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缔造现代”的画展之约—浦东美术馆观展记

海燕(拒私聊)

<p class="ql-block">从地铁2号线陆家嘴站2号口出来,一股八月的风带着今夏特有的闷热,卷着黄浦江的潮气,一路推着我们往陆家嘴方向的浦东美术馆走去。踏上天桥的那一刻,视野忽然被拉得开阔,东方明珠高耸入云。电视塔上三个大小不同的红色球体,据说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是受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启发而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浦东三件套以一种角度尚欠完美的姿态闯入视线,尽管如此,我们也会忍不住拍上一张。</p><p class="ql-block">金贸大厦的银色尖顶被戏称为“注射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顶着“开瓶器”的绰号,玻璃幕墙反射着碎银般的光影,上海中心大厦则因其独特的螺旋形设计,被比喻为“打蛋器”。上海人的想象力真丰富。其实中心大厦整体呈螺旋上升的“龙型”,灵感来源于黄浦江的蜿蜒线条和上海石库门建筑的垂直里弄布局,象征城市发展的动态与传统文化的延续。那些交错的几何线条里,上海曾经流传着各种寓意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被今潮的新话题淹没,就像天桥上往来的行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暇顾及各类建筑的形态与故事。只有爱好摄影的朋友,总也忘不了“三件套”的完美拍摄角度。</p> <p class="ql-block">当你走进陆家嘴,徜徉其中,也许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无法看到它的全貌。只有站在黄浦江的西岸,也就是外滩的江边观景台上凭栏相望,才能看到陆家嘴的真面目,才能找到“三件套”拍摄的最佳角度,才会被那高入云端的浦东大厦群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慢慢走下天桥,风里的湿气仿佛淡了些,转而混进了浦东新区特有的气息。中国海关大楼下的时钟不知有着何种寓意?与江对岸,中国海关大楼的百年大钟又有着何种关联?彼时,仿佛曾经的钟声穿过江水,与周围的摩天大楼形成奇妙的呼应。</p> <p class="ql-block">上海海洋水族馆的轮廓在建筑群后出现眼前,漫游的鱼群图案与黄浦江遥相对应。</p> <p class="ql-block">直到浦东美术馆的白色建筑撞进眼帘,脚步才忽然变得急切。那些关于“三件套”的模糊记忆,钟声里的旧时光,江风里的絮语碎片,都被一股更鲜活的期待推开,终于要走进那片藏着色彩与明暗层次的空间了。</p> <p class="ql-block">《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观展的人群络绎不绝,步履从容……</p> <p class="ql-block">超过五十位艺术巨匠汇聚一堂,百余件奥赛博物馆馆藏杰作悉数亮相。“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是浦东美术馆与奥赛博物馆精诚合作的结晶。展览全面呈现1848年至1914年间法国艺术的宏大画卷,在向库尔贝、马奈、莫奈、高更、梵高、博纳尔等杰出艺术家致敬的同时,本次展览还意在揭示奥赛博物馆近四十年前的创立在国际博物馆界所引发的革命性影响。</p> <p class="ql-block">I. 美的无限形式</p> <p class="ql-block">让—莱昂•热罗姆</p><p class="ql-block">《玩斗鸡的希腊年轻人》</p><p class="ql-block">1846年 布面油画 1873年购得</p><p class="ql-block">解说:我们面前的两幅画都曾在当时法国最重要的艺术展上大获成功,展览的评委特别挑剔,想要在那里展出必须符合一些标准,比如:描绘历史或神话故事,整齐的画面,雕塑般完美的人物。面前两幅画的画家其实已经在试着改变这些过时的规矩了,而接下来展览中更“现代”的艺术家们——几乎打破了所有这些规则!</p><p class="ql-block">像米勒、马奈、莫奈这些现在非常有名的画家,都曾因不按老方法画画而被拒绝参展过。</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做呢?</p> <p class="ql-block">奥诺雷•杜米埃</p><p class="ql-block">《克里斯潘和斯卡潘》</p><p class="ql-block">约1864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12年卢浮宫之友协会通过亨利•鲁阿尔的子女捐赠</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库尔贝</p><p class="ql-block">《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p><p class="ql-block">1865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58年埃马纽埃尔•福雷•弗勒米埃的夫人苏珊•埃内吉小姐保留用益权的捐赠</p> <p class="ql-block">纳西斯•迪亚兹•德拉佩纳</p><p class="ql-block">《枫丹白露森林》</p><p class="ql-block">1846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10年阿尔弗雷德•肖沙尔遗赠</p><p class="ql-block">解说:不同品种的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喜欢什么样子的树?</p><p class="ql-block">古老的橡树和那些欣赏它们的艺术家们,为法国以及今天所有到访的游客守护着枫丹白露森林。1861年,卢梭和其他当地的画家们,就向皇帝求助。于是,拿破仑三世下令,将1000公顷的林地(差不多有800个浦东美术馆那么大)指定为“艺术保护区”,保护了这一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橡树虽然商业价值低,却受到艺术家们保护,你觉得“有价值”到底是什么意思呢?</p> <p class="ql-block">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p><p class="ql-block">《沐浴》</p><p class="ql-block">约1873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26年莱昂•莱尔米特遗赠</p> <p class="ql-block">阿尔弗雷德•西斯莱</p><p class="ql-block">《马尔利港洪水中的小舟》</p><p class="ql-block">1876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11年伊萨克•德•卡蒙多伯爵遗赠</p><p class="ql-block">解说:阿尔弗雷德•西斯莱(1839—1899年)师从夏尔•格莱尔,这位画家既遵从古典传统,又对外光派风景画实践持开放态度。他的画室青睐更明亮的色调,正是在这里,西斯莱结识了莫奈和雷诺阿。他的早期绘画受到米勒、库尔贝和卢梭等人的影响。尽管首次向官方沙龙提交参展画作时遭到拒绝,西斯莱在1868年获得了接纳并大受好评。第一次印象派展览举办期间,他笔下的恬淡作品中那常被描述为“英式风格”的细腻空气感,便吸引了许多目光。在1874年底至次年春季期间,西斯莱离开卢沃谢讷,搬到了马尔利勒鲁瓦,与他的大家庭在那里住了两年。在这幅画中,他以轻快敞亮的非戏剧化方式描绘了1876年春天那场可怕的洪水。</p><p class="ql-block">在你的印象中,发洪水通常是什么样的场景?毕沙罗在信中说到:“西斯莱有一些作品罕见且动人,其中有一幅《洪水》堪称杰作”。1876年塞纳河发大水淹没了马尔利港,西斯莱那时就住在附近,于是他画了好几幅大水过后的风景。以前的艺术家们会把洪水描绘成可怕的灾难,然而西斯莱似乎更爱画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柔和的颜色让画面看起来安静又放松。</p> <p class="ql-block">阿尔弗雷德•西斯莱</p><p class="ql-block">《马尔利勒鲁瓦镇的砖厂小路》</p><p class="ql-block">约1876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4年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p><p class="ql-block">斯特凡•马拉美1876年:</p><p class="ql-block">至于画作的细节,不应有任何绝对确定之处,这样人们才会觉得,无论是点亮画面的灿烂光芒,还是笼罩其上的微蒙阴影,都只是转瞬即逝的感知,仿佛仅在观者瞥见主题的一刻浮现。</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钢琴前的女孩》</p><p class="ql-block">1892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解说:1892年法国政府从奥古斯特•雷诺阿处购得。在诗人马拉美领导的集体倡议下,这副画作为雷诺阿首件被纳入法国国家收藏的作品。创作完成当年,这幅兼具精致线构与细腻色彩的画作,便正式亮相卢森堡博物馆——那时该博物馆专门展示当代艺术。雷诺阿绘制过不下六件类似作品,而本幅画作是其中最为知名的版本,至今仍备受欢迎。它不仅展现了眼前的景象,仿佛还能传递画中的声音,同时调动视觉与听觉享受。马奈、德加等画家也喜欢绘这种感官交织的体验。</p><p class="ql-block">雷诺阿喜欢用明亮的颜色画出温暖欢乐的世界,最拿手的是用色彩画出光的感觉。他用羽毛一般轻巧的笔触,一点点地把颜色叠在一起,让它们流动、融合,就像在画面上“跳舞”一样。靠近看,你会发现很多小点、小线、小色块。但只要你退后几步,哇——画面一下子变得柔和又连贯,好像真的有光在画布上闪动和跳跃。</p> <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农家庭院》</p><p class="ql-block">约1879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4年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尚罗赛的塞纳河畔》</p><p class="ql-block">1876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4年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p> <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黑城堡上方洞穴附近的岩石》</p><p class="ql-block">约1904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以作品抵偿债务,1978年</p><p class="ql-block">解说:塞尚生于艾克斯,卒于艾克斯,他期望将自己的作品镌刻在亘古不变,远离现代世界纷扰的文化与历史之中。他笔下的普罗旺斯是一片他常常往复的熟悉之地,是一块每日写生的亲密地理空间,而地质学家朋友们的支持也给了他不少启发……安托万•福蒂内•马里翁便是其中之一,他对任何史前的蛛丝马迹都近乎痴迷。这幅塞尚晚期画作的视角逼近垂直,仿佛紧贴岩壁,使得岩块、植物和一角天空融为一个惊人的整体,呈现出宛如大洪水时代后的场景气息。</p> <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有洋葱的静物》</p><p class="ql-block">1896—1898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29年奥古斯特•佩尔兰遗赠</p><p class="ql-block">解说:塞尚觉得,画一颗蔬菜和画一个人同样重要。他对不同的水果和蔬菜充满兴趣,觉得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曾说:“它们带着各自的香气来到你面前,告诉你它们生长的田野,告诉你滋养它们的雨水,告诉你它们所见过的黎明。”</p><p class="ql-block">盯着一个洋葱观察10秒钟,现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洋葱的味道、泥土的气息、雨点落在表皮的声音、阳光洒在叶子上的色彩以及握在手中的温度。</p><p class="ql-block">把它换成苹果呢,会有什么不同?</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夏末的干草堆》</p><p class="ql-block">1891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75年通过一笔来自加拿大的匿名捐赠资金购得</p><p class="ql-block">“干草堆”这一母题或许最能提现永恒的乡村风情,并折射出与之相关的法国社会面貌。</p><p class="ql-block">自19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莫奈专注于若干系列主题的创作,而“干草堆”正是最早令其名声大噪的系列之一。这些被视为法国国家象征的形象,被笼罩在万千对比色调之中,呈现出不断变化的光线和时间。时间的尺度可以无穷小,也可以无限大,然而将两者结合在画中并非易事。1890年10月7日,在致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热弗鲁瓦的信中,莫奈写道:“我努力进行了许多尝试,想要呈现一系列各不相同的效果,但这段时间,阳光退却得太快,我几乎无法跟上它的速度。【……】要达到我所追求的效果,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捕捉瞬间的感觉,尤其是光线四处弥漫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贝勒岛荒野海岸的岩石》</p><p class="ql-block">1886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4年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p><p class="ql-block">解说:在莫尔比昂湾的心脏地带,贝勒岛和它那荒无人烟的海岸线激发了莫奈(1840—1926)心中复杂的情感。1886年秋天来到贝勒岛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想与亲朋好友分享布列塔尼带给他的深刻感受。10月11日,莫奈写信给卡耶博特:“我现在身处一个绝美荒凉之地,有令人生畏的岩石滩,还有一片五光十色、不可思议的海洋,总之,我兴奋至极,但也不知所措,因为我已经习惯了在拉艺什海峡(法国人对英吉利海峡的称呼)作画,并且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但大西洋却完全不同。”在这一时期,莫奈的作品风格发生了转变,形体更为凝炼,布局也更具张力,同时还能看出日本版画大师铃木春信和葛饰比斋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维特伊的教堂》</p><p class="ql-block">1879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73年马克斯和罗茜•卡加诺维奇捐赠</p><p class="ql-block">画前的二位参展者,正在谈论画中雪地的情景,说画中雪地脏兮兮,和那个年代很符合。</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卡耶博特</p><p class="ql-block">《开花的树》</p><p class="ql-block">1882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2019年玛丽•让娜•多雷勒遗赠</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海滩上》</p><p class="ql-block">1873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53年保留用益权的捐赠</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上啤酒的女招待》</p><p class="ql-block">1878—1879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59年依据与日本签订的和平条约入藏卢浮宫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在咖啡馆》</p><p class="ql-block">1875—1876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11年伊萨克•德•卡蒙多伯爵遗赠</p><p class="ql-block">解说:德加在这幅画中对人物、场所和物件同等重视,虽然场景明确,但整体意图仍耐人寻味,已知的是,德加并非直接描绘自己在咖啡馆里看到的情景,而是让两个朋友——女演员埃伦•安德烈和画家兼版画家马塞兰•德布坦作为模特提前摆好造型。</p><p class="ql-block">不过,他没有明确两人的关系。女人面前放着一杯苦艾酒,男人面前放着一杯啤酒。德加有意凸现了这张巴黎“快照”中的第三个主角:酒精——它所带来的欢愉和潜在的不幸后果……这两位顾客似乎互不理睬,各怀心事。虽然艺术史曾草草将画中人物认定为妓女和嫖客,但他们的命运并没有定论。在当时享受波西米亚式生活的艺术家群体中,人们的关系往往暧昧不清,难以定义。</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女人和扇子》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30年埃内斯特•鲁阿尔夫妇捐赠</p><p class="ql-block">解说:1873年末,马奈开始频繁出入钢琴家兼诗人妮娜•德•卡利亚斯的沙龙,她常把各界人士集聚一堂。1874年初,马奈开始在位于圣彼得堡街4号的画室为妮娜•德•卡利亚斯绘制肖像。画中的妮娜身穿阿尔及利亚风情的服装,悠闲地斜躺在沙发上,姿态宛如戈雅笔下的自由女性。她直视观众,面孔展现出难以言喻的表情,介于魅惑的微笑与感伤的娇嗔之间。一只可爱的白狗俏皮地呼应了《奥林匹亚》中的黑猫。背景中的日式风格延续了《埃米尔•左拉》肖像画中的屏风元素。马奈的书信记录表明,这幅“充满幻想的人物”未完成状态是他有意为之的,其创作初衷并非为了参加官方沙龙展。</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埃米尔•左拉》</p><p class="ql-block">1868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18年埃米尔•左拉的夫人保留用益权的捐赠</p><p class="ql-block">解说:这幅肖像展现了画中人与马奈之间的意气相投。年轻的左拉一心想凭自己最早的几部小说以及犀利的报刊文章一举成名,在1866年的官方沙龙展期间,他曾为备受争议的马奈辩护。同时,左拉尖锐批判卡巴内尔的艺术,坚称唯有现实主义美学才能契合当下的需要。1867年的世界博览会巩固了二人的友谊,于是,马奈创作了这幅左拉的肖像,并于1868年的官方沙龙上展出。画作展示的左拉,既是文学的创作者,也是马奈的捍卫者:侧面姿态让人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像,而沐浴在光线中的宽阔前额则象征着左拉非凡的写作能力。屏风来自马奈的画室,反映了巴黎先锋派对日本主义艺术风格的推崇。此外,这副画还致敬了委拉斯开兹的《巴克斯的胜利》和马奈最具争议性的《奥林匹亚》</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佩烈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p><p class="ql-block">1872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11年伊萨克•德•卡蒙多伯爵遗赠</p><p class="ql-block">解说:1870年前后,德加开始尝试描绘芭蕾。在此之前,赛马题材已使他熟练掌握如何捕捉瞬时运动中的形体。描绘舞蹈场景时,他希望在有限的画布上呈现丰富的瞬间。在这幅画中,芭蕾舞女们正在排练,当其他人在把杆上热身时,画面左侧一位女孩正准备起跳。处于显眼位置的是芭蕾舞大师路易•梅朗特,这位权威人物拿着一根打节拍的传统手杖,与即将起跳的女孩形成呼应,德加描绘了一旁的同伴:她正坐着按摩自己线条优美的双腿。雅致的地面和墙壁为环绕成圈的舞者们提供了完美的背景——画作的和谐美感,令人联想到华托和维米尔作品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保罗•吉古</p><p class="ql-block">《洗衣妇》</p><p class="ql-block">1860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12年保罗•罗森贝格捐赠</p> <p class="ql-block">朱尔•巴斯蒂安-勒帕热</p><p class="ql-block">《干草》</p><p class="ql-block">1877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85年由法国政府购得</p><p class="ql-block">解说:朱尔•巴斯蒂安-勒帕热</p><p class="ql-block">(1848—1884年)虽然英年早逝,但在19世纪70年代末就已名声鹊起。这幅《干草》在1878年官方沙龙展上大获成功,极大地推动了他的成名。他被左拉称为“库尔贝与米勒的继承者”,其作品绝非乏味的田园牧歌,而更像是关于法国乡村的史诗。虽然师从卡巴内尔,但他很快摆脱了老师的影响,将古典绘画技巧运用于大众主题。在这幅画中,男人在小憩,年轻女人神情发怔,面容憔悴,可见扎草垛的工作有多累人。除了一丝不苟地追求细节,巴斯蒂安-勒帕热还接纳了当时的现代性。正如左拉1879年评论的那样,巴斯蒂安-勒帕热受到马奈和印象派画家的影响,甚至还融入了日本主义的大胆美学。</p> <p class="ql-block">玛丽•巴什基尔采夫</p><p class="ql-block">《一次碰头》</p><p class="ql-block">1884年 布面油画 1885年购得</p><p class="ql-block">解说:画面中,男孩们正围在一起讨论着一件我们看不太清楚的东西,他们表情不一,各有想法。磨损的衣服,木栅栏和破掉的海报,说明他们来自贫穷的街区。对于那时的法国小孩来说,街头是他们交朋友、玩游戏、分享故事的重要场所。黑色罩衫表明他们是学生,1882年颁布的教育法案让孩子们必须去上学,而且不用花钱。</p> <p class="ql-block">让-弗朗索瓦•米勒</p><p class="ql-block">《拾穗者》</p><p class="ql-block">1857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0年波默里夫人保留用益权的捐赠</p><p class="ql-block">解说: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来自诺曼底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他在直率的现实描摹中融入了对古代大师的崇敬以及对画面和谐的追求。1857年展示于官方沙龙的这幅杰作正是最佳证明。小说家兼记者埃德蒙•阿布写道:“远远望去,这副画便吸引了你,以一种宏伟又宁静的气息,我几乎想说,它如同一幅宗教画。”虽然这个场景充满和谐之美,其间的三位女性让人想起古代浮雕或普桑的画作,但她们弯曲的背,变形的双手和简陋的衣衫实际上呼应了当时社会的紧张气氛。值得一提的是,拾穗工作是在监视下进行的:一个工头骑着马,他是地主的代理人,允许人们拾取遗落田间的麦穗。</p><p class="ql-block">(据说,这幅是当今世界上最昂贵的画)</p> <p class="ql-block">展馆内参观人群络绎不绝,有些珍贵馆藏杰作前自始至终没有断过人流。</p> <p class="ql-block">卡米耶•毕沙罗</p><p class="ql-block">《图尔-杜-荣格尔小道和穆西先生的家,卢沃谢讷》</p><p class="ql-block">约1869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72年恩里克塔•阿尔索普代表爱德华多•莫拉尔博士遗赠</p> <p class="ql-block">卡米耶•毕沙罗</p><p class="ql-block">《冬日里村庄一角的红色屋顶》</p><p class="ql-block">1877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4年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p><p class="ql-block">解说:在画家兼收藏家古斯塔夫•卡耶博特(1848—1894年)收藏的所有毕沙罗(1830—1903年)画作中,这幅无疑是毕沙罗最为钟爱的。它在1877年第三次印象派展览上备受赞誉。冬季凋零的树木如帷幕般占据了画面前景,透过它们可以看到紧密相依的房屋,杳无人烟——这反而凸显了它们质朴的守护。评论家阿梅代•德屈布写道:“俏丽的画作,藏在森林中的小房子,坚定和简洁的笔触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路易-若阿基姆•戈迪贝尔先生的夫人》</p><p class="ql-block">1868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51年通过一笔来自加拿大的匿名捐赠资金购得</p><p class="ql-block">解说:19世纪后半段,法国裙子的流行样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是三种不同时期的裙子风格,按时间顺序排列。你能看出来它们分别对应哪一幅画吗?</p><p class="ql-block">1. 裙摆宽大,优雅浪漫,柔美庄重的贵族样式。</p><p class="ql-block">2. 裙后鼓起,贴身硬挺,装饰堆叠的都市时尚。</p><p class="ql-block">3. 自然飘逸,轻盈流动,轻松自在又自信舒适。</p> <p class="ql-block">亨利•热尔韦</p><p class="ql-block">《瓦尔泰丝•德•拉•比涅夫人》</p><p class="ql-block">1879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06年瓦尔泰丝•德•拉•比涅夫人捐赠</p> <p class="ql-block">阿尔贝•贝纳尔</p><p class="ql-block">《罗歇•茹尔丹先生的夫人》</p><p class="ql-block">1886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21年罗歇•茹尔丹先生的夫人捐赠</p> <p class="ql-block">高更在创作时从未考虑两幅肖像同时展出的场景,因此我们如今所见的莫拉尔肖像呈上下颠倒之状。</p> <p class="ql-block">解说:仔细观察这幅画,你觉得梵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常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想要真正了解自己很难,但要画出真实的自我也同样不容易。”这段话出自梵高在1889年9月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简短却深刻。通过自画像,梵高不仅仅是在展示他的外貌,还试图通过画面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他。</p><p class="ql-block">如果给自己设计一幅自画像,你最想让别人看到你的哪一面?</p><p class="ql-block">爱笑的你,勇敢的你,还是安静思考的你?</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p><p class="ql-block">《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p><p class="ql-block">1889年</p><p class="ql-block">我画了我的卧室。色彩平铺,但笔触粗放,颜料厚涂:墙壁用了淡丁香紫,地板为柔和略显褪色的红,椅子和床则是鉻黄色的……。我想表达一种绝对的休息……。</p> <p class="ql-block">V. 纳比派:私密与装饰之间</p> <p class="ql-block">保罗•西涅克</p><p class="ql-block">《井边的女人》</p><p class="ql-block">1892年</p> <p class="ql-block">1986年,这家由火车站改造而成的全新展览机构,以其独树一帜的理念引发了诸多深度讨论,此后其他博物馆纷纷效仿,使这场因奥赛激起的讨论愈发热烈。艺术作品因此不再自我封闭,而是主动照亮孕育并赋予其意义的时代。中国素来对法国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青睐有加,展览“缔造现代”期望借由奥赛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将这份对“真实”的钟情延展至那个时代更多不同的艺术表达之中。</p> <p class="ql-block">画展内容及解说,均来自展馆内。</p><p class="ql-block">图片手机拍摄于2025年8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