)隐居庐山。贞元十九年(803年)离开庐山到嵩山,唐宪宗时被举荐出任考工员外郎,长庆二年(822年),又出任江州(今九江市)刺史,惠政于民,做了许多利民好事。人们把其组织在城南甘棠湖与南门湖间修建的一条堤坝称为“李公堤”。李勃还组织修建了江州最早的书院—景星书院。其间他还组织修建了作为景的清学辉馆,大诗人刘禹锡诗赞曰:“南望庐山千万仞,共夸新出栋梁材”。后来李勃又在其之前隐居地白鹿洞修建了亭台楼榭,并广植花木,环以流水,吸引大批有志读书人来此,随之使白鹿洞成为学人志士之荟萃之所,白鹿洞也因之名声大振。及到五代十国时的南唐,白鹿洞则被立为“庐山国学“,常年有百多出类拔萃者耕读,为其成为最早的知名书院奠定了基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内的白鹿洞,憨态可掬的白鹿后方碑文斑驳依稀。白鹿洞最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嘉靖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命石工琢石鹿置洞中。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江西参议葛寅亮认为洞不应开,鹿更不应琢,遂将石鹿埋入地下。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在地下约两米深处发现石鹿,重新安放在洞中。)</span></p>   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白鹿洞又经过宋、元、明、清、民国这样一些朝代,一些知名的学者、大儒纷纷来此,著书立说、收徒讲学,也曾经历过战乱的洗礼,使其历史沉淀逾加深厚,成为今天笔者有幸将要看到的白鹿洞书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曾经又名先贤书院,字为李时达&lt;明1526年进士&gt;所题)</span></p>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我觉得在有生之年来到这样一个历史沉淀深厚的书院,是一大幸事。   4月20日,我们订的离庐动车开行是14时40分,一路从三叠泉走下来,已近当日十一时,当拉我们来到山下时已近十二时,司机问我们,不远处有个白鹿洞书院去不去,我一看时间允许,欣然道:去。因为之前,我压根儿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书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内的丹桂台,相传为宋代朱熙亲植,实为亲植丹桂干枯后,后人之重植丹桂)</span></p>   当我们驱车来到书院,拍下第一张照片时,已是当日十二时七分也。但见书院坐北向南坐落于一座山丘南侧,绿荫簇簇,屋舍俨然,古迹多多,幽静神秘。原来它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除之外有: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之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的灵魂,关乎国家、民族、团体的命运兴衰。这一个个书院的兴衰,也记录着我们所在这个国家的兴衰,书院兴,则国运兴;反之亦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内已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之高度评价,成为世界之文化景观)</span></p>   不管他人,我自一人走进,看我所看,拍我所拍。但终因来去匆匆,不能细目所见。目睹这里的一帧帧图片,一块块文版,我被历代古人探纲寻古,追求真理,不辞劳苦的精神深深感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碑廊碑记介绍)</span></p>   进入后,顺着书院院落左侧走,可以看到一块块碑刻,但大都因历史悠久,字迹模糊不清。幸而有为里的工作人员将它们一一辨认并制成图表展示予观者。它们均为明代学人所为,分别是:陈文烛《白鹿书院学田记》、饶宗藩《白鹿洞义田记》、敖铣《大明宗室养士田记》、杨廉《白鹿洞宗儒祠记》、李梦阳《白鹿洞宗儒祠记》、娄性《白鹿洞学田记》。<br>  这些碑记的主人大都与书院有缘的官员所为,其中两块是记述这里供奉儒家圣贤的,其中四块则是记述为书院提供田地的。<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碑廊碑刻之一——宗儒祠记)</span></p> <p class="ql-block">  此后,我来到书院历史陈列室,这里发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书院的兴衰存亡的过程,既令人欣慰,也令人扼捥。当我走向陈列室的后侧时,这里山坡下还真有一个石洞,洞深数米,靠里正中竖一石碑,碑文业已不清,碑前有一石雕白鹿,呈正面端卧状,卧于八十厘米高石座之上。但这洞不是李勃时的洞,那时也许根本就没有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内的礼圣殿,“生民未有”为雍正皇帝所题,柱联为“德冠生民湖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 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礼圣殿内碑刻孔子像,上额“学达性天”为清康熙帝所亲书,当时还亲赐经史书籍。当年还制做“学达性天”匾额八块,分别赐予周敦颐、张载、程灏、程颐、邵雍、朱熙六位先贤及白鹿洞、岳麓两所著名书院)</span></p> (图片:朱熙画像)   书院的发展,这里不得不特意说一下宋代的朱熙先生和明代的王阳明先生。   朱熹 (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后世尊称朱子,故后朝廷谥号“文”,又称文公。江西婺源人,出生于福建尤溪,侨居建阳(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之集大成者,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宋元学案》记载:“博及群书,自经史著述外,凡夫诸子、佛老、天文、地理之学,无不涉猎而讲究也。”著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自元代以来,历代科举均采用其《四书集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陈列内电子显示屏对朱熙的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内文会堂前周敦颐雕像,其晚年任职南康军,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庐山市现有一区即以其号为“濂溪区”)</span></p>   学富五车的朱熙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出任南康军(现庐山市)知军兼内劝农事,下边伊始即关注白鹿洞的事宜,并要求属下及时上报有关事项。在其到任之次年十月十五日,便经砍樵者指点到访白鹿洞,见此车面环山,溪涧明澈,草木秀润,空气清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乃隐居读书讲学之好地,遂多次向朝廷申明利害,得到支持,决定重新整修白鹿洞,并委人督建。至淳熙七年(1180年)三月时,白鹿洞这里已建成学舍二十余间,置建昌东源田庄为学田(种田养学),教授学生一二十人。其后朱熙自任洞主,任命书院堂长,还为书院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孔圣殿内供奉的孔子石刻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孔圣殿内供奉的孟子石刻像)</span></p> (照片:白鹿洞书院孔圣殿内供奉的曾子石刻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孔圣殿内供奉的颜回石刻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孔圣殿内供奉的子思石刻像)</span></p>   朱熙于淳熙八年(1181年)南康军任满改任浙东提举后,仍不遗余力为白鹿洞书院事奔波,于同年十一月面见皇帝时,在之前多次请求无果的情况下,再次请求皇帝为白鹿洞书院题写院名、赐予书籍,遂得恩准,为书院后续发展开了绿灯。其制定的书院提示,也由宋理宗于淳祐元年(1124年)亲书并颁行太学,成为整个国家的教育方针。而其制定的学规,至今在日本一些书院和学校仍在吟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陈列室内展示的朱熙制定的教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内的崇德祠,联为“祠尊紫阳院纪白鹿;道致广大学致精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白鹿洞书院内的明伦堂,“明伦堂”为朱熙亲笔所题,门柱联对“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智仁独得之天”为朱熙所作并亲书,现为姚公骞所书)</span></p>   明代的全能大儒王阳明(1472—1529年)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以佥都御史职巡抚南赣、汀州、漳州时,特意取其《大学古本》《中庸古本》等与朱熙学派商榷,并派人不远千里将其手书“致之洞中”,被镌刻碑以致。明正德十四年王击败叛王朱宸濠,派兵进驻南康,且于次年一月亲至白鹿洞,史称“徘徊久之,多所题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图片:王阳明画像)</span></p>   书院千年,朝代更替,战火频仍,白鹿洞书院命运多舛,曾多次被毁,但均得起死回生,多有名人学士在此修行著书立说。新中国成立后,书院得到党和政府应有的关怀,国家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宋庆龄、董必武,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元帅聂荣臻,在不同的时间内亲临书院视察。如今的书院已得到很好的保护,1996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专家考察白鹿洞书院,给予高度评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来白鹿洞书院考察时留言英汉语碑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视频:位于书院后院的白鹿洞)</span></p> <p class="ql-block">(照片:笔者在白鹿洞书院所购书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