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济宁宝相寺》记 作者 胡汲鸿

古月

<p class="ql-block">  自驾游第33天,我来到了山东济宁汶上县,探访了闻名已久的宝相寺。踏入山门,宋式殿宇的飞檐与太子灵踪塔的鎏金塔刹交相辉映,仿佛将尘世的喧嚣隔绝在外。站在地宫遗址前,听闻1994年出土的佛牙、舍利,以及金棺银椁的精巧工艺与936颗舍利所散发出的庄严气息,不禁令人对千年前的佛教文化心生敬仰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  宝相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原名昭空寺。唐代太和年间曾铸大钟,声震四方。北宋咸平五年重修,至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封禅泰山归来,途经此地,御笔亲题,更名为“宝相寺”。然而,这座千年古刹也曾历经劫难:1938年遭日军炮轰,1947年塔身再受重创,1958年寺中万斤铁钟被毁炼钢,文革期间塔基栏楯亦遭破坏。直到1994年修塔时,意外发现地宫入口,出土141件佛教圣物,宝相寺才迎来新的转机,自1995年起逐步恢复重建。</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宝相寺景区占地六百余亩,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塔院、山门殿、天王殿、钟楼、鼓楼、文殊殿、普贤殿、僧寮、斋堂等十六个单体建筑错落有致,礼佛广场与礼佛大道庄严恢宏。其中,大雄宝殿为全寺核心,采用重檐歇山式仿宋建筑,占地达2560平方米,气势恢弘。而寺中现存的太子灵踪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1.5米,因塔顶黄琉璃圆葫芦塔刹金光闪耀,被誉为“黄金塔”。</p> <p class="ql-block">  1994年的地宫发掘,揭开了宝相寺 千年佛教遗珍的神秘面纱。其中,共出土佛舍利高达936颗,尤为珍贵的是由唐代高僧悟空从犍陀罗王城带回的佛牙,与玄奘所记“迦湿弥罗佛牙”相吻合,极具历史价值。此外,金棺银椁、石匣、东魏弥勒造像残石、宋代跪式莲花座铁胎泥塑捧真身菩萨等文物,皆为佛教艺术的瑰宝,见证了宝相寺千百年来的信仰传承与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  2011年,宝相寺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5月,太子灵踪塔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因行程紧张,加之天气炎热,未能细细品味每一处景致与文物,匆匆一瞥便已心生不舍。期待他日再来,静心细读这座千年佛寺的每一段故事,每一缕香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