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许《江南古城的温润岁月》的自序

黄先标

<p class="ql-block">编者按:梁天许老师新作《江南古城的温润岁月》出版了,我在桃渚文学主席林热军老师处领来一本。梁老师在新书的“自序”中写得很全面,时间跨度从1986年秋在临海师范读书时的巾子山写到2023年5月回浦中学篮球队全国夺冠的高光时刻以及临海台州府城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觉得梁老师的“自序”写得很好,为了让读者快速了解《江南古城的温润岁月》的内容,将书中“自序”部分转发网络,以飨读者。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歌曲《临海书香飘四方》</p><p class="ql-block">作词王金龙/作曲邵智敏/演唱方 瑶</p> <p class="ql-block">《江南古城的温润岁月》的自序</p><p class="ql-block"> 作者:梁天许</p> <p class="ql-block">  临海,一座气韵生动的江南古城。</p><p class="ql-block"> 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2100多年的置县设郡历史,奠定了她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是这座江南古城外在的亮丽名片。“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左手书卷气,右手烟火味”则是这座千年府郡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所涵养的内在精神。</p><p class="ql-block"> 1986年秋,我就读于巾子山南麓的临海师范学校。初到一个地方,寄情山水是获得内心平静的最好方法,于是,巾子山成了我最好的去处。那时,山上的树木远没有现在茂盛,还有大片的草地。春夏时,芳草萋萋,秋冬时,枯黄的茅草堆是晒太阳的好地方。我时常站在文峰塔、天宁寺、三元宫、不浪舟前,远眺灵江潮涨潮落、船帆过往、鹭鸟翻飞。</p> <p class="ql-block">  巾子山与灵江之间,是挨挨挤挤的民居。鳞次栉比的房子从江滨绵延到山坡上,残破的古城墙与屋顶齐高,上面种满了各种蔬菜。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灵江大桥,是一道亮丽景观,很多人专门来看望它。</p><p class="ql-block"> 沿大桥路往北走,几分钟就到街心公园。一个小小的喷水池,池中一座梅花鹿的雕塑,就是城市地标性的建筑。向西折,沿巾山路行300米,便可看到一棵树龄400余年的银杏。它站立在街道上,挺拔的枝干伸展到空中,遮挡了街边房子的光线,行人、车辆都得绕道。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某景区愿意出两辆解放牌大货车的钱买这棵树,可政府和百姓都不同意。</p><p class="ql-block"> 大桥路止于街心公园,北边就叫东湖路。巾山路与回浦路平行,东西走向,东湖路和赤城路平行,南北走向。新华书店、百货商店、电影院、饭店……几乎都集中在这几条主街道上。</p><p class="ql-block"> 紫阳街,那时叫解放街,也是南北走向,已经是古城的寻常巷道。石板街,木板门,住户密集,上了年岁的老人成天坐在廊檐下。炎热的夏日,很多人在石板街上泼几勺凉水,置一把竹躺椅,手摇一把蒲扇,就可度过一夜。</p><p class="ql-block"> 除了住户,街道两旁的店铺也不少:食品店、收购站、理发店、旧书摊……最热闹的是“大书场”——一家老式的茶馆,一天到晚热气腾腾,说书的、唱戏的、打牌的,全都汇聚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老茶客们沏上一壶茶,天南海北地神聊,一脸的享受。附近的居民,天天提着热水壶到茶馆买开水,几分钱一壶,便宜。灌好开水,借机会感受一下“大书场”的热闹气氛,才慢慢走回家。</p><p class="ql-block"> 翻越校园背后的小固岭,几分钟就可到达天宁路。小固岭脚下有防空洞的出口,夏天是对市民开放的。炎炎夏日,里面凉飕飕的。防空洞四通八达,靠出口的顶上装有几盏电灯,可暗淡的光线无法照亮布满湿气的空间,走一段路就赶紧往回走,生怕迷了路。</p><p class="ql-block"> 赤城路与天宁路交叉口有一个露天面摊,三张方桌,两张是给客人坐的,中间摆放着酱油壶和醋壶,另一张是擀面用的。摊主是一位寡言少语的青年,没有顾客时就不停地擀面。滚圆的擀面杖在他的手中显得那么轻巧,擀面的速度不快,可效率很高,桌子上的面团在他有劲的手底下很快变大,变薄。煤球炉上的铁锅里,开水哔哔啵啵地沸腾着。烧的面很简单,除了青菜面,就是咸菜面,价格也实惠。</p><p class="ql-block"> 巾子山上的茶馆,茶客不多,主人就买来一张台球桌,当时这是一项时髦的活动,玩的人倒不少。那一年,我们的同乡会放在茶馆里开,会员都是在临海的大中专院校读书的大石老乡,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聊天。</p><p class="ql-block"> 精致典雅的东湖,水光潋滟,十分迷人。清代大学者俞樾题联曰:好山好水出东郭不半里而至;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楼何如?东湖公园的北侧是儿童公园,那里的秋千架有五六米高。小孩子</p> <p class="ql-block">是荡不了的,最多是在大人的帮助下,荡几下过过瘾。那些有经验的青年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与秋千架荡平,潇洒的姿势让人羡慕。</p><p class="ql-block"> 师范毕业后,我在乡村工作十余年,但对于古城仍是心心念念。有一年,我作了一次粗略的统计,到古城的次数竟30趟有余。培训、考试之间隙,我穿行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每次都有心跳加速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1995年,台州府古城墙修缮一新,她把奔流不息的灵江、“鸟道亦无”的北固山、“一郡游玩之胜”的巾子山和有“浙江第一古街”之称的紫阳街巧妙地联结成一体,形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2002年,我调入哲商小学工作,台州地区行署已搬至椒江,北固山麓的地级单位也相继搬迁,好多宿舍楼成了出租房。喧闹的山麓一下子变清静了。</p><p class="ql-block"> 我租住在武警支队宿舍的一套小房子里,六楼,只需爬四层,房后的马路已高到两层楼了。</p><p class="ql-block"> 站立阳台,白天,可远眺巾子山上的大、小文峰塔,夜晚,可俯瞰古城的万家灯火。立于后窗前,满目苍翠,路旁那棵大树的枝叶似乎想伸进窗子来。清晨,催醒我的不是鸟儿清脆的鸣声,就是林间人们晨练时发出的长啸声。天气渐凉,树叶的色彩变得斑斓,叶子上的露珠也越来越重。我正在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魔力时,叶片开始随风飘零。又过一段时日,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树干显</p> <p class="ql-block">露了,山顶上的古城墙在林子后若隐若现,看看日历,早已到了隆冬时节。</p><p class="ql-block">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树木的枝头绽满嫩绿的新芽,山间吹来了清爽的风,风里散逸着醉人的花香。</p><p class="ql-block"> 阳台底下是台州中学的体育馆,体育馆西面的大草坪已经泛青。每天傍晚,很多学生坐在草坪上入神地看书。铁栅栏外,是通往山上的水泥路,坡度较大,自行车下坡时,紧握刹车还是让人心惊。上坡时,只能推车上去。</p><p class="ql-block"> 宿舍后边分布着几排民居,其中两间二层楼房里住着兄弟俩,他们先天性残疾,身体羸弱,面容清瘦。曲着膝盖踮着脚尖才能站稳,走起路来踉踉跄跄,上街全凭一辆手摇残疾车。他们没有劳动能力,生活全靠民政部门救济。两人每天轮流上街买菜,手摇车下坡容易,上坡却成了问题。</p><p class="ql-block"> 他们只好招呼路人帮忙推一把。时间久了,上坡的人们不等开口,推上车就走。放学时,穿着白色与淡蓝相间校服的台中学生如同涌向山上的“云朵”,托着残疾车,极其轻快地飘上了斜坡。</p><p class="ql-block"> 兄弟俩在门前栽了一棵小枣树,还在马路边的空地上栽了好些青葱。</p><p class="ql-block"> 几年之后的一天,我从他们门前经过,只看到其中的一位,那辆手摇残疾车停在一边,想必没有上街去吧。一打听,一位兄弟已在一年前离开人世。</p><p class="ql-block"> 我一时无语。</p> <p class="ql-block">  门前的那棵枣树长高了,上面结满了半大的枣子……</p><p class="ql-block"> 我说不清多少次登临台州府古城墙了。</p><p class="ql-block"> 近看,满山苍翠,古色古香的寺院与道观隐藏其间。远观,群峰竞秀,白云悠悠,灵江如带。东湖绿如翡翠,三二小艇,点缀其上。揽胜门、顾景楼、白云楼、望天台、烟霞阁、望江门……一路前行,收获的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春日,城墙两旁满眼新绿,空气里弥漫着醉人的芬芳。阴雨绵绵的梅雨时节,古老的城砖上的藓类植物绿得逼人的眼睛,古城墙因此多了几分幽静。深秋的古城墙是最为绚丽的,满山斑斓的树叶层叠着,城墙上爬山虎的叶子红得如血。北风呼啸的冬日,落光了叶子的山林疏疏朗朗,松鼠在枝头跳跃,北固门对面“至真妙道”几个大红的摩崖特别醒目。</p><p class="ql-block"> 行走古城墙,一股悠远的情思就伴着古城砖、青石板独有的气息扑面而来,渗入五脏六腑,让人产生曼妙的穿越感。是的,当想到脚下的城墙始建于晋,扩建于唐,经宋、元、明、清修筑增扩而成时,脑海里就会冒出一行清晰的名字:辛景、尉迟恭、谢灵运、屈坦、骆宾王、郑虔、戚继光、方国珍、张伯端、罗哲文…··这些照亮府城史册的名字,有的为城墙的修筑、改善、保护呕心沥血,有的为丰厚府城的文化不遗余力。</p><p class="ql-block"> 自唐郑虔建书院开启台州教育先河以来,北固山一直书声琅琅。规模不一的寺庙、道观更是星罗棋布。佛学、道</p> <p class="ql-block">学、儒学文化在这里传承、发展、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府城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丰厚的台州府城文化稍加梳理,就可以提炼出如下的关键词:开放包容、圆融和合、崇尚自然、坚毅刚强……不管对哪一个关键词进行溯源,这些核心文化形成的根源都离不开绵延千年的古城墙。</p><p class="ql-block"> 寒来暑往,季节更替,古城都不乏放逐心灵的方式。正月初八的“走八寺”,正月十四闹元宵,灵湖端午的龙舟竞渡,元旦的捕鱼盛宴,柴古唐斯括苍山地越野赛,都是满满的仪式感。春天,古城墙外樱花烂漫,括苍山下桃红似霞。夏天,街道两旁的樟树清香四溢。秋天,小芝的水杉林,茶寮的枫叶,燃烧着似火的热情。冬天,北固山的梅园冷香飘逸,大片的红色、粉色、白色交织成绚丽的云锦。</p><p class="ql-block"> 紫阳街,这条宋韵古街的气质在府城人们的精心打磨下开始彰显烟火气、商业味、书卷气相融的独特韵味,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白天,她恬淡幽雅;夜晚,她祥和宁静。</p><p class="ql-block">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跨年晚会《启航2022》,是台州府古城的高光时刻。灵江之滨的兴善门广场,是旧时中津古渡的渡口,也是巾子山、古城墙、紫阳街的交汇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跨年晚会的舞台背景可谓得天独厚——灯火装饰的巨龙般的古城墙、玲珑剔透的巾子山、流光溢彩的紫阳街……</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画面效果不仅感动了古城的人们,也让所有的观众动容,“山海万里只为你”,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16日,府城民众用传统的方式欢迎荣获高中篮球联赛全国总冠军的回浦中学男子篮球队凯旋。满街的人群,醒目的横幅,挥舞的旗帜,填满了古老的街道。</p><p class="ql-block"> “小城追梦,百折不回!”响亮的口号声不绝于耳。威武的“戚家军”挥舞鼓棒,鼓声震天,节拍明晰,让人仿佛</p><p class="ql-block">听到了千年府城激动的心跳。“黄沙狮子”开道,载着英雄的花车缓缓前行……</p><p class="ql-block"> 择临海这座江南古城而居,我的内心丰盈而美好。</p> <p class="ql-block">《江南古城的温润岁月》梁天许著</p> <p class="ql-block">梁老师的著作在“淘宝、京东、当当网”均有销售。</p> <p class="ql-block">梁天许,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在《美文》《散文选刊》《江河文学》《安徽文学》《作家天地》《视野》《教师博览》《今日环境》《浙江日报》《吉林日报》《浙江散文》等报刊发表散文50余万字。作品入选《“大地文心”第七届生态文学征文优秀作品集》《美文小品馆》《2011我最喜爱的散文》《绿色记忆与畅想》《部落格•心灵牧场》等文集。获第五届徐霞客诗歌散文奖,首届王充闾散文奖,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奖,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二等奖,“大夏书系杯”全国征文二等奖,浙江省首届教师文学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p> <p class="ql-block">文字梁天许/摄影朱守平/编辑黄先标</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6日于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