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的寻人启事

查福春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朝万历年间,谢君由住居漳州府龙溪县廿五都官坝头(今漳州市芗城区范围)。</span></h1><h1> 谢君由生有二子,长子谢训,次子谢诲。兄友弟恭,如影随形。</h1><h1> 族谱中谢训名下记载:明朝末叶,公居漳州府,因田地少家甚贫,又屡遭战乱,频被欺凌,故有迁居之思。于是备足干粮,并携谢氏族谱,兄弟二人历经关河险阻,跋涉累月,来到浙江省衢州府常山县七弄江住居,以垦殖为生。未几年,稍有嬴余,遂建屋立业焉。</h1><h1> 定居妥当之后,按照既定计划,弟弟谢诲返回漳州龙溪处理事务。毕竟兄弟俩在祖籍还是有一些财产的,或许能卖得一些银两。再就是看能否将祖先坟茔托付于族人祭扫。如果条件允许,再将父母的骸骨背回浙江安葬。然而谢诲这一去久久不回,令兄长谢训望穿秋水。数年来他倒也从闽南来人获得过弟弟一星半点的消息,说他行踪不定,未曾长住祖籍。谢训费尽周折,未能与弟取得联系。</h1><h1> 谢训娶妻叶氏,生育五子。前三子俱早亡,唯四子神惠、五子神德长大成人。谢神德生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出生地常山。据此推算,谢家在所有闽南迁徙浙赣的家族里,属于较早的一支,其它多数是在三四十年后的清朝康熙初年始迁的。</h1><h1> 族谱记载:居常山七弄江约二十年,谢训病故,神惠刚成年而弟神德尚幼,生活备极难难。苦于垦殖有限,而赋役日渐繁重,神惠遂将契证谱牒等存于瓦瓮而埋于土中,舍弃旧业,乘月夜偕母及弟迁往百里之外的江西省玉山县内北乡廿三都小叶口。当时官府并不许居民随意离开,故虽系良民,迁徙并不自由。</h1><h1> 兄弟俩来到小叶口,只见其地方山水环抱土地肥沃,心甚喜悦。遂择背阴向阳之基卜宅,建屋一进两翼,暂居于此。而后开山造地,勤耕不辍,栉风沐雨,披星戴月等,不在话下。兄弟先后成家,俱生子有三,至此神惠神德兄弟决意定居。念及人丁渐众,急欲添入族谱,遂返故地七弄江,掘出瓦瓮。然纸本已朽化成泥,先祖世系遂无从稽考。</h1><h1> 更令人遗憾的是,在神惠神德两兄弟满怀遗憾地离开七弄江之后未几日,已人过中年的叔叔谢诲也来到了这里。听说兄长的后代已外迁,且不久前来过,却未曾留下所迁地址。谢诲忧伤不已,但他不肯放弃。他一路打听,走到了常山县城,写了寻人启事贴于四座城门。然而滞留徘徊多日,毫无结果。谢诲满城乱转,心力憔悴。孰不知,他至亲的人,就在百里之外,就在常山的隔壁玉山。漂泊半生的谢诲悻悻离开,从此消失于天涯,再无音信。不知他究竟经历了什么,不知他在哪,更不知他是否成家,是否有后代。</h1><h1> 神惠神德兄弟得到常山之消息,已是半月之后。当他们急如星火地赶到常山城,逢人便问,可又哪里还有叔叔的踪影?</h1><h1> 谢氏家族在小叶口繁衍生息,不断壮大。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且长期以书香世家所著称。同时谢家以儒雅之风广受赞扬,不辱“谢家宝树”之盛誉。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1960年修建七一水库,小叶口成为一片汪洋,居民尽数迁离。谢氏家族自然也四散迁居,但仍以玉山县境内居多。</h1><h1> 三百多年后的今天,玉山的谢氏子孙仍以族叔祖谢诲的失联为憾。他们酝酿着重返祖籍,或许那里留有先祖的记录,其中就有谢君由乃至谢训、谢诲的资料。最乐观的猜想,谢诲就在祖籍或是明确的某地,与其兄长在玉山一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繁衍了无数杰出的后代,成为万人景仰的一房之祖。</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