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时常穿越时空回到难忘的沂蒙小三线岁月,重读那些富含激情的青春华章。国营8072厂建置初期青年占绝大多数,如何凝聚“青春力量”搞好三线建设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建厂之初厂领导高中杰(左2)、军代表周代表(左5)、胡显德师傅(右1)与部分青年职工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党组织首先注重抓共青团建设,职工入厂伊始便在各车间、机关迅速建起团支部。我所在机修车间于1971年12月成立了临时团支部,条件成熟后改建正式团支部,单亦华师傅任书记。团支部成立后认真制定“三会一课”“团员活动日”等制度,生气勃勃地开展工作,两个多月就发展了三批新团员。</p><p class="ql-block">时值“文革”中期,在全国深入进行“批林整风”形势下,共青团临沂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3年3月9日至14日</span>召开。当时山东小三线企业党团组织已属地管理,我作为8072厂推选的团员代表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临沂京剧院参</span>加了大会。走出大山与1000多名各界代表一起开会,开阔了我的视野。会后,厂党委立即成立筹备小组着手团委筹建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共青团临沂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沂水县直代表团合影,前排右1为笔者</span></p> <p class="ql-block">1975年10月3日至4日,8072厂召开团员大会选举产生首届团委。次年5月,临沂电子局党的核心小组、共青团临沂地委分别予以批复。团委由陈平等6人组成,平均不到22岁,<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span>任副书记主持工作(未设书记)。委员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深感重任在肩,工作热情很高。团</span>组织的建立完善为青年营造起“政治家园”,广大青工踊跃申请加入,紧密团结在党团组织周围。</p><p class="ql-block">青年人朝气蓬勃,求知欲强。适应青年特点,党团组织克服困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p><p class="ql-block">缺少文体场所,党委组织义务劳动在山沟里平整出两块场地:上面建了一个灯光球场,除开展群众性球类活动外还组建起篮排球队,“走出去、请进来”与周边三线厂等单位开展比赛;下面场地用来放电影,厂里购置大小两部放映机,配备了放映员。在山区闭塞环境里大家都爱看电影,放映前大喇叭一广播,天没黑下来职工和周边村民已自带板凳等侯场上。半个多世纪过去,当时所看的《英雄儿女》《勇敢的人们》《智取威虎山》《创业》等数十部影片,一些情节至今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军代表周代表(前排左4)、厂领导王忠立(前排左5)与篮球队员们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为解决文化生活贫乏问题,厂里经常组织文艺演出、举行职工运动会等,并选派文体骨干外出参加培训。团组织也积极发挥“青年之家”和“党的助手”作用,因地制宜开展“重走万里长征路”象征性长跑、登山比赛、“重读入团志愿书”、赛诗会等,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努力丰富青年精神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8072厂与沂水机床厂参加沂水县文艺集训人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年女工王建华(左1)、杨新华(左2)舞台妆容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青年职工初踏社会且多为初中以下学历,为提高大家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厂里结合开展“批林整风”等运动加强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还先后开设了青工技术课、“七二一大学”等,请部分有技术专长的老师傅和高学历技术人员任教授课。青年们自发成立小组,一起学习相互交流。通过学习教育青工素质不断提高,有些人日后成为企业优秀管理技术骨干或步入高校深造。</p><p class="ql-block">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虽然有些运动和活动带有较强的“阶级斗争”色彩,但总体而言对于提高青年素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增强队伍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年职工在一起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搞好军工生产是三线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建厂初期产品试制未完成、生产任务不饱满情况下,为调动发挥青年积极性,厂里经常在做好准备基础上开展阶段性“生产会战”和劳动竞赛。</p><p class="ql-block">1973年春季劳动竞赛期间,2号深井泵突发故障影响供水。机修车间鞠庆文、张士玲、单亦华等师傅带领我们多名青年钳工迅速抢修。由于泵体装在地下七十多米深的上水管底部,维修难度很大。我们先卸下电机,然后用滑轮吊将水管和传动轴一节节吊拆,取出水泵修理后再一节节安装好,昼夜抢修30多小时。厂领导焦方义、高中杰亲临现场和大家一起干,一些其他工种的青年晚上主动来帮忙,机关团支部还送来热茶水,充分展现出同舟共济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饱满的劳动热情。</p><p class="ql-block">凝聚起的“青春力量”有力促进了三线建设。青年们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全体职工携手努力为国防事业做贡献。那段岁月成为每位亲历者难忘的人生经历,留下一份宝贵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传承三线精神——当年的8072厂青工姜言森(左1)、郭志芬(右1)夫妇携孙辈故地重游</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