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轶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的部队我的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原陆军第38军114师炮兵团十一连官兵渤海湾练武合影(1977年7月)摄影/冯宝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记忆的长河中,有一段时光,如同被岁月精心雕琢的宝石,熠熠生辉,那是我在三十八军一一四师炮兵团的军旅生涯。每当夜深人静,那些日子便如潮水般涌来,带着军装的绿意和岁月的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九七六年三月我参军入伍,穿上绿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河北望都周庄营房服役八个年头。新兵训练结束被分配到火箭炮四营十一连担任瞄准手,每年的训练实弹射击,是我军旅生涯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内蒙兴和炮阵地靶场,在唐县齐家佐、在曲阳晓林训练场,每次实弹射击,当听到指挥员的指令,“标尺xxx,向左向右xxx”,一声“放”!炮弹像脱缰的野马,万箭齐发,精准打击目标,那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炮弹声响,是我们对职责的承诺,也是对和平的守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炮兵团的八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八年,也是我最骄傲的八年,因为这里是我人生的起点,是培养我成长进步的基石。一九八一年十月我由政治处调团训练队任指导员,一九八二年底再调十一连任指导员,一九八三年三月部队整编,十一连整建制调往步兵第三四〇团新组建的炮兵营,改为一〇七炮兵连,原炮兵团三营指挥排充实到十一连,连队扩大到三个排。一九八五年九月我任三营教导员期间,于一九八八年入长沙政治军官学院学习,毕业分配到河北省军区保定市警备区,转业后就职于市政府部门。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感触最深、最难以忘怀的就是在炮兵团的时光,这里有抹不去的青春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张老照片又把我带回到难忘的青春岁月。这是一张背面写有“渤海湾练武”的老照片,十一连官兵在海上武装泅渡并在船上合影,这里记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我入伍的第二年,即一九七七年四月,四营接受一道命令,在河北沧州黄骅县执行埋设电缆线的国防施工任务,十一连奉命前往,驻扎在黄骅县冯家堡村。我当时任连队文书,时任连长毕真武(辽宁人,1965年入伍),时任指导员马玉清(山西人,1968年入伍),一排长李文考(山西人,1969年入伍),二排长徐本峰(河南人,1968年入伍), 带领部队奋战四个月,圆满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受到军里的通令嘉奖,连队荣记集体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电缆埋设是一项标准极高、要求极严的重大国防工程,受领任务后全连官兵统一思想认识,先后召开全连动员大会,排务会、班务会,战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项约百公里的工程,要求深挖一米五,宽一米,把电缆线埋好再填上土恢复原貌,打上标识,不能有丝毫马虎。黄骅地处盐碱地带,干旱少雨,土质非常硬,那时还没有机械化工具,全靠镐刨、铁锹挖人工作业,一点一点向前推进,遇河流把需埋电缆的宽度,用麻袋装上土两边堵截,用抽水机把水抽干再往下挖,战士们不畏艰辛,不怕困苦,手磨出血泡摸上药包扎好继续干,硬是坚持,争分夺秒,保质保量,以高昂的斗志和顽强过硬的作风,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了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张老照片就是在施工期间,十一连组织的一次海上练兵的一个珍贵镜头,照片拍摄者为时任团政治处报道员冯宝秋战友。彼时,团政治处时任组织股长孙福顺,时任宣传干事谭柏和报道员冯宝秋,到前线连队蹲点,为更好的完成任务,鼓舞士气,适应战时需要,充分调动全连官兵的积极性,决定搞一次海上练兵。说干就干,全连紧急集合,全副武装,持枪奔赴黄骅渤海湾,展开一次海上摸拟训练。“下水”,随着指挥员下达口令,蓄势待发的官兵们踏着浪花,手拉手向大海发起冲锋。持枪在海上捕游,是军事训练中结合武装泅渡与战术应用的专项技能训练,旨在提升官兵在复杂水域环境下的作战适应能力。烈日炎炎淬火濒海一线,劈波斩浪锻造水中“蛟龙”,官兵们在一次次磨练中挑战极限,在一次次搏击中突破自我。在海里斗酷暑,博风浪,在汹涌波涛中淬炼钢筋铁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那次的海上训练,是一次战时适应能力的全面体验,是检验部队在任何情况下的突变应变能力。训练结束后,我这个连队文书可忙的不亦乐乎,因为海水腐蚀了枪支,锈迹斑斑,很难去掉,连续保养擦拭了一个多月才恢复如常。48年过去了,“渤海湾练武”的片段仍记忆犹新,如今,虽已脱下军装,但那些军旅生活的美好,像“渤海湾练武”这一壮举、像亲历和见证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的参与者,永远刻在我的心中。军旅的记忆,岁月的沉淀,是我一生的财富,也是我永远的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写于2025年8月16日</span></p> <p class="ql-block">渤海湾武装泅渡训练(1977年7月)</p> <p class="ql-block">水上蛟龙练精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当年我们的武器装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如图所示)↓</span></p> <p class="ql-block">63式107毫米火箭火炮</p> <p class="ql-block">63式107毫米火箭炮</p> <p class="ql-block">63式107毫米火箭炮弹</p> <p class="ql-block">107毫米火箭炮震撼发射</p> <p class="ql-block">63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p> <p class="ql-block">63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p> <p class="ql-block">63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p> <p class="ql-block">63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弹</p> <p class="ql-block">130毫米火箭炮震撼发射</p> <p class="ql-block">1978年冬作者(左)与战友张邯生(中)、张雪松</p> <p class="ql-block">当年国防施工铺设电缆线示图</p> <p class="ql-block">国防光缆标识</p> <p class="ql-block">军用镐头</p> <p class="ql-block">军用铁锹</p> <p class="ql-block">摄影干事/冯宝秋战友</p> <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十一连聚首河南平顶山,40年后再相逢</p> <p class="ql-block">迎军旗,神采飞扬</p> <p class="ql-block">青春无悔忆当年</p><p class="ql-block">战友情深岁月长</p>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梭,兵心依旧</p> <p class="ql-block">军营一别几微茫</p><p class="ql-block">兄弟义,何曾忘</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牟福贵,河北阜城人,1976年3月入伍,先后在38军114师炮兵团,步兵第340团,长沙政治军官进修学院,河北省军区保定市警备区服役20多年,团职军官。转业后供职于市政府部门,工作之余爱好写作,也最爱将所见所闻所感诉诸笔端,作品见于《战友报》、《华北民兵》、《河北日报》、《保定日报》、《河北电视台》等。曾多次在省军区系统获得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在全军读书竞赛活动中获得百名先进个人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