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西社:锣鼓声里的故乡情长

爱 永不止息

<p class="ql-block">  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有个叫西社村的地方,每到农历七月初,就像被施了魔法,把在外的游子都往回召唤。我也不例外,每年这个时候,心早就飘回了村里,盼着那热热闹闹的日子,盼着故乡的风土人情再次把我紧紧包围。</p><p class="ql-block"> 你还没进村,远远地,就能听到一阵一阵激昂的锣鼓声,像故乡伸出的热情手臂,把你往村里拽。走近了看,村委会前的空地上,锣鼓队正热火朝天地排练。大爷们手里的铜锣、铜镲,被红绸带装点着,随着手臂的挥舞,“哐哐”“嚓嚓” 响成一片,那声音,能把天空的云朵都震得跟着节奏晃。大妈们也不含糊,围着大鼓,鼓槌上的红绸子像跳动的火苗,鼓点 “咚咚” 地砸在地上,也砸在每个西社村人的心窝里。</p> <p class="ql-block">  这些排练的长辈们,脸上的神情认真又执着。他们有的头发已斑白,可握乐器的手稳当得很,眼神里透着对这锣鼓的热爱,对村子里传统活动的珍视。这锣鼓声,可不是简单的声响,是西社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热闹,是把全村人的心拧在一起的纽带。小时候,我就爱挤在人群里看锣鼓队表演,觉得那些会敲锣打鼓的长辈们,个个都有神奇的魔力,能把平凡的日子变出花来。如今再看,这魔力里,藏着的是故乡的根,是他们对生活炽热的爱!</p> <p class="ql-block">  再过两天,活动正式开始,晚上西社剧场还会有秦腔唱戏。那 “西社剧场” 的老戏台,蓝瓦黄边,红柱黑墙,见证了一年又一年村子里的悲欢离合、热闹喧嚣。秦腔的调子一起,那高亢的唱腔能穿透夜空,钻进每家每户的窗户。村里的老人们,就爱搬着小板凳,早早去占位置,听得入神时,跟着调子轻轻晃头;年轻人也会凑过去,感受这传统戏曲里的韵味,就连孩子们,也会被那独特的腔调吸引,睁着大眼睛好奇张望。这秦腔,就像故乡的另一种语言,讲着古老的故事,唱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把西社村的过往和当下,都唱进了每个人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  农历七月初的西社村,亲朋好友也跟着热闹起来。大家互相拜访,进门就是一声响亮的招呼,接着就是拉不完的家常。院子里的板凳不够坐,就搬个小马扎;茶水喝光了,再续上滚烫的;笑声传得老远,把整个村子都泡在温馨里。大人们聊着今年的收成,说哪家的庄稼长得好,哪家的果树结得多;孩子们在院子里、巷子里疯跑,追逐着,把欢快的身影印在故乡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社村的风土人情,就在这锣鼓声、秦腔调、家常话里,一点一滴地流淌。它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着最真实、最温暖的烟火气。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刻着故乡的记忆;这里的每个人,每段故事,都系着游子的心。</p><p class="ql-block"> 在外漂泊的日子里,常常会想起故乡的七月,想起那锣鼓喧天的热闹,想起秦腔里的婉转悠扬,想起亲朋好友相聚时的欢声笑语。那是一种力量,在疲惫时给我支撑,在迷茫时让我找到方向。因为我知道,无论走多远,西社村的七月,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处,那浓浓的风土人情,永远是我心底最珍贵的宝藏。</p> <p class="ql-block">  欢迎各地的朋友,在这热闹的日子里,来西社村走走。听听锣鼓的激昂,品品秦腔的韵味,感受这份真挚的故乡情长。相信你也会爱上这里,爱上这藏在陕西渭南澄城县角落里,最动人、最温暖的西社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