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乐寿堂

寂而常照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可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太后、光绪帝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昆明湖、后溪河组成的游览区,分布着宫殿、寺庙、亭台楼阁,可尽览湖光山色。</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位于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东宫门内,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p> <p class="ql-block">原名名勤政殿,清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清光绪十二年重建,改名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住颐和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p> 仁寿门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仁寿门是位于东宫门内的一座牌坊式门楼,为仁寿殿前的重要建筑,匾额以汉、满两种文字书写,门前陈列象征守卫的猪猴石,是清代政治活动区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更名为仁寿门,与仁寿殿共同构成颐和园听政区的核心建筑群。其功能主要为礼仪性入口,是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临朝理政时官员的必经之处。‌‌</p> 寿星石 <p class="ql-block">寿星石原为明代米万钟勺园藏石,后随园林归属变化历经弘雅园、漱春园等易主。清光绪十五年重修颐和园时,自墨尔根园迁移至仁寿殿前。该石见证了明清私家园林至皇家园林的流转历程,其石座铜牌铭文清晰标注"寿星石"名称及来源。</p> 仁寿殿 <p class="ql-block">仁寿殿坐西向东,建于汉白玉高石基上,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周围有廊,两侧有南北配殿。仁寿殿为卷棚歇山顶,上覆灰瓦,脊上有吻兽。</p> <p class="ql-block">檐下匾额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仁寿殿”三字,内檐匾额为“海涵春育”“大圆宝镜”。</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殿柱都涂有红漆,门、窗皆为朱红色。仁寿殿所用的门为规格最高的隔扇门。门以四扇为一组,上半部分采用菱花格心,裙板和绦环板上浮雕如意纹。中间两隔扇门对开,隔扇门四角及两侧中部雕花贴金,前面有帘架,左右两扇隔扇门为反方向开。仁寿殿的窗为槛窗形式随门,上下两扇,菱花格心,四角雕花贴金。</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前有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制怪兽,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即为传说中象征富贵吉祥的麒麟。铜龙、铜凤均为空腹,是帝后举办朝会时点燃檀香之用,当腹内燃起檀香时,香烟即从龙、凤口中袅袅冒出。在中国古代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习惯的设置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但慈禧掌权后,便将龙凤位置颠倒,“凤在上,龙在下”,以显示她的权威。</p> <p class="ql-block">殿前两边安置石座有盖三足铜鼎4件。</p> <p class="ql-block">邀月门是颐和园长廊的东端起点,连接乐寿堂与长廊,建筑形制为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垂花门,檐下悬挂光绪帝御笔“邀月門”斗匾,满汉双语书写,匾额四周环绕五条金龙(五龙斗匾),规格极高。其名称取自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体现了古典园林的诗意设计。‌‌</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玉兰花尤为著名,邀月门前的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每年春天,玉兰花盛开,香气四溢,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周围的游廊,是典型的江南风格。</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两侧有东西配殿,均为面阔五间的穿堂殿,与主体建筑通过走廊相连,构成环院走廊。东配殿檐下悬挂“舒华布实”匾额。</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位于乐寿堂东跨院内,与西配殿形成对称格局。该院落北侧为大太监李莲英的住所永寿斋,东配殿则承担着辅助性功能,可能与侍从人员活动或礼仪接待相关‌。</p> 古玉兰 <p class="ql-block">从东宫门进,靠右直行250米左右,经过仁寿殿、德和园即可见,主院为白兰,后院有一颗粉玉兰。此处是与古建合拍的最佳地。整个颐和园在乐寿堂的玉兰是最壮观的,目前前后院都盛开。</p> <p class="ql-block">院落内玉兰树与柿子树的选择,既呼应慈禧乳名“玉兰”,又暗含“事事如意”的吉祥寓意‌。</p> <p class="ql-block">玉兰树因历史悠久(1750年种植)被称为“香雪海”。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清漪园时,乐寿堂玉兰仅剩两株幸存,现存的紫玉兰和邀月门南侧的白玉兰均为劫后重生。</p> 乐寿堂 <p class="ql-block">由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长期在颐和园理政,这里就慢慢形成了庞大的配套生活区块,这个生活配套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帝、后的居所为主体,位于行政区的西侧,万寿山下,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昆明湖,环境十分宜人。</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景观的视觉核心,还是万寿山,整座万寿山经过精心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后山景区 、长廊一线风景区 、万寿山后湖景区、寿山前山景区、万寿山点景区、万寿山西部景区等六个风景绝美的区域,包括了主建筑佛香阁,以及谐趣园、苏州街、长廊等经典的园林建筑和景点。</p> <p class="ql-block">远观万寿山前的仁寿殿殿,外湖边竖立着一座龙灯杆,双木柱,上绘金色云龙,上托半圆形透雕龙纹的镀金铜梁,两个龙纹奉着一个红色铜珠,铜珠下有滑车,夹杆石0.64米见方,高1.3米。</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年间,每天晚上太监会用滑车在龙灯杆上吊起一架汽灯,照亮昆明湖面。</p> <p class="ql-block">水木自亲殿是乐寿堂的正门,面阔五间,单层穿堂殿,前后有廊,歇山式屋顶,井字天花,绘旋子彩画。</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是颐和园内一组前后两进、东西各有一跨院的大型四合院落,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最初为乾隆帝为母后建造的居所。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重建后成为慈禧太后的寝宫。 ‌‌</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主体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阔七间,进深两间,前出抱厦五间,后出抱厦三间,面积达300多平方米。正殿檐下悬挂光绪手书“乐寿堂”横匾,殿内中央为起居室,西套间为寝宫,东套间为更衣室,均分里外套间。</p> <p class="ql-block">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期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寓意“六合太平”。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象征“玉堂富贵”。</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一进院内有一块巨石放置在石座上,是乾隆皇帝命名的“青芝岫”。园中种植玉兰、海棠树和牡丹花,取“玉堂富贵”之意。</p> 西配殿 <p class="ql-block">乐寿堂西配殿是颐和园内乐寿堂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乐寿堂主庭院两侧,与东配殿共同构成环院走廊。该配殿面阔五间,檐下悬挂“仁以山悦”匾额,与东配殿的“舒华布实”形成呼应,体现了清代宫廷建筑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作为乐寿堂的附属建筑,其建筑风格与主殿保持一致,采用传统穿堂式结构,面阔五间,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色彩鲜明。殿内陈设简洁,以木质雕花门窗和青砖铺地为主,凸显庄重典雅的宫廷氛围。</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院中有五块太湖石,峰名“峰虚五老”。院中石高约4米,院四周的四块石色暗孔奇,象征一年四季,五块湖石象征庐山胜景五老峰,喻意长寿,所以称“峰虚五老”。石头上刻有乾降甲子夏日诗词一首。诗曰:“林瑟瑟,水冷冷。溪风群籁,山鸟一声鸣。”此石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水木明瑟”的旧物。</p> <p class="ql-block">作为颐和园重要景点,仁寿殿完整保留了清代宫廷理政场景,是研究晚清政治史与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遗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