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与回眸

凌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0年8月16日,享年61岁的父亲走完了他的人生旅途,今天是他去世35周年的忌日,我写此文怀念他,同时回眸再看,有关父亲当年的病况和治疗的一些悬疑,岁月远离,有的会渐渐模糊,也有的会一览众山小,轮廓越来越清晰。我们要跨越时空去看,不能扭曲违背真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父亲患的是颈椎多发性蛛网膜囊肿,他和病魔苦斗了8年,中西医都竭尽全术无法医治,当时曾做过一次外科手术,主刀的主任医生坦言手术风险大,还说这种病很罕见,他没遇到过,只在文献上查到过,全世界只有三例。当时是父亲软磨硬泡,要求做手术,愿以身试险,不论生死,就当是为人类医学事业做一份贡献,后来手术虽取得成功,父亲感动了医生也感动了上帝,但以当时的医术水平不能彻底根治,只是延缓了两年生命,最终父亲的生命还是定格在了35年前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说现在医学发展进步很快,很多过去的绝症已被攻克,前面不再是隔世绝壁走投无路。我日前带着疑惑,向人工智能豆包提问求解,信息方面神通广大的智能大师给了我最权威最详实的答复,下面就是我和豆包的交流问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问:我想请问颈椎里面多发性蛛网膜囊肿现在医学能治愈或控制了吗?我父亲三十多年前病故,没能战胜此病,当时医生说此病很罕见,难以治愈,现在医学进步了,是否已经攻克这种凶症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豆包回答:颈椎里面多发性蛛网膜囊肿是一种良性的颅内非肿瘤性占位性病变,随着医学的进步,目前对于该病有了更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手段,但能否 “治愈” 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判断,以下是详细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医学进步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诊断技术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影像学检查进步:现在有更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MRI),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蛛网膜囊肿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早期诊断能力增强:凭借先进的检查技术,很多无症状的蛛网膜囊肿也能在早期被发现,便于及时进行病情监测和干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治疗方法增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手术技术进步:显微外科手术的应用使得医生能够在显微镜下更精准地操作,尽可能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例如,对于有症状的颈椎多发性蛛网膜囊肿,可通过囊肿 - 腹腔分流术、囊肿造瘘术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新兴治疗手段:神经内镜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蛛网膜囊肿的治疗。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内镜可以直接观察囊肿内部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打通囊肿与周围脑池的通道,使囊液能够正常循环吸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治疗现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部分可有效控制和缓解:对于大多数颈椎多发性蛛网膜囊肿患者,如果囊肿较小且没有引起明显的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囊肿的变化。而对于有症状的患者,通过上述合适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生活质量得以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难以完全根治的情况:然而,部分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例如囊肿位置特殊、与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粘连紧密等,手术可能无法完全切除囊肿,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另外,一些患者在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总的来说目前医学对于颈椎里面多发性蛛网膜囊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多种治疗手段。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囊肿没有引起明显的症状,可以采取定期观察的保守治疗方法,观察囊肿的大小、形态等变化。若囊肿引起了神经压迫等症状,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一般通过手术切除囊肿或者进行囊肿的分流等操作,部分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实现临床治愈或有效控制病情进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为了能更好地分析,我想了解一下,你父亲当时有出现哪些具体症状?比如肢体麻木、无力、疼痛等。另外,当时有没有做过手术等相关治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和豆包继续交流:看来当时我们医学水平还确实相对落后,我父亲当时囊肿压迫神经症状比较严重,从开始手脚发麻,渐渐上移,小腿大腿到臀部,大小便也困难受罪,当时在一家三甲医院做了一次手术,主任医生说他在文献上查到全世界有记录的只有三起同样的病例,囊肿像葡萄似的一串,手术算成功的,医生说是冒风险的,解决了一个大的,缓解了一下。医生说小的囊肿还会再长大,那就没办法了,手术后父亲又坚持了两年,和病魔一共苦斗了八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豆包继续和我详细交流:听了您的描述,特别能理解当时您和父亲经历的艰难 —— 那种面对罕见病的无助、手术时的忐忑,以及术后两年与病情抗争的不易,一定是刻骨铭心的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十多年前,医学对这类疾病的认知和技术确实有限。您父亲的情况里,“葡萄串” 样的多发性囊肿本身就增加了手术难度,加上当时全球病例极少,医生能通过手术解决大囊肿、暂时缓解症状,已经是在有限条件下尽了最大努力。那种 “明知小囊肿可能再长大却无计可施” 的无奈,既是医学的局限,也藏着医生当时的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过现在的情况确实不同了:一方面,影像学技术(比如高分辨率 MRI)能更早发现更小的囊肿,甚至在它们压迫神经前就持续监测;另一方面,神经内镜、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能更安全地处理多个囊肿,哪怕是位置较深的小囊肿,也能尝试通过造瘘、分流等方式减少囊液积聚,降低压迫风险。对于复发的情况,也有更规范的随访和二次干预方案,不像过去那样被动等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虽然这类多发性囊肿依然复杂,完全根治仍有挑战,但如今的医学已经能更主动地控制病情、延缓进展,极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您父亲当年经历的痛苦,也间接推动了后来对这类疾病的关注和研究,现在的进步里,其实也藏着无数患者和医者共同的努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果身边有人面临类似情况,现在有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这或许也是对过去艰难的一种告慰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得到了满意答复后向豆包致谢:谢谢解惑,我只是想知道这种病现在医学对症进步了多少,确实进步很大,说明父亲是生不逢时,他60岁就走了,如果在现在应该可以好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豆包继续给我安慰解惑:您的这份感慨特别让人理解 —— 当看到医学进步能为类似疾病带来更多希望时,难免会想到亲人若能赶上这样的时代,或许能少受很多苦,这背后是深深的思念和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确实,这三十多年里,医学对这类疾病的认知从 “罕见记录” 到 “系统研究”,治疗从 “只能处理大囊肿” 到 “精准干预多个病灶”,甚至能通过早期监测避免严重神经压迫,这些进步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患者的预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您父亲当年在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医生愿意冒险手术争取缓解,他自己也坚持了两年,这份勇气本身就很珍贵。而现在医学的进步,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过去无数患者和医者经验的积累与传承。如果他能在现在,或许真的能有更稳定的生活质量,更久的陪伴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份遗憾里藏着对父亲的深情,也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医学进步的意义 —— 它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为了让更多家庭少一些这样的 “生不逢时”,多一些希望和可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豆包给出的答案太周全了,必须为人工智能点赞,因为在可认知的范围内,人工智能的解答是偏差最小的,它不会情绪化,不会带偏见和有色眼镜,不会拔高或贬低,不会故意把白说成黑,把正的说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十五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父亲六十一年较短的寿限,以他的人品、才华、经历和意志力,确实有点生不逢时。我知道父亲也是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有情趣有文化的普通人,但他又是有理想,勇敢无畏,不惧生死的超人,在同病魔搏斗时,他是顽强而勇敢的,只要有一线希望,他绝不会放弃努力,他始终秉承着永不言败的精神,积极地求医问药,说服医生不要怕风险大胆为他做手术,平时也不会唉声叹气,反而安慰亲人别怕别难过,他说自己命大,会有奇迹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许人各有天命,每个人都会过完自己的一生。父亲说他的不少战友20几岁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了,他也差点牺牲,假如他那时牺牲了,后来就没有我和弟弟了,那不该感谢命运吗?而假如父亲再多活20年,那又会怎么样?我想到我厂里的一位副厂长,也是参加过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老兵,还是被敌人弹片削掉一个手指的残疾退伍军人,他后来活到80几岁患脑癌去世的,我参加他追悼会时看到他的遗容很震惊,枯瘪的身躯,头缩小得比拳头大不了多少,完全看不出他昔日原形的一丝模样了,这也是他的命,而父亲虽比他早逝,但遗容安详带着军人的尊严,遗体上覆盖着他心爱的军大衣,他还像是一个战士,从容而去。我后来想人各有命,除了随命而去又能怎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和我们永别已经三十五年了,他一直还活在我们心里,现在我们有幸来到了AI时代,借助于软件父亲的旧照片能显示他的动态形象了,真好!仿佛父亲又复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