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笔记(之二)

俞运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掖的七彩丹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翌晨,在酒店吃罢早餐,我们又乘上大巴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我们到达兰州之后,就是这辆大巴车和开车的司机师傅,导游小马就将与我们一起,共同度过这八天的旅途行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巴驶离武威市,便在一条高速公路上行走。小马说这是通往新彊乌鲁木齐的“连霍高速公路”,我们将沿着这条路行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张掖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曾多次外出旅游,到了一个地方,从一个景区到另一个景区,往往都是乘坐大巴。短则一两小时,多则七八小时,甚至花上一天的时间,因此也已习惯。外出旅行,你得随时都要作好这种“吃苦”的精神准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北地区我是第一次到来,窗外的景色与南方迥然不同,这点倒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在车上为度过几小时枯燥的时光,我一般都会拿出相机,对着飞驰而过的窗外风光,一边观望,时不时会揿动快门拍上一气,以便回家后慢慢欣赏,慢慢回忆这段旅程。尤其这次在大西北行走,不一样的风光,给我的不一样的感受,更是值得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速公路仍然依傍祁连山脉,在河西走廊上向着前方延伸。“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在读书时就知道这些名字,可是真正地出现在自己眼前时,却是五十多年后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祁连山脉延绵近千公里,山势跌宕起伏,陡峭峻险,重峦叠嶂,白雪皑皑。我们到达途中的“长城驿服务站”时,下车观看祁连山景,在四月下旬的西北,也感觉阵阵凉意。我想这是除了西北的气候原因之外,祁连山雪也会让人不寒而栗吧,尽管我们离山地还是有那么遥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路的另一侧,则是广阔的平地,偶有低矮的土丘,远处才能见到有山峦起伏。平地上寸草不生,可能是季节未到,只见散布在地面的一丛丛枯黄的草团,稀桸疏疏在风沙中摇摆。其余就是一块块不大的砾石碎片,凌乱地撒在地表之上,一派荒凉。偶尔路过一片村落,才能见到一排排白杨树,绿色的庄稼,还有人车的移动。我想,我们可能已经进入到了戈壁地区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袤的大地一片灰褐色,因为缺水干燥而沉寂,只有到了有水才有的人居地区,才显现出绿洲的景象。我猜测,这可能就是被称着“河西走廊”所具有的特点和独有的特征吧。这时,车窗外远处出现了一道石土垒起的长堤,小马说﹕“那就是汉长城。”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城显然破损厉害,墙面和墙顶已然经过两千余年风霜雨雪的侵蚀,显得凸凹不平,且有断裂和缺口,但却一直站立着千年不倒,不觉让我眼前一亮。在大巴的行进中,这一段路程,我的双眼都一直在向窗外观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长城是一道土质的长城,它不像我曾经见到过的北京八达岭长城,是用特制的墙砖砌成,坚实而牢固。汉长城在西北的大地上屹立不塌,也自有其建筑的特别之处吧?但今天,我所见到的却像一道土堤,虽然断垣残壁上也能分辨出城墙,关口,烽火台依稀的模样,却真正地是已经破败不堪了,而且一直裸露在野外。是不是因为当年金戈铁马的时代已经远去﹖到如今已没有了利用和保护的价值﹖眼前的汉长城,没有一点保护和围栏之类的设施,心中就多了一些疑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除了“汉长城”外,在嘉峪关还有“明长城”。今天,我却没有见到明长城,这算是一个遗憾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样,汉长城陪伴我们行走了大约有四、五十公里之后,大巴穿过汉长城的一个关口,不久便进入到了张掖市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掖,古称甘州,属甘肃省辖的地级市。据介绍,张掖地处西北河西走廊的中部,相对来说农副产品较为丰富,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区,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油料和牛羊生产基地。张掖自古以来,就是丝綢之路上的商贾要镇和咽喉之地,由“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而名张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难怪我们进入张掖地界后,所见到的绿色比沿途多了起来,田地和白色的种植大棚,隨处可见。又一说张掖是塞上的江南,有“金张掖”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掖总面积将近四万平方公里,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而甘肃省独有的裕固族人,就居住在张掖境内的祁连山地区。当然,张掖除了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积累之外,也是甘肃省的旅游重点地区。尤其是七彩丹霞地貌,被称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誉满天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这次到张掖来,就是为了一睹七彩丹霞地貌的风采而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赶到张掖市内酒楼住地时,已是正午时分。稍作休整,午饭后便又乘上大巴,直赴景区——张掖国家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远远地我看见一座方塔似的建筑,独立地高矗在一片光秃的山地之处小马说我们已经到了丹霞地貌景区,走近一看,那建筑正是“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园面积约410平方公里,分布有多个景区,景区间或有旅游观光车,或是步行。我们乘观光车到达第一个景区时,我便被这里的景色所震撼。一大片多彩的山峦呈现在我的眼前,山峦若波浪起伏翻滾,突然在一瞬间凝固下来,波峰波谷都是由一层又一层的彩色染成,组成一幅五色斑斓多姿多彩的画卷。气势磅礡,十分耀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掖的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它不像我在贵州赤水见到的丹霞地貌,是红色岩石结构,巨大而坚韧,灿烂若红霞。这里的地貌却像彩色的泥沙堆积,成岭成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资料上说张掖丹霞地貌,是漫长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它是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它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主要以单斜脊为主,以山体纹理、脉络清晰见长,以交错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它是一个集雄、险、奇、幽、美,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风景区。在风景区内,我们步行和乘观光车共游览了三个景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来到的最后一个景点时,导游介绍说它是一个集整个景区风光之大成的景点,因此,我们在这里逗留的时间最长。整个景区由几座山丘组成,而山丘的形态,裸露出来的彩色丹霞也各有不同,五彩纷呈。从山脚沿栈道步行至山顶,可以见到不同的地貌和不同岩石色彩,形状各异,各具特色。而且在山顶上可以远眺其余山体的多彩丹霞,亦能俯瞰脚下岩石的形体和彩色的变异,尤其在阳光的照射之下,显现出来的奇幻感觉,让人恍若飘入了隔世的仙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景区内边看边拍照,看到引人入胜之处,便驻足停留,四下观望生怕不留意错过了难得一见的奇景。远处山顶上的一块奇石引起了我的注视,它像一只成活了千年的老龟,龟壳厚重,纹路清晰而深刻。它或许是从山下,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昂首举目观望着这个世界,犹如是朝着天际的太阳或月亮,意欲奔向而去。我索性一想,这便是“神龟望月”吧,它给我和我的镜头,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致让我至今翻看这张照片时,都会为它的坚忍不拔,锲而不舍而赞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凡被称作“地质公园”的地方,都有其特殊引人注目的地貌景观。我去过云南曲靖的石林,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喀斯特地貌,怪石嶙峋。我在湖南张家界,看到的层积岩地貌,奇峰林立,都有各自独特的风貌。今天见到的甘肃张掖七彩丹霞地貌,亦是如此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感叹于大自然的造化千奇百怪,总会让人在一生中不经意的时候,却会获得惊异的收获。人的一生,去过或没去过的地方,见过或没见过的风景都会有很多,因为生活让你见到了一些,也让你错过了一些,其实都很正常。但是,当你去到了这个地方,见到了不一般的景色,那么,你就应尽情地去享受,去感悟。就像我们这次来到了张掖的七彩丹霞风景区一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乘大巴离开景区已是午后五时许,也就是说我们在景区内足足逛了四个小时。回到张掖市内的酒店,因累,晚饭后哪里也没去,就休息养神以恢复精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在张掖市内,还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来寺等许多遗址和名胜古迹,我们已来不及继续游览。明天一早,我们还得启程,往敦煌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