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红

愚翁

记德艺双馨秧歌剧名角刘桂花的演艺人生 <p class="ql-block">在山西浑源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有一个名字如同陈年佳酿,在岁月里愈发醇厚——"五女红"。这三个字不仅是一个艺名,更是一段关于热爱、坚守与奉献的传奇。它的主人,便是如今已八十六岁高龄的刘桂花。这位从荆庄村走出来的民间艺人,用一生的时光,在秧歌戏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更在生活的舞台上书写着"德艺双馨"的动人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天赋初显,戏韵萌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0年,刘桂花降生在浑源荆庄村的一户普通人家。仿佛是上天格外偏爱,她自小就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灵气。在那个物质匮乏、娱乐稀少的年代,她的童年却因与生俱来的艺术细胞而格外鲜活。念书时,校园里的歌声总因她而格外嘹亮,田间地头的秧歌调经她一唱,便多了几分绕梁的韵味;跳舞时,她的身段轻盈得像春日里的柳絮,一招一式都带着天然的韵律;就连长跑,她也总能像风一样甩开同伴,把年级第一的奖状稳稳捧回。村里人都说:"这闺女,是块天生的好料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命运的齿轮在她十六七岁那年悄然转向。当时村里要组建秧歌剧团,负责挑选演员的靖孝先生一眼就看中了这个眼神清亮、身姿灵动的姑娘。"这娃有股子精气神,是唱小旦的好坯子!"靖先生的一句话,让刘桂花的人生与秧歌戏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进入剧团后,她成了靖孝先生和小木沟陈善先生的得意门生。两位老先生见她天资聪颖,便倾囊相授。而刘桂花也没让人失望,她那副嗓子像是被山泉水洗过一般,宏亮得能穿透黄土高坡的沟壑,几里地外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表演时,她总能瞬间入戏,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精准得如同刻在骨子里;更让人惊叹的是她的记忆力,往往上午刚学的唱词和身段,下午就能在台上完整呈现,连老先生们都忍不住称赞:"真是个唱戏的奇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舞台淬炼,声名鹊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学艺的第二年,县里举办乡村戏剧汇演,刘桂花凭借在《安安送米》中的精彩表现,一举拿下表演一等奖。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开始在浑源的戏曲舞台上崭露头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真正让她的名字响彻雁北大地的,是那场刻骨铭心的雁北十三县各剧种会演大奖赛。当时,她参演的剧目是荆庄村老书记王政岳编写的《志在农村》,所有人都对她寄予厚望。可谁也没想到,演出当天的上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她年仅九个月大的爱子,在县医院经抢救无效夭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医院抱回孩子冰冷的遗体,掩埋在黄土之下,刘桂花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那撕心裂肺的痛,像无数根针在扎着她的心。可当她擦干眼泪,望着剧团伙伴们焦急又担忧的眼神,想起老书记写戏时的殷切期盼,想起台下等待着的观众,她咬了咬牙:"戏,不能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次站上舞台,她饰演的是一位控诉旧社会的老婆婆。当锣鼓声响起,她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悲痛都倾注到角色之中。那一声声哭述,既是老婆婆对命运的抗争,更是一位母亲失去孩子的血泪倾诉。她老泪纵横,声音嘶哑却充满力量,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在观众的心上。台下的掌声雷动,叫好声此起彼伏,连后台的领导们都红了眼眶——他们知道,这个女人是在用生命演戏。最终,这场浸透着血泪的演出,为她赢得了会演比赛第一名的殊荣。后来,她又被雁北地区推举参加省里的汇演,虽因意外未能成行,却丝毫无损她在观众心中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女红"这个艺名的由来,也充满了戏剧性。一次,剧团在大同剧院演出,刘桂花一开口,那洪亮的嗓音便让整个戏园沸腾了。要知道,在农村演出时,没有扩音设备,她的声音就能传遍半个村子;如今在大剧院有了扩音器,她的嗓音更是如同惊雷般震撼。演出前,领导特意叮嘱她:"离扩音器远一点,不然怕震坏了设备,也怕惊着观众。"那场演出大获成功,后台的靖老先生看着弟子光彩照人的模样,高兴地说:"以后不叫你'五女'了,就叫你'五女红'吧!"这饱含着师傅赞许的艺名,从此像插上了翅膀,传遍了整个浑源大地,成了刘桂花最鲜明的标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代浪潮中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文革的浪潮席卷而来,剧团的旧剧目被停演,秧歌剧团改成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开始排练现代革命样板戏。对刘桂花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从传统小旦到革命女性,角色的跨度极大。但她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白天跟着大家学唱样板戏的唱段,晚上对着镜子琢磨动作和表情,一点点褪去传统戏的韵味,融入革命角色的刚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白毛女》中,她是受尽压迫却永不屈服的喜儿,那双眼睛里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在《红灯记》里,她是勇敢机智的李铁梅,"我家的表叔数不清"那段唱,被她演绎得字正腔圆,充满力量;在《沙家浜》中,她又化身沉稳果敢的沙奶奶,与敌人周旋时的从容不迫,让观众拍案叫绝。无论哪个角色,她都演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再加上那极具穿透力的高音,总能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常常是演完一场,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还有观众追着剧团问:"明天还演吗?我们还想看'五女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她随宣传队到大同四二八厂和县二一七基地慰问演出,每到一处,都成了最受欢迎的演员。工人们说:"听'五女红'唱戏,干活都更有劲了!"她的声音,成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一道温暖而有力的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重绽光彩,德艺双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各地戏曲也迎来了复苏的曙光。荆庄秧歌剧团重新整理旧剧目,《杀楼》《夜宿花亭》《九件衣》《劈棺》《二堂舍子》等经典剧目再次搬上舞台。此时的刘桂花,早已是剧团的"台柱子",各地邀请演出的信函纷至沓来,而对方往往只有一个要求:"剧团里有'五女红'吗?有她我们就签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面对这份信任,刘桂花从不敢懈怠。她不再局限于小旦角色,花旦的娇俏、青衣的端庄、小生的俊朗、胡生的沉稳、老旦的慈严、丑角的诙谐,她都信手拈来。为了演好小生,她特意剪掉长发,模仿男性的步态和语气;为了诠释好老旦,她观察村里的老人,学习他们的神态和动作。每一个角色,她都像雕琢艺术品一样精心打磨,常常是天不亮就起来吊嗓子,夜深了还在灯下背台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剧团的足迹越来越远,从浑源的山庄乡镇,到内蒙的草原村落,再到河北的平原集镇,都留下了"五女红"的身影。有一次在内蒙古演出,当地老乡特意杀了羊招待他们,说:"早就听说'五女红'的大名,今天总算亲眼见了,这戏听得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台上的刘桂花光芒万丈,台下的她更是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她是个好妻子,丈夫在外奔波,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是个好母亲,演出再忙,也从没亏待过孩子。那时候演出频繁,她常常后半夜才回到家,可再累也要把孩子们换下来的脏衣服洗干净,然后小心翼翼地贴敷在做饭的锅台上烘干——锅台有余温,正好能把衣服烘得暖暖的,不耽误第二天孩子们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她的善良更是出了名的。尽管家里并不富裕,她却总惦记着村里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今天给这家送碗热粥,明天给那家缝件棉衣。遇到上门要饭的,哪怕是痴呆或精神不正常的,她也从不嫌弃,总是先让他们吃饱饭,再打来热水给他们洗脸,临走时还会塞给他们几个馒头。有一年冬天,一个山东妇女背着孩子来要饭,冻得瑟瑟发抖,刘桂花赶紧把她们拉上炕取暖,又煮了热乎乎的面条,给大人孩子换上干净的衣服,等她们暖和过来才送出门。那妇女感动得热泪盈眶,说:"大姐,你真是活菩萨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村里哪家有矛盾,婆媳吵架、夫妻拌嘴,甚至街上有人打架斗殴,只要刘桂花到场,三言两语就能化解。她说:"都是乡里乡亲的,有啥过不去的坎?"哪家有红白喜事缺人手,她也总是第一个到场帮忙。村里的残疾人贺成,无父无母,孤身一人,生活不能自理,刘桂花照顾了他二十多年,给他送饭、理发、缝补衣服,直到他安详离世。村里人都说:"桂花这人,心善得像菩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薪火相传,风采不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岁月不饶人,刘桂花渐渐退出了舞台,但她对秧歌戏的热爱丝毫未减。六七年前,八十高龄的她正安享晚年,村支书安福找到了她,一脸恳切地说:"桂花婶,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秧歌戏了,剧团快后继无人了,您能不能再出山,培养几个新演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刘桂花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秧歌戏是咱村的根,可不能在咱这代断了。"她立刻在村里筛选学员,从最基础的唱腔、身段教起。那时她身体已不如从前,常常教着教着就累得直喘气,可喝口水歇一会儿,又继续示范。她对学员要求极严,一个动作不到位,就反复教几十遍;一句唱词没唱准,就陪着学员一遍遍地练。有人劝她:"您都这么大岁数了,别这么拼。"她却说:"教不严,学不会,我不能砸了'五女红'的招牌,更不能耽误了秧歌戏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短短三个月,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学员们竟然真的能登台演出了。看着年轻演员们在台上的身影,刘桂花笑得像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村民们实在想念她的戏,盛情邀请她再登台,还特意点了失传已久的老戏《打经堂》。大家都知道,这出戏难度极大,尤其是她饰演的青衣李翠莲,有一个被冤上吊的情节,需要跳上高桌抓绳,对体力和技艺都是极大的考验。可刘桂花还是答应了,她说:"只要乡亲们爱看,我就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演出那天,台下人山人海,连过道里都挤满了人。当剧情推进到李翠莲含冤欲上吊时,刘桂花深吸一口气,一边铿锵有力地唱着,一边健步如飞地跳上高桌,稳稳抓住绳子——那动作,哪里像个八十岁的老人,后台的村领导和台下的观众都攥紧了拳头,生怕她有闪失,可当她完成动作的那一刻,台上台下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用快手直播的观众举着手机激动地喊:"这就是那个八十多岁的老艺人五女红!太厉害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刘桂花,虽然已不再登台演岀,但她培养的学员们已经能独当一面,荆庄秧歌剧团的锣鼓声,依然在浑源大地上回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女红名,八十六龄。德艺双馨,秧歌传神。全能演员,技艺超群。岁月如歌,风采长存。"这首小诗,正是刘桂花一生的写照。她用嗓子唱出了秧歌戏的魂,用行动诠释了"德艺双馨"的真谛。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民间艺人对艺术的执着,更看到了一个普通人最珍贵的善良与坚守。这份传奇,必将在岁月中永远流传。</p> <p class="ql-block">注:片头为五女红《打经堂》剧照</p> <p class="ql-block"> 2025.8.16</p><p class="ql-block"> 刘继胜</p> <p class="ql-block">下边是刘桂花青年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下边是五女红的一组剧照</p> <p class="ql-block">  五女红八十岁时应邀谢演晋剧片断</p> <p class="ql-block">五女红八十岁时应邀演岀秧歌剧《打经堂》,扮演其中李翠莲片断。</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五女红八十岁时演出的几段录像。</p> <p class="ql-block">后记:前些日子,县里文化部门要写浑源民间戏曲史,靳吉禹老师要我陪师范的王有国老师采访秧歌剧名角五女红(他知道我和五女红是邻居)。我陪王老师拜访了五女红,王老师的任务得以完成。</p><p class="ql-block">后来靳老师又让我专门写一篇五女红的文章,我不知如何应对,只好硬着头皮收集资料,并和五女红的女儿取得了联系,在她们大力协助下,才完成此作,请大家给于批评指导并于斧正。</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刘继胜,笔名愚翁、又名南郭先生,1951年岀生,初中文化,工人岀身。兴趣爱好广泛,退休后爱好文史研究与写作,现为《北岳》刋物、《北岳文史研究》公众号供稿人。近年来在《美篇》发表作品五十多篇,阅读量50多万,主要作品有《己卯五.二九85周年祭》《吴小疤儿》《二佛爷的故亊》《徐奋武传奇》系列、《看玩艺儿的记忆》《恒山镇山之宝》《五月初五祭栗公》《麻滿和陈余》《英魂永在 浩气长存》……等。2024年7月发表在公众号《浑源州》上的《1939年水刮浑源记实》阅读量达1.7万人次,创该号创建以来单篇作品阅读量历史新高。现为浑源县作家协会会员、理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