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封面:太阳之花在燃烧</p> <p class="ql-block">景山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最高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发于金代,有着近800年的历史。它</span>曾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后苑,是清帝后祭祖追思的重要场所。今天的景山除了皇家建筑的荣耀,更增添了诸多新文化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在景山公园西门的科普园有一片金灿灿的向日葵还在盛开着,它没有因频繁的暴雨和高温而有一丝丝的颓败,在红墙、黄瓦、蓝天的衬托下,簇拥在一起的向日葵们就像一副浓浓的赤橙黄绿的油画,悠然舒展的供游人欣赏着。</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网上下载的梵高的作品。文森特·梵高(1853年﹣1890年),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画中的向日葵色彩金黄,充满了生的欲望,好像在燃烧,感情笔触饱满有力,真正是天真充沛生命旺盛的太阳之花。在画中,梵高和太阳、向日葵非常自然地融成一体,这也许就是梵高向日葵的魅力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在眼前,阳光下、红墙边、金灿灿<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高向日葵美的让人无法抗拒。</span></p> <p class="ql-block">向日葵本是寻常的花卉,百姓家,田埂上、小路边都是它盛开的场所、但此地这片金灿灿、黄橙橙向日葵的盛开,却因为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帝王家的标签,吸引来了更多欣赏的目光。</span></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这里的向日葵脸盘太小,我说这是改良品种袖珍形,我喜欢。</p> <p class="ql-block">镜头里,独株摇曳是一种美。</p> <p class="ql-block">三三两两的窃窃私语也是一种美。</p> <p class="ql-block">向日葵的花语是信念、希望、忠诚、光辉,还有它执着追赶的特性,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向日葵的缘由吧。</p> <p class="ql-block">这里红的是宫墙,黄的是花朵,在红与黄的激情碰撞里,更彰显出老北京夏天的生动美好。</p> <p class="ql-block">带着这里的温度,顺路到“寿皇殿”看看去。</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中轴线上三大历史名园之一景山公园有许多新看点,比如中轴线上规格崇高的寿皇殿,它是仿照太庙规制而建,有正殿、朵殿、配殿、是中轴线上除故宫之外的第二大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走过四柱九楼木牌坊,就看到了连着三个门洞的朱红色大门,这是我用广角镜头拍下的中间大门门钉自带威严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跨过寿皇門前就可以揽阅寿皇殿的全貌了。</p> <p class="ql-block">厚厚云层笼罩下的主殿~寿皇殿,无论从那个角度观看都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这是主殿左侧的衍慶殿,它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面阔、进深各三间,黄琉瓦歇山顶,和玺彩画,曾贮藏爱新觉罗族谱玉牒。</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建筑太紧凑了,依在雕刻精美细腻“碑亭”栏杆处留影,便能将“衍慶殿”的风采全部收入镜头。</p> <p class="ql-block">这张自拍照的元素很齐整,牌匾、蓝天、飞檐、石雕和我。</p> <p class="ql-block">绵禧殿的建筑、功能与衍慶殿是一模一样的,同样都是殿門紧闭,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碑亭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在衍慶殿与绵禧殿前各一座,八角重檐攒尖顶。碑亭内石碑分别由满汉文题写,石碑南面是乾隆皇帝御笔《重建寿皇殿碑记》,北面是《乾隆十五年五月初十日内阁奉上谕》。</p> <p class="ql-block">看完了皇家建筑,再看一眼此时正在寿皇殿举行的2025年“‘盆’然心动·中轴‘景’彩”北京市第十五届精品盆景展,其中,“上下求索”的榕树和花开正盛的紫蔷薇都让人眼前一亮,不仅仅外形漂亮,寓意也是极好的。</p> <p class="ql-block">“古韵景山”这座彩门搭建的真好,与“山右里”的饮食文创相互呼应。</p> <p class="ql-block">“秋天第一杯奶茶”有它独特的韵味,可以在“山右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品鉴到,还有几</span>款沙冰以建筑意象为灵感,将“紫禁流云”和“春雪琉璃”化作可啜饮的景致,通过非遗工艺与花香茶韵,把景山花香封存杯中了,太巧妙了,景山的文创人真真是用心了。</p> <p class="ql-block">唐代李绅曾写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在此次的行走游览中我也有着深切的体会,正午之时,☀️正足,我从追逐着向日葵,再到追逐寿皇殿的有形文化,💦从额头滚下,衣衫也汗津津,但有了皇家文化的浸润一切都值得。这篇拙作从盛夏写到了初秋,仍觉得遗憾多多,但也留下了秋风起时再去行走的理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