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这座蜷伏于波斯尼亚山谷中的城市,像一本摊开的旧书,页页写满历史的重量,它不张扬,却自有力量。伤痕与生机在这里交织,它是昔日的火药桶,今日欧洲的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人们曾在此和平共居数百年,直到战火撕裂了这幅画卷。</p> <p class="ql-block">拉丁桥,1914年6月28日,一声枪响打破了拉丁桥的平静。</p><p class="ql-block">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齐普,两枪击毙了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p><p class="ql-block">枪声如火星溅入火药桶,一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千万人卷入血海。</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拉丁桥上人流如常,游人们倚栏拍照,只有桥头博物馆里发黄的照片,还在提醒着人们当年发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战争的印记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1992年4月,波黑战争爆发,萨拉热窝陷入长达1425个日夜的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战役。</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城市中心,还随处可见让人触目惊心的大大小小的弹孔。</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玫瑰”,它们是幸存者用红树脂填满的,那些在战争中吞噬生命的坑洞。</p><p class="ql-block">它们如血痂般绽放在街头巷尾,无声的控诉着战争的残酷。</p><p class="ql-block">每一朵“萨拉热窝玫瑰”都意味着,此处至少有三条以上的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p><p class="ql-block">1992-1995年,在波黑战争中死去了1.1万人,其中多数是平民……</p> <p class="ql-block">一边是现代简约的新建筑,一边是布满蜂窝状弹孔的废墟外墙。</p><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就这样,不掩饰创伤,让死亡与生活并肩而行,让人们更加珍惜和平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奥匈风格的市政厅,曾经是图书馆,1992年遭炮击焚毁,百万典籍化为灰烬。</p><p class="ql-block">重建后穹顶重现彩绘金文,但空荡荡的书架仍似未愈的伤疤……</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人们应该更加热爱和珍惜和平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伤痕不曾遮掩,但生活永远高过悲伤。</p> <p class="ql-block">圣心主教堂的哥特式双塔</p> <p class="ql-block">铜匠街,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街巷之一,也是电影《瓦尔塔保卫萨拉热窝》的取景地。</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萨拉热窝手工艺的核心街区,制作数百种铜器日用品,从咖啡壶、烛台到水盆和灯具,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终日不息。</p> <p class="ql-block">电影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电影中保护过瓦尔特的铜器店,现在由它的创始人的后代在经营。</p><p class="ql-block">影片中游击队员瓦尔特被德军追击至铜匠街时,街边店铺的老铜匠们突然集体敲击铜器,此起彼伏的金属撞击声形成“声浪迷魂阵”掩护瓦尔特成功脱身。</p><p class="ql-block">这一场景,被中国观众铭记,成为集体反抗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现实中,铜匠们敲击的协作,源于奥斯曼时期的行会传统,战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现在铜匠街的两侧店铺,仍然在售卖手工铜器,但规模仅存鼎盛时期的1/3,部分家族作坊依然延续着百年的工艺。</p> <p class="ql-block">东西文化分界线,向西一步是奥匈帝国的欧式拱廊与咖啡馆,向东一步是土耳其风格的集市与清真寺宣礼塔,瞬间完成时空切换。</p> <p class="ql-block">各种文化交融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紧挨着铜匠街,这座1531年建成的奥斯曼风格的清真寺,是波黑最大的伊斯兰宗教中心。</p><p class="ql-block">宣礼塔高耸入云。</p> <p class="ql-block">这是电影中游击队员遭伏击牺牲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电影中,瓦尔特出现的清真寺的门。</p> <p class="ql-block">电影中游击队员接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乘缆车登上海拔1160米的山顶,萨拉热窝城尽收眼底,满城的红色屋顶,与远处山坡上倾斜而下的灰色墓碑群,让人触目惊心,生者与逝者比邻而居。</p> <p class="ql-block">山上的建筑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缆车本身也是波黑战争后重建的“愈合象征”。</p> <p class="ql-block">落日余晖把整座城市笼罩在柔光里。</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的魅力正在于此:它不掩饰创痛,让死亡与生活并肩而坐。</p><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的景观,如同一本摊开的立体史书,将奥斯曼的烟云、奥匈帝国的余晖、战争的创痕与重生的烟火气,层层叠映。</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将这些伤痕与荣耀,凝固在街巷钟楼和铜器的纹路中,正如电影中德军上校所说的那句话:“看,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莫斯塔尔小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