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在2006年,阳明祠就与甲秀楼、文昌阁一起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贵阳历史文化的见证,但真正了解阳明祠的人并不多,今天实地参观,但见门可罗雀,是旅游旺季中少有的清静之地。</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阳明祠,位于贵阳市城东扶风山南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扶风寺、阳明祠、尹道真祠组成。其建筑布局随形附势,根据自然山体的高低之形,通过人工巧妙布局,利用高台、踏步的连接,呈现出浑然天成的贵阳古建筑特色,也是黔中地区山地建筑的代表,清代西南巨儒郑珍曾赞之为“插天一朵青芙蓉”。</p><p class="ql-block">从山门进入,环顾院内,古树参天,青瓦白墙,都带着历史的痕迹。微微抬头便能看到石阶的尽头有一块嵌有“扶风”二字的照壁,这便是扶风寺。扶风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是三组建筑最早修建的。历代有修葺,现以松巅阁为主体,辟有琴室、画廊、棋院、精舍、观音殿、连廊、照壁及放生池。自嘉庆年间重修扩建后,扶风寺即成为文人雅士宴集之地。</p><p class="ql-block">沿着松巅阁旁的台阶向东走,便到了阳明祠。阳明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是一个小四合院,由享堂、正气亭、桂花厅及游廊组成,设有“兼三不朽”为主线的陈列展览,展示王阳明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的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享堂塑王阳明朝服像,墙上挂有训士四条、瘗旅文、象祠记。享堂外庭院四面游廊相连,左右墙壁嵌王阳明书法石刻、和其门生邹守益、钱德洪等人的像赞及有关题咏,此外还有钱大昕、袁枚、郑珍、莫友芝等清代学者的考证、题咏和修建祠堂的功德碑和诗文石刻数十方。如果时间足够,完全可以在这清幽古朴的院落里或读书,或冥想,或发呆……</p><p class="ql-block">尹道真祠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是由享堂、游廊、厢室、戏楼形成两级整体的四合院。尹道真是贵州教育的先驱者之一。早年求学于中原,拜著名学者许慎为师,历任尚书承郎、荆州刺史等职。他四方讲学,足迹遍及夜郎各地,黔、川、滇三省留下了他办学的足迹。</p><p class="ql-block">两祠一寺,虽各有主题又融为一体,既可外观又可内审,值得本地人外地客到此一游。</p><p class="ql-block">出了阳明祠,再去油榨街。油榨街得名于清初的榨油作坊,因驿道旁聚集多家榨油坊形成“油榨路”,后演变为商业街区。明清时期曾是湘黔驿道的关键节点,设有“油榨关”。1958年,贵阳钢铁厂(贵钢)建立,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带动周边发展。2000年后,贵钢旧址转型为阳明花鸟市场(俗称“贵钢花鸟市场”),成为贵阳最具烟火气的市集之一。</p><p class="ql-block">地铁是在一个城市自由行的最佳交通方式,而贵阳的不少景点在地铁站附近,倘需步行一段,沿途的风土人情也会让人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从油榨街地铁站B口出来,经过织金路、青年路,到达油榨街。沿路以街为市,各种摊点比邻而设,人来人往像在赶场(兴许就是赶场)。</p><p class="ql-block">恍然大悟,原来贵阳老城的最佳景观是由无数街道市集、路边摊铺组成的,那股扑面而来的人间烟火气,是芸芸众生日常的生活写照。</p><p class="ql-block">比起鸡场街周日场的水泄不通,织金路也好,油榨街也罢是“小巫见大巫”,却正和我意。一路走一路吃,吃了马家油榨爆浆豆腐丸,吃了谢记油炸糯米豆沙窝(毕竟去的油榨街首选油炸的小吃),最后还想喝碗名声在外的牛嘎佬牛杂汤,无奈队伍排得太长,正午太阳袭人,只得抱憾而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