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叠皇权,钱坤圣宋——九叠篆圣宋元宝源流、意蕴及影响考

九叠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魏国锋</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圣宋元宝”,此钱,名冠“圣宋”,文饰“九叠”,潜藏于千年历史烟云之中,偶现于世,则光华夺目,引无数学人探究。九叠篆者,屈曲盘绕,方寸之间,若龙蛇飞动,似云霞起舞,非帝王之尊、国家之器不得用之。将其铸于钱币之上,熔金石、书法、皇权于一炉,其背后所牵涉之历史、文化、政治、军事、外交意涵,深远而复杂。为正本清源,明其来龙去脉,兹分五章,详加考述。</p><p class="ql-block"><b>第一章:渊源考辨——圣宋与皇宋之九叠迷踪</b></p><p class="ql-block"> 欲论“圣宋”,必先溯其源流。九叠篆,非生而为钱文,其根在于印信。此种字体,滥觞于唐,鼎盛于宋,专用于官方印章之镌刻。其以小篆为基础,将笔画均匀、反复折叠,盘旋屈曲,以填满印面,追求一种“曲屈平满”的视觉效果。所谓“九叠”,乃取“九”为阳数之极,象征最大、最多之意,并非每一笔画皆实实在在地折叠九次。笔画繁者,或减其叠;笔画简者,或增其叠,一切以布局之匀称饱满为准则。这种设计,使其脱离了日常书写的功能性,成为一种高度程式化、充满神秘感与权威性的官方符号。</p> <p class="ql-block"><b>一、 皇宋先声:九叠入泉之始</b></p><p class="ql-block"> 将如此繁复庄重的九叠篆用于铸币,在有宋一代,实为创举。目前公认的开端,是北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之后铸造的“皇宋通宝”。这枚“九叠篆皇宋通宝”并非用于市场流通的行用钱,而是被钱监于开炉铸钱时用以祭祀或呈送宫廷的“开炉钱”或“置样钱”。其铸造精美,存世量极其稀少,每一枚的发现都堪称泉界盛事。“皇宋通宝”的出现,为“九叠篆”这一原本局限于官印体系的皇家符号,开辟了进入货币领域的新途径。它不仅是钱币,更是一件承载着仁宗朝“仁宗盛治”文化自信与国家威仪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b>二、 圣宋承继:徽宗朝之艺术延续</b></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至北宋末年,艺术皇帝宋徽宗赵佶登基。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徽宗始铸“圣宋元宝”。此钱与“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等年号钱不同,属于“非年号钱”,其用意在于宣告新时代的开启,强调其统治的“神圣性”与“正统性”。“圣宋元宝”以其多样的书体而闻名,涵盖篆、隶、行、草,充分展现了徽宗本人极高的艺术修养。</p><p class="ql-block"> 而在这些纷繁的书体之中,九叠篆体的“圣宋元宝”如凤毛麟角,是近年来的新发现品种,其稀有程度甚至超过“九叠篆皇宋通宝”。此钱应同样属于试铸样钱性质。它的存在,表明宋徽宗这位艺术大师,不仅继承了其先祖将九叠篆用于钱币的传统,更在此基础上,以“圣宋”之名,试图将皇权的神圣性与艺术的巅峰性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因此,当我们探讨“九叠篆圣宋元宝”时,不能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在“九叠篆皇宋通宝”所奠定的基础上,于特定的历史节点(徽宗初立),由一位极具艺术个性的皇帝所主导的、一次更为极致的皇权符号实验。二者一前一后,共同见证了北宋皇权如何通过钱币这一媒介,将自身意志与审美情趣铭刻于金石之上。</p><p class="ql-block"><b>第二章:皇权符瑞——九叠篆钱文之意蕴与目的</b></p><p class="ql-block"> 每一枚钱币的诞生,皆有其因。九叠篆钱币,脱离了流通的实用价值,其铸造的目的与意蕴,便全然指向了形而上的政治与文化层面。</p><p class="ql-block"><b>一、 发行之主张与时代背景</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皇宋通宝”的主张者,无疑是宋仁宗赵祯。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是北宋国力相对鼎盛、文化极度繁荣的时期。史称“仁宗盛治”,名臣辈出,天下安定。在这样的背景下,铸造一枚技术与艺术含量极高的非流通钱币,是彰显国力、粉饰太平的绝佳手段。它是一种国家级的“炫技”,向天下昭示,宋王朝不仅府库充盈,更有能力将最高等级的皇家艺术运用于方寸钱币之上。</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圣宋元宝”的主张者,则是宋徽宗赵佶。徽宗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即位,当时北宋虽已显露颓势,但表面上仍维持着繁华。徽宗本人是“一位失败的皇帝,一位成功的艺术家”。他醉心于书画艺术,创造了风靡一时的“瘦金体”。他铸造“圣宋元宝”,本意就是为了区别于其兄哲宗的“元祐”、“绍圣”等年号,开启一个属于自己的、充满“圣”意的时代。在此背景下,他选择铸造九叠篆版本的“圣宋元宝”,其目的有三:</p><p class="ql-block"> 承续大统:效仿仁宗故事,表明自己接续了北宋最辉煌时期的正统。</p><p class="ql-block"> 彰显艺术:九叠篆的复杂与精美,恰好迎合了徽宗本人的极致艺术追求。这枚钱币,更像是一件由皇帝亲自“设计”或“监制”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强化君权:以“圣”字为核心,配以象征至高皇权的九叠篆,意在通过神秘、繁复的视觉符号,强化君权神授的观念,弥补其在政治上可能存在的根基不稳。</p><p class="ql-block"><b>二、 钱文之寓意:九五至尊,皇权天授</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本身即为皇权之象征。其寓意深远,可析为数层:</p><p class="ql-block"> 数字之尊:“九”在中国文化中为数之极,常与帝王相关,如“九五之尊”、“九重天”、“九州”等。将“九叠”之名赋予字体,即是赋予其帝王专属的尊贵属性。</p><p class="ql-block"> 结构之威:九叠篆笔画盘曲,结构繁复,几乎无法辨识,这营造了一种森严、神秘、不可窥探的威仪。它与平民百姓日常所见的文字截然不同,这种视觉上的隔绝感,正是皇权与民间社会之间巨大鸿沟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防伪之能:在官印上,九叠篆的复杂性使其极难被伪造,是维护国家政令畅通的重要保障。虽然在非流通的钱币上,防伪的实际意义不大,但它所携带的“官方正品”、“不容置疑”的基因,被完整地移植了过来,强化了钱币的权威性。</p><p class="ql-block"> 天人合一:钱币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将象征人间至高权力的九叠篆置于其中,构成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微缩模型。这寓意着皇帝的统治上合天心,下顺地理,是整个宇宙秩序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圣宋元宝”四字,本身寓意就极为明显。“圣”直接点明了徽宗对其统治的神圣性定位;“宋”为国号;“元宝”则是对钱币价值的传统称谓。当这四字以九叠篆书写时,其寓意便被加倍强化: “上天所命定之神圣宋王朝,其权力如九叠之篆,盘根错节,牢不可破,其法度与财富,遍行于天圆地方之间。” 这不仅是一句祈愿,更是一份政治宣言。</p><p class="ql-block"><b>第三章:毫厘乾坤——九叠篆钱文之规制与匠心</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钱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稀有和背后的寓意,更在于其本身所达到的惊人工艺与设计水平。其字面布局、字体大小、笔画特征,无不体现出宋代匠人与设计者的非凡匠心。</p><p class="ql-block"><b>一、 整体字面布局</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钱币的布局,严格遵循“匀称”与“饱满”两大原则。</p><p class="ql-block"> 匀称(Symmetry) :以钱币中心的方孔为基准,四个字“圣”、“宋”、“元”、“宝”分列上下右左,呈十字对称。无论每个字本身的笔画多寡,其最终占据的空间、视觉重量都必须趋于一致。这需要对每个字的笔画进行精心的“再设计”。</p><p class="ql-block"> 饱满(Fullness) :九叠篆设计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文字内部和文字之间的留白。通过反复折叠笔画,使得整个钱面除了方孔之外,几乎被红色的铜地和金色的线条所完全覆盖。这种密不透风的布局,产生了一种庄重、严肃、无懈可击的视觉张力。</p><p class="ql-block"><b>二、 字体大小与规格</b></p><p class="ql-block"> 在九叠篆钱币上,传统的“字体大小”概念被消解了。设计者追求的不是每个字笔画的大小统一,而是每个字所构成的“块面”大小统一。以“圣宋元宝”为例,“圣”字笔画相对较少,“宝”字笔画极为繁复。若以普通篆书书写,二者大小会差异悬殊。但在九叠篆中,设计者会大幅增加“圣”字笔画的折叠次数,使其线条“长”起来,盘绕起来;同时,可能会适度简化“宝”字内部的某些结构,或减少其折叠次数。最终,两个字在视觉上占据了几乎相同的圆心角(各约90度),达到了和谐统一。每一笔画的折叠,其转角都力求为精准的九十度,笔画间的间距也严格相等,呈现出一种冷静而精确的机械美感。</p><p class="ql-block"><b>三、 笔画特征与官印之别</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钱币的笔画,是其灵魂所在。其处理方式主要有:</p><p class="ql-block"> 直线变曲线,单线变复线:为了填满空间,原本的直线笔画被改为迂回的曲线,简单的单线被折叠成平行的复线。增减笔画,改变结构:在不影响字根识别的前提下,对文字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造。这是九叠篆设计中最考验功力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方折与圆转:虽然整体追求“平满”,但在具体的笔画转折处,既有官印中常见的方折,以显刚劲;也可能融入一些圆转,以求流畅,这或许与徽宗朝艺术风格的细腻柔美有关。</p><p class="ql-block"> 与传统的官印九叠篆相比,钱币上的九叠篆既有继承也有区别。官印面积较大,且为方形,其设计更注重整体的方正、严整。而钱币是圆形,且中间有方孔,其设计必须适应这种环形的空间。因此,钱币上的九叠篆线条流动感可能更强,更需要围绕中心进行向心或离心的布局设计。此外,官印是“阴文”(字为白色),盖出后是“朱文”(字为红色);而钱币本身是“阳文”(字凸起),其视觉效果与官印正好相反。这种媒介的差异,也必然会对设计者的构思产生影响。可以说,九叠篆钱币是将官印的威严范式,进行了一次“圆形化”、“金属化”的艺术再创造。</p> <p class="ql-block"><b>第四章:金石为证——九叠篆钱之重大事件与历史钩沉</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钱币作为非流通的特殊铸币,其本身并未直接参与到重大的经济或社会事件中。然而,它们的诞生、存在与消亡,却与北宋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沉默见证。</p><p class="ql-block"><b>一、 仁宗盛治的文化徽章</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皇宋通宝”的诞生,本身就是“仁宗盛治”这一历史时期的一个注脚。这一时期,北宋与辽、西夏之间虽有战事,但通过“庆历和议”等方式达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国内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等一代名臣涌现。正是在这种国家自信心达到顶点的时刻,才有余力、有心境去追求这种极致奢华的艺术形式。这枚小小的钱币,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富裕、雅致、自信,并带有一丝内敛的炫耀。</p><p class="ql-block"><b>二、 徽宗即位的政治宣示</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圣宋元宝”的诞生,则与1101年徽宗即位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直接挂钩。哲宗早逝无子,向太后临朝,最终选择了端王赵佶继承大统。徽宗的即位,并非一帆风顺,朝中新旧党争依然激烈。在此背景下,铸行“圣宋元宝”,尤其是包含九叠篆这种极高级别形制的版本,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它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形象工程”,旨在向朝野内外宣告:新君即位,承天景命,将开启一个“神圣”的时代。这枚钱币,是徽宗试图稳定政局、树立个人权威的早期尝试之一。</p><p class="ql-block"><b>三、 靖康之难的无声叹息</b></p><p class="ql-block"> 北宋的繁华与雅致,最终在“靖康之难”(1127年)的铁蹄下灰飞烟灭。金兵攻破汴京,徽、钦二帝及大量皇室成员、工匠、典籍被掳往北方。这场浩劫,不仅终结了北宋王朝,也使得代表其最高工艺水平的各类宫廷造物(包括钱币的钱范、样钱等)大量散失或被销毁。我们可以想见,那些曾经铸造出九叠篆钱币的能工巧匠,或死于战火,或被掳掠而去。从此,这种登峰造极的钱币艺术便成为绝响。</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每一枚“九叠篆皇宋通宝”或“圣宋元宝”,都可谓是历经靖康之难、朝代更迭、岁月侵蚀而幸存下来的“历史遗孤”。它们身上,不仅有北宋盛时的荣光,更有国破家亡的悲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靖康之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无声控诉与见证。</p><p class="ql-block"><b>四、 近代发现的学术波澜</b></p><p class="ql-block"> 在近代泉学史上,“九叠篆皇宋通宝”的发现与确认,本身就是一件大事。它填补了文献记载的空白,为研究宋代官制、书法、铸币技术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物证据。而近年来“九叠篆圣宋元宝”的发现,更是投向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新的学术波澜。它促使学者们重新审视徽宗朝的钱币制度,思考这位艺术皇帝在政治符号运用上的深层意图,也让我们对九叠篆在钱币上的应用历史有了更完整、更复杂的认识。</p><p class="ql-block"><b>第五章:华夏遗响——九叠篆钱之深远影响</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钱币虽如流星划过历史长空,短暂而稀少,但其折射出的光芒,却在历史、文化、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层面,留下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一、 政治影响:皇权符号的范式</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钱币是宋代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也是强化皇权意识形态的工具。它成功地将“文字”从信息传递的工具,异化为“权力”本身的视觉再现。这种将特定、复杂的书体与国家最高权力绑定的做法,被后世王朝所继承。例如,元代在使用八思巴文的同时,其汉文官印也沿用了九叠篆的形制;明清两代的官印制度,亦能看到宋代九叠篆所开创的“官方字体”范式之影响。九叠篆钱币,作为这一范式的巅峰之作,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如何将权力“视觉化”、“神秘化”的绝佳案例。</p><p class="ql-block"><b>二、 文化影响:艺术融合的典范</b></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一个崇尚“格物致知”、追求精致审美的时代。九叠篆钱币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它融合了:</p><p class="ql-block"> 书法艺术:将篆书艺术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装饰性、图案化高峰。</p><p class="ql-block"> 金属工艺:要求极高的制模、雕刻和铸造技术,是宋代高超冶金铸造水平的证明。</p><p class="ql-block"> 设计美学:在方圆之间,对对称、均衡、疏密等形式法则的运用达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 这种跨界的艺术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钱币文化的内涵,使其不再仅仅是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更成为艺术史、设计史和文化史的重要一环。</p><p class="ql-block"><b>三、 外交影响:东亚文化圈的辐射</b></p><p class="ql-block"> 宋代是当时东亚地区的文化高地,其典章制度、科技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的官印制度,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亦被周边政权如辽、金、西夏、高丽乃至日本所模仿和借鉴。金代就大量吸收汉文化,其官印亦使用九叠篆。虽然我们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九叠篆圣宋元宝”曾作为外交礼物被送往异域,但它作为宋代文化输出体系中的一个“顶级产品”,其所代表的文化软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当异国使节看到如此精美繁复、非人力所能轻易仿制的钱币时,其内心所受到的震撼,以及对宋王朝国力与文化的敬畏,是可以想见的。这是一种无声的外交,是文化自信最直接的流露。</p><p class="ql-block"><b>四、 军事影响:国家机器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钱币与军事并无直接关联。它既非军饷,也非兵符。然而,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军事影响,是间接而深刻的。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强大的军事实力,必须依赖于一个组织严密、财政充裕、号令统一的强大国家机器。九叠篆钱币,正是这个强大国家机器的象征物。</p><p class="ql-block"> 组织能力:能够设计并制造出如此精密的钱币,说明国家拥有一个高效、专业的官僚体系和技术团队。这种组织能力,同样是维持一支庞大军队所必需的。</p><p class="ql-block"> 经济基础:铸造这种不计成本的“奢侈品”,本身就说明国家财政有足够的盈余。而充裕的财政,是支撑长期军事行动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君主权威:九叠篆所象征的绝对君权,是军队战斗力的核心保障。一个号令统一、军令如山的军队,其基础正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最高权力中心。</p><p class="ql-block"> 因此,九叠篆钱币虽不染烽火,却如同一面光洁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能够支撑起一支强大军队的国家综合实力。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潜在敌人的一种威慑:一个能将权力与艺术玩味到如此地步的王朝,其综合国力不容小觑。</p> <p class="ql-block"><b>结语:</b></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九叠篆圣宋元宝”,这枚沉睡于历史深处的钱币,与它的先行者“九叠篆皇宋通宝”一道,共同构筑了中国钱币史上的一段传奇。它们是北宋王朝,特别是仁宗与徽宗两位皇帝,以国家之力进行的一场关于皇权、艺术与符号的伟大实验。从渊源考辨到意蕴探究,从规制匠心到历史钩沉,再到其深远影响的剖析,我们看到,这枚小小的金属圆片,其承载的绝非仅仅是货币的价值,而是一个王朝的文化自信、政治理想、艺术情趣和最终宿命。</p><p class="ql-block"> 希望此篇简文,能为古文字和古币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份详实而有深度的参考。金石不言,自有春秋。九叠篆之美,圣宋朝之梦,尽在其中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