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游记(散文)

陈天壮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土楼游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陈天壮</b></p><p class="ql-block"> 雨后的天空,蓝得令人心醉。那蓝色不是浅淡的,也不是浓重的,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带着水汽的澄澈。云朵像是被浣洗过一般,白得耀眼,边缘浓淡相宜地浮在那片蓝色里。我站在老家楼房的露台上,仰头望着这样的天空,忽然觉得,这样好的天气,若只是待在家中,未免辜负了上天的美意。</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看看土楼吧。"我对正在凉晒衣服的爱人说道。她抬起头,阳光透过她耳边的发丝,在脸颊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好啊,"她凉好衣服说:"叫上婷婷夫妇俩一起去吧?"</p><p class="ql-block"> 婷婷的老公也是退休教师,也是我的好友,退休后仍住在永福老家,爱养花养鸟养龟。每日喝茶听戏,或是带着婷婷在老家乡下游山玩水,生活很是惬意。电话打过去,那头传来他爽朗的笑声:"正愁今日无事可做,你们这主意好!"</p><p class="ql-block"> 九时许,两对夫妇便驾车上路了。车窗微开,雨后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泥土和草木的气息扑面而来。路边清澈的河水映着蓝天白云,像是一面面闪闪发光的镜子,让人耳目一新。远处的山峦在雨后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晰,层层叠叠的绿色深浅不一,宛如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 开车行走约一个半小时,我们便到了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刚一下车,便见一座座圆形或方形的土楼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谷间。这些土楼大多呈土黄色,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与周围的青山绿树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振成楼是这里最负盛名的一座。走近细看,土墙厚实,足有四五尺厚,表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门楣上"振成楼"三个大字已经有些褪色,却依然遒劲有力。踏入楼内,眼前豁然开朗——中间是一个宽阔的天井,四周是三四层高的环形建筑。每一层都有木制的走廊相连,房间则整齐地排列在走廊内侧。天井中有两口古井,井沿被磨得发亮,想必是经年累月使用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这墙是用什么垒起的?竟能几百年不倒?"爱人抚摸着土墙问道。一位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者听见了,慢悠悠地说:"这是用黄土、石灰、糯米红糖浆和竹片夯筑而成的。冬暖夏凉,还防震呢。"他的脸上刻满皱纹,眼睛却明亮有神,说话时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p><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参观了景阳楼、奎聚楼、光裕楼、福裕楼等几座土楼。每一座都有其独特之处:或规模宏大,或装饰精美,或布局巧妙。走在这些土楼之间,我常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看见几百年前的客家人,为了抵御外敌和野兽,群策群力,用最原始的材料,筑起这些堪称奇迹的居所。他们的智慧与坚韧,就这样凝固在这些土墙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两点多,我们在路边一家小餐馆吃了午饭。饭菜虽简单:土鸡炖红菇、清炒野菜、客家焖豆腐,却格外鲜美。老板是个热情的中年妇女,听说我们要去南靖看"四菜一汤",便笑着说:"那可得抓紧时间,日落前到观景台,那景色才叫绝美呢!"</p><p class="ql-block"> 饭后我们继续赶路。车子在山间蜿蜒前行,时而穿过浓密的树林,时而经过山坳的梯田,时而越上平缓的小山顶。忽然,一片粉色的花海映入眼帘——是樱花!虽然花期将过,仍有零星的花朵倔强地绽放着。道路的两边,金黄色的萱草花开得正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意外的美景让我们都忍不住停车驻足,爱人和婷婷更是像少女般在花丛中嬉笑跳跃,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前面就是田螺坑了。"爱人指着导航说。果然,转过一个山头,眼前豁然开朗——对面山坡上,五座土楼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中间一座方形土楼,周围环绕着四座圆形土楼,恰似一桌"四菜一汤"。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田螺坑土楼群了。</p><p class="ql-block"> 观景台上已经有不少游客,长枪短炮地对着土楼群拍摄。我们也加入了拍照的行列。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斜斜地照射在土楼上,给这些古老的建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土楼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与周围的山峦、梯田构成了一幅柔美的画卷,真是让人赏心悦目。 </p><p class="ql-block"> 进到村里,土楼内的景象又有所不同。这里比洪坑村更商业化,几乎每座土楼的一层都摆满了摊位,售卖着各种土特产:客家米酒、手工糍粑、草药凉茶、手工卷烟、形状各异的土楼雕塑品、竹编制品……村民的吆喝声、游客的谈笑声、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在一座名为"文昌楼"的土楼里,我遇见了一位正在织布的老妇人。她的织布机看起来很古老,但操作起来却十分娴熟。梭子在她手中来回穿梭,发出有节奏的"咔嗒"声。"这手艺传了几代人了,"她头也不抬地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说这话时,她的语气平静,却让我听出了一丝无奈。</p> <p class="ql-block"> 离开田螺坑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途经河坑村,看见那里也有不少土楼,我们便又停车参观。这里的土楼没有前两处那么出名,却也因此保留了更多原始的生活气息。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楼前聊天,孩子们在天井里追逐嬉戏,炊烟从厨房的烟囱里袅袅升起……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古朴。</p> <p class="ql-block"> 回程的路上,车内很安静。大家都有些疲惫,但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神情。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我不禁想:这些土楼,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个个活的历史博物馆,承载着客家人几百年的生活记忆,真可谓土楼方圆蕴天地,客家一脉承古今。它们依山而建,与自然和谐共处;它们坚固耐用,见证了无数风雨变迁;它们造型独特,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审美。</p><p class="ql-block"> 婷婷老公忽然打破了沉默:"你们说,几百年后,我们现在的房子,能像这些土楼一样保存下来吗?"没有人立即回答……车窗外,最后一缕夕阳的余晖消失在山的那一边,夜色悄然降临。我们依然在山区公路驾车谨慎前行。</p> <p class="ql-block">  这一日的行程,我们驱车走了三百多公里,参观了数十座土楼。身体虽有些疲惫,心灵却格外充实。那些土楼的影像,那些村民的面容,那些山间的风景,都将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而最令我感动的,是那些建造土楼的先人们——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在深山之中创造了这些奇迹,让后人得以一窥那段远去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车子在夜色中平稳地行驶着。爱人靠在我肩上,可能睡着了。我轻轻调整姿势,让她靠得更舒服些。窗外,几颗星星已经亮了起来,安静地注视着这片土地,这片有着无数土楼故事的客家大地……</p><p class="ql-block"> 心中有期望,路上皆风景。只要腿脚还方便,远方一定充满诗情画意,等待我们收入囊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08.1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