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行往敦煌莫高窟的途中,旅行车特意拐下高速公路,驶向茫茫戈壁。停好车,远远望去,一尊褐红色的巨大雕塑匍匐在黑色的荒漠上,那便是声名远播的“大地之子”。狂风卷着沙砾掠过耳畔,路旁房屋的旗帜被吹得猎猎作响,仿佛在迎接每一个为它而来的旅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它由清华大学教授董书兵2016年设计,采用红砂岩模块拼接,长15米,高4.3米,宽9米,走近细看,这尊雕塑是个酣睡的孩童。但见他头往右侧趴在戈壁滩上,眉头微蹙,嘴角却带着浅浅笑意,仿佛正沉浸在甜美的梦境中。孩童穿着开裆裤,肌肤的纹理被雕刻得栩栩如生,连脚趾的细节都清晰可见。它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分块雕刻拼接,模块化建造工艺将戈壁红石雕琢成如此生动的模样,让坚硬的石头有了呼吸般的温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片戈壁由火山灰堆积而成,地表覆盖着一层深邃的黑色,与雕塑的褐红色形成鲜明却和谐的对比。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绿植的点缀,唯有孩童与大地相依,在广袤天地间构成一幅极具冲击力的画面。风越大,越显雕塑的沉静;地越广,越见孩童的安然。这份孤独中的坚守,让无数自驾者特意绕道而来,在它身旁驻足合影,仿佛要将这份温柔的力量装进行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地人说,这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小孩”,却也是被最多人牵挂的小孩。每天有成百上千的人不远千里来看望它,有人为它系上祈福的哈达,有人对着它轻声许愿,失眠的人望着它恬静的睡颜,似乎也能获得一夜好眠的慰藉。在这片几百公里无人烟的荒漠中,它成了旅人的精神坐标,为孤独的旅途添上一抹温暖的亮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更令人动容的是,雕塑完成后,董书兵将它无偿捐赠给了当地政府。这份无私的馈赠,让这尊雕塑不仅是艺术品,更成了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它不突兀、不张扬,就像从大地中自然生长出来一般,用最朴素的姿态诠释着对土地的眷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风依旧在戈壁上呼啸,我们在雕塑旁合影时,几乎要被狂风卷走。但看着孩童安稳的睡颜,心中却生出莫名的平静。这尊雕塑之所以能声名远播,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性,更因它触碰到了人们心底对安宁的向往。在这片苍茫大地上,大地之子用永恒的睡眠诉说着生命的温柔,让每一个途经的人都懂得:即使身处孤独,也能与世界温柔相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