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罗丹艺术中心雕塑展2025.8.14

雪霁云淡

<p class="ql-block">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参观《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时,展馆方送给我们罗丹艺术中心的参观票,这到真不错👍,择时就来参观啦。</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 -贝勒斯这件美丽的汉白玉半身像创作于1870年,是他创作的众多女性形象和寓言幻想式形象之一,然而在他众多的销售图录以及他去世后的拍卖图录中都没有对这些作品的准确描述。它们的名字都比较笼统抽象,例如《怕冷的女子》《悔恨》《回忆》《犬蔷薇花》和《阿拉贝拉》等,令人无法明确地辦别它们。</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 贝勒斯受利摩日陶瓷制造局局长亨利•阿尔丹的委托(该制造局于1858年设立,1883年歇业)设计一对半身像。卡里耶 - 贝勒斯雕刻了两名年轻美丽的女子,一个闭着眼睛</p><p class="ql-block">象征“沉睡”,而另一个象征“苏醒”</p><p class="ql-block">《沉睡》中的年轻女子闭着眼睛,胸前盖有一块毯子,而《苏醒》中的年轻女子朝右边看,睡衣正从右肩滑落。</p><p class="ql-block">《苏醒》及《沉睡》这组作品大获成功,相关雕像后由塞弗尔国家陶瓷制造局生产。从1887年12月艺术家去世后的拍卖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卡里耶 - 贝勒斯创作了许多其他陶士作品,而这一对雕像,即《苏醒》和《沉睡》,也在该拍卖目录中,编号分别是 135 和 13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裸的酒神女祭司左臂抱着孩子,右手正在给小羊羔喂食,脚边有装满鲜花的篮子。这件作品的灵感源于18世纪法国精致的“法尔孔奈”风格以及古罗马艺术,作品中的酒神女祭司原本是酒神巴克斯的女祭司,罗丹是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现这一人物的。在卡里耶-贝勒斯的这件作品中,酒神女祭司并没有呈现醉酒或舞蹈的姿态,而是夏天、收获、乡村、动物以及母性的化身。卡里耶 -贝勒斯经常塑造</p><p class="ql-block">抱着孩子站立的裸体女性人物,让人联想到让•古戎(1510—1567)等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所描绘的希腊神话仙女。《田中归来》这件组合雕塑作品非常受欢迎,现存有好几尊同样大小的陶土副本,其中包括曾于2014年“卡里耶-贝勒斯展”展出的一尊,现存于奥赛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作品详细信息</p><p class="ql-block">这件壮观的双层储物柜于19世纪最后二十多年间由享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伯爵夫人(她更为人所知的名字力</p><p class="ql-block">拉佩瓦侯爵夫人)委托制作,为装饰其位于普鲁士上西里西亚的诺伊德克城堡。这件家具很好地反映了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时期的装饰艺术,该艺术风格为:善于从前几个世纪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后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新颖的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该储物柜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庄重大方,材质为乌木及其它黑色木头,装饰有浅浮雕、蓝色方钠石板及彩绘珐琅。陈列柜整体衬托于大量镀金铜质装饰中,正面带有四个门和三个抽屉。柜子正面中间的两扇黑色胡桃木门上雕刻着高浮雕,左门上雕刻人物为骑孔雀的朱诺,石门上雕刻人物为猎杀完尼米亚猛狮后凯旋而归的赫拉克勒斯。储物柜底座呈黑色长方体,时有凸出部分,与储物柜总体建筑结构保持一致,整个底座置于扁平陀螺形脚之上。</p><p class="ql-block">该储物柜上半部分形状优雅,建筑风格浓厚,由四根爱奥尼式柱子点缀,看似支撑起屋顶。柱子有凹槽装饰,其下端三分之一处雕刻有常春藤叶花环,环绕柱身。柱子支撑盖顶,盖顶中心为一个拱形门廊,门廊顶部断开,塑有镀金铜质的饰座。该饰座为一位带有翅膀的女人,站在岩石上,而岩石则被置于一个黑色木质底座上。柜子顶部为意大利风格平台,三面栏杆环绕,栏杆四角处有黑色火盆装饰。火盆带有手柄及镀金铜质花束,放置在蓝色方钠石板装饰的方形底座上。</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 - 贝勒斯创作了一尊非常大的汉白玉雕像,名为《秋》,此雕像高</p><p class="ql-block">230厘米,现存于里尔美术宫(库存编号:SPBS 58)。另一件具有相同构图的汉白玉雕像于 1904 年在巴黎的卡鲁塞尔花园展出,不幸被毁于</p><p class="ql-block">1964 年。卡里耶 —贝勒斯还雕刻了一座尺寸小一些的汉白玉雕像。这座雕像描绘的是一名站立着的年轻女子,浓密的头发上装饰有藤叶和葡萄,左脚踩在一个盛满葡萄的花瓶上,右手拿着一只装满酒的酒坛,往左手拿着的杯子里倒酒。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作品庆祝的是收获的秋季。人物头部侧倾,形象可爱,让人联想到 18世纪法国艺术家艾蒂安•莫里斯•法尔孔奈(1716—1791) 1757 年创作的汉白玉雕像《浴女》,作品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卡里耶 -贝勒斯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 18 世纪法国陶土作品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卡里耶 - 贝勒斯的诸多雕像一样,法尔孔奈的《浴女》也是由塞弗尔国家陶瓷制造局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皇帝三世全身</p><p class="ql-block">这幅拿破仑三世的全身肖像画尺寸巨大,高230厘米,视觉效果十分震撼,加上大面积的红色背景,体现了当权皇帝的威严。这幅肖像画画风端庄、笔触细腻,属于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画作中央仿佛有一束光打进来,呈现出明显的明暗对比,一方面凸显画中内容的立体感,另一方面体现画中人物的尊贵身份。</p> <p class="ql-block">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1814年8月6日</p><p class="ql-block">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893年2月23日在法国塞纳河畔讷伊去世。</p><p class="ql-block">1866年,他被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草,1870年获得法国国籍。在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他搬到了伦敦。而后的整个艺术生涯中,他都在法国和奥地利两国之间往返居住。</p><p class="ql-block">1865年,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在沙龙以25000法郎的价格购得亨利一纪尧姆•施莱辛格创作的“五感”系列,成为其私人收藏的一部分,这也象征着施莱辛格艺术生涯的巅峰。《五感》体现了这对皇室夫妇的品味。对欧仁妮皇后来说,施莱辛格借鉴了18世纪路易十六(1754—1793)统治时期的艺术和艺术作品,这是她关于其深深佩的玛丽- 安托瓦内特王后(1755—1793)的动人纪念。</p> <p class="ql-block">亨利-纪尧姆•施菜辛格1814年8月6日</p><p class="ql-block">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893年2月23日在法国塞纳河畔讷伊去世。</p><p class="ql-block">1866年,他被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870年获得法国国籍。在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他搬到了伦敦。而后的整个艺术生涯中,他都在法国和奥地利两国之间往返居住。</p><p class="ql-block">1865年,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在沙龙以25000法郎的价格购得亨利-</p><p class="ql-block">纪尧姆•施莱辛格创作的“五感”系列,成为其私人收藏的一部分,这也象征着施莱辛格艺术生涯的巅峰。《五感》体现了这对皇室夫妇的品味。对欧仁妮皇后来说,施莱辛格借鉴了18世纪路易十六(1754—1793)统治时期的艺术和艺术作品,这是她关于其深深佩的玛丽 -安托瓦内特王后(1755—1793)的动人纪念。</p> <p class="ql-block">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1814年8月6日</p><p class="ql-block">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893年2月23日在法国塞纳河畔讷伊去世。</p><p class="ql-block">1866年,他被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草,1870年获得法国国籍。在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他搬到了伦敦。而后的整个艺术生涯中,他都在法国和奥地利两国之间往返居住。</p><p class="ql-block">1865年,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在沙龙以25000法郎的价格购得亨利-</p><p class="ql-block">纪尧姆•施莱辛格创作的“五感”系列,成为其私人收藏的一部分,这也象征着施莱辛格艺术生涯的巅峰。《五感》体现了这对皇室夫妇的品味。对欧仁妮皇后来说,施菜辛格借鉴了18世纪路易十六(1754—1793)统治时期的艺术和艺术作品,这是她关于其深深佩的玛丽 -安托瓦内特王后(1755—1793)的动人纪念。</p><p class="ql-block">施莱辛格以五种感官主题的这一杰作,融入了中世纪的绘画传统。他的知识与艺术教育让他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时,联想到老扬•勃鲁盖尔(1568</p><p class="ql-block">—1625)、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p><p class="ql-block">—1640)和伦勃朗 哈门松•范 莱恩(1606—1669)的作品。一直到19世纪,感官的主题都是通过复杂的拟人手法和大量的符号来表现的,观众必须对其进行解读破译。施莱辛格与</p><p class="ql-block">“老大师”不同,他希望自己的画作能让更多人欣赏。他的作品中没有任何神话或宗教因素来干扰其对“五感”的解读。他对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的诠释在当时被认为极具创新性,甚至是现代性。通过两位互动的女性模特,施菜辛格围绕每种感官展开叙述。闪亮的色彩、对细节的关注和画中人物富丽的服装也让整组作品倍增华彩。</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 -贝勒斯创作了一系列充满寓意的少女半身像,她们性感迷人,光彩夺目,分别代表《四季》,她们的姿态和配饰能让公众认出她们象征的季节。在1887年12月卡里耶-贝勒斯去世后的拍卖目录中,第124 至</p><p class="ql-block">127号四座约60 厘米高的半身像分别是《春》《夏》《秋》和《冬》。其中,这座《春》更大一些,高80厘米。这位赤裸上身的年轻女子有着浓密的头发,戴着鲜花,卷曲的头发垂在肩上,勾勒出她美丽的脸庞。这件作品是由彩色陶瓷制成的,卡里耶-</p><p class="ql-block">贝勒斯对这种工艺非常感兴趣,与他同时期的其他雕塑家,如布德尔、卡米耶•克洛岱尔、杰洛姆、雷诺阿和罗丹等也对这种工艺很感兴趣。彩色雕塑在19 世纪的法国非常流行,几乎所有的雕刻家纷纷尝试。2018年,奥赛博物馆为此专门举办了一场大型展。</p> <p class="ql-block">此部分主题为关于爱情的神话,主要内容是酒神巴克斯和酒神节,古罗马酒神巴克斯(对应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崇尚喝酒、跳舞、出游及享乐。这件名《酒神节》的雕塑作品是罗丹通过拼接工作室里的碎块进行创作的典型例子。作品中女子与女半人马缠绵在一起,《女半人马》是他在1887年前后创作的,就像一个向天空举起双臂的女骑手。参加酒神节的都是男性半人马和女性半人马,而这里一名女子和女半人马缠绵在一起旨在突出爱情中肉欲的部分。</p><p class="ql-block">男半人马、女半人马、森林男神和森林女神在为巴克斯举行的游行和庆祝活动中起到陪衬作用。</p><p class="ql-block">Bacchus et les bacchanales sont</p> <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是罗丹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作品。当时罗丹为卡里耶一贝勒斯工作,因工作需要生活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青铜时代》正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此前,罗丹在意大利旅行期间,特别是在佛罗伦萨,亲眼看到了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而深受启发。《青铜时代》的造型灵敏且充满活力,是对模特的所有角度进行仔细研究的结果,模特原型是一名年轻的比利时士兵—一奥古斯特-涅特。罗丹不偏重任何视角,甚至去掉了所有外部属性以释放姿态,使雕塑得以在空间中展开。</p><p class="ql-block">1877 年,《青铜时代》在布鲁塞尔艺术圈展览期间,公众和媒体对罗丹如此大胆的创作既佩又困惑,他们指责罗丹是直接在模特身上翻模制作的这件雕塑,然而艺术家们为他作证。</p><p class="ql-block">公众对罗丹才华的不认可使他很受伤,但他还是从这场争议中走了出来,并最终获得了公正对待。1880年,法国政府收藏了该作品的石膏版本,并订购了一件青铜铸件。正如罗丹所强调的那样,“这个人物具有所有神秘的、精巧的细微差别和现实的能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从 1881 年开始构思到最终向公众展示中间间隔了数年之久。为罗丹摆姿势的年轻意大利女模特其间失踪且再未回过工作室,于是罗丹将这件作品搁置一旁直至1899年。在这一年,一个罗丹于 1883年创作的该作品的小尺寸版本获得了成功,罗丹因此决定以此作品当时的状态在比利时和荷兰展出。作品某些部分未完全完成,“表面粗糙不平”,但这并不妨碍公众对这件强烈且富有表现力的作品表现出热情。</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这件雕塑的构思与《地狱之门》有关,并与其前一年创作的《亚当》的形象相呼应。作品的姿态展示了罗丹对米开朗琪罗的钦佩:夏娃的头垂在弯曲的手臂之间,让人联想到忏悔的夏娃,形象与米开朗琪罗在意大利罗马的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绘制的夏娃相似。</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罗丹将偶然性视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后来坦言:“我看到我的模特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却不知原因所在;我修改了轮廓,天真地追随着不断变大的身型持续变化。有一天,我得知她怀孕了,我明白了一切。肚子的轮廓几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我当然没有想到要将一个孕妇作为诠释夏娃的模特;一个意外,对我而言是一个好的意外,就这么发生了,这对人物特点的塑造提供了独特的帮助。然而不久之后,我的模特变得越来越敏感,她觉得工作室太冷了;她来的次数越来越少,后来干脆不来了。这就是我的夏娃没有完成的原因。”(艾蒂安•杜雅尔丹-博梅茨,</p><p class="ql-block">1913 年引用)</p> <p class="ql-block">罗丹在结识了一位名叫皮尼亚泰利的意大利农民后产生了创作这件作品的灵感。1880年,罗丹同时创作这件胸像和大型雕像《施洗者圣约翰》。这尊雕塑是罗 丹的成名作之一,使他跻身于创新者的阵营。皮尼亚泰利来自意大利阿布鲁佐,他想在巴黎谋生。</p><p class="ql-block">罗丹回忆道:“我一看到他就十分欣赏他,他让我立刻想到施 洗者圣约翰,一个与大自然相融合的人,一个圣人。”皮尼亚泰利随后宽衣站在 模特的旋转台上,挺胸抬头,摆出傲然挺立的模样。罗丹不禁感叹:“这是个行走的人!”罗丹通过这尊充满动感但不加修饰的雕塑体现施洗者圣约翰的形象。摄影师夏尔•米舍莱在罗丹工作室拍摄过该雕像黏土版的全身像。雕像 头部保留了模特皮尼亚泰利本身毛发浓密、神采飞扬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1888年,罗丹受洛林大区首府南希市委托当地画家克劳德•洛兰设计纪念雕像,这位著名古典风景画家也常被称为“洛林的克劳德”(1600—1682)。</p><p class="ql-block">为此,罗丹花费数年进行创作,并且首次将雕塑重任委派给工作室的助手,尤其是极具 天分的朱尔•德布瓦(1851—1935)。</p><p class="ql-block">该纪念碑的揭幕仪式于1892年6月6 日在南希市苗圃花园举行,雕像屹立至今。罗丹设计了一个巴洛克风格的石制底座,这个底座表现的是太阳神阿波罗乘坐马 车逃离他乡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就和我们在纪念碑完整版雕塑中所看到的一样,这个设计的灵感很可能来自雕塑家罗伯特 勒洛兰(1666—1743)在1737年巴 黎罗昂宅邸马厩门楣设计的浮雕《太阳的马匹》,而阿波罗正是太阳神。不过罗 丹这次创作的青铜雕像更传统一些,塑造的是画家站着手持调色板的模样。像往 常一样,罗丹先进行裸体人物形象研究(图9),再进行整体雕像创作。针对人 体各个部位塑造的雕塑也被浇铸成了青铜件,比如前页真人大小的头像,有着17 世纪男性典型的发型,头略微倾向左侧。</p> <p class="ql-block">乔治•莱格斯半身像</p><p class="ql-block">乔治•莱格斯(1857—1933)是法国重要政治人物,曾数次担任部长 级职位,包括1898年至 1902 年间任公共服务部部长及美术部部长,此外,他还是律师及记者。他在1900 年阿尔玛展馆的建造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还参与了</p><p class="ql-block">《思想者》的募资活动,并公开主张在比隆宅邸建立罗丹博物馆。罗丹给他制作的半 身像十分朴素,但雕像中的部长赤裸上身,没有衬衫领子和领带。在当时,雕塑 家以这种方式塑造公众人物不为大众所接受。</p><p class="ql-block">Georges Leygues (1857-1933),</p> <p class="ql-block">1888年,罗丹结识了澳大利亚画家约翰•彼得•拉塞尔(1858—1930)的意大利妻子玛丽安娜•马蒂奥科(1865</p><p class="ql-block">1908),也称玛丽安娜•拉塞尔。她美丽优雅,富有古典气质,就像一尊希腊雕像,罗丹长期以她为模特进行创作,代表作有《智慧女神半身像》(古希腊智慧女神名为雅典娜,对应古罗马智慧女神 密涅瓦)。1905年的一天,罗丹在工作室里看到一个断了一截的头部雕像,可 能是在一次意外中摔坏的,罗丹决定给雕像配上罗马式头盔,于是《戴头盔的智 慧女神》就诞生了。</p><p class="ql-block">这件雕塑中的智慧女神戴着古代头盔,她的胸甲上装饰有蛇发女妖的头,蛇发纹 路清晰。罗丹在好几年前曾根据同一位模特创作了另一个较小版本的智慧女神,头戴花环及雅典卫城的帕台农神庙,这座神庙建造于公元前 5世纪,用于纪念希 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p> <p class="ql-block">1891年,法国文学协会委托罗丹为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1799—1850)建造一座纪念雕像。于是罗丹前往巴尔扎克的家乡都兰搜集资料,巴尔扎克在那里写 下了《幽谷百合》(1836年著)等名篇。罗丹花了连续6 年的时间给巴尔 扎克的头像、身体、睡衣等做了很多设计,最终在 1897 年制成雕像,成为罗丹一生成就的至高点。不过最终的作品因为太过于前卫,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赞 助商不接受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罗丹至死都拒绝出售该作品或将其铸成青铜雕像。直到</p><p class="ql-block">1939年,这座青铜纪念雕像才竖立在巴黎拉斯拜尔大道上。</p><p class="ql-block">《巴尔扎克纪念像》对于罗丹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曾讲过:“这件被人嘲笑、被人因为无法摧毁而刻意蔑视的作品,是我一生的成果,是我美学的支点。</p> <p class="ql-block">《地狱之门》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和造型来源,罗丹经常</p><p class="ql-block">将大型 雕塑作品中的人物或人物组合单独拿出来作为作品展出。他最重要的题材都来于 此,如《思想者》《乌戈林》《吻》(也称《保罗和弗朗西斯卡》)等。</p><p class="ql-block">《思想者》最初被命名为《但丁》,后被称为《诗人》,最后以《思想者》这个名称为世人所知。本次展览展示的是《思想者》这件举世闻名的作品的原始 尺寸版本,高度为72厘米。这个尺寸版本的《思想者》出现在《地狱之门》的楣板中央,作品中的人物似乎在沉思人类激情带来的折磨和戏剧性。造型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思想者》是罗丹对自己所崇敬的西方古代艺术,特别是《贝维德雷躯干像》以及米开朗琪罗《朱利亚诺•德•美第奇像》的致敬。</p><p class="ql-block">然而,《思想者》是在1903年的大尺寸版本被制作之后才真正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和强大的人物作品,具有普遍影响力。“将人作人性的象征来 展现,粗犷而勤劳的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停下来思考,行使他区别于野兽的一种能力。”(罗丹)</p> <p class="ql-block">在古希腊文明中,“卡里亚蒂德”专门指女像柱,她们代替梁柱用头和脚支撑建 筑物,比如雅典卫城的伊利斯索斯神庙。后来罗马人采用了这种设计,以至于西方多数文明都逐渐效仿。罗丹巧妙地将这种站立、冷静的女性形象转变 成疲惫不堪、身负重荷的形象。</p><p class="ql-block">这个被石头压着的坐姿女子是罗丹力</p><p class="ql-block">《地狱之门》设计的人物之一,她位于门的 左上角,半遮半掩。这件作品明显受米开朗琪罗的影响,当时罗丹正仔 细研究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学习形体的对比。罗丹将这件作品视为他的得意之作,并在1883年3月向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展出其汉白玉版本的雕像,这大概是罗丹 第一次将局部人物作为作品单独展示。之后,他还设计了很多其他版本,其中有一个几乎与这件作品一样,唯一的差别是其用瓦罐取代石头,就是此处的青铜版本的《顶着瓦罐的女像柱》;此外,石膏原稿版本的《女像柱》也在展览中呈现。</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天空特别漂亮,兰天白云,艺术中心的周边景色也特别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