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3″ 寿昌抗洪抢险 6539部队救灾拾遗

老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名称: 老鹰(胡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 6323093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8月1日,于建军节这天,我工程兵建筑第二二三团,在团部所在地寿昌中学,举行了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当年团部和直属队驻浙江建德寿昌镇,一营驻浙江建德南浦乡泥潭底,二营驻浙江长兴小浦,三营驻安徽南岭。能在相互间驻地,远隔十里百里千里的情况下,,统一集中于团部,举行团属运动会,实属不易。记得各参赛的代表队,集体住在螺丝山上寿昌中学团部的大礼堂里。比赛的项目不多,有球类: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军体项目为:制式手枪、步枪、冲锋枪和机枪射击,投掷手榴弹。第一第二天一切按步就班,井然有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隔江远眺现在的螺丝山寿昌中学校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8月3日临晨,突降大暴雨,其势之猛非比往常。起床号吹响后,巳见螺丝山下河南里村不少的村民扶老携幼,巳然上山避险。此时的寿昌江也由平日里的风平浪静,波光粼粼,缓慢流淌变得波涛汹涌,浊浪排空,一泻千米,势不可档!水位巳经提升了5~6米,没过了对岸的公路路面,平时水位离寿昌公路桥6~7米高的栱形桥墩,此时只剩圆拱顶部1点5米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螺丝山上团部走廊巳聚滿了自行上山避难的群众,团领导立马让炊事班熬稀饭蒸馒头,卫生队也派了军医来现场为身体不适的乡民及时诊治。面对这事前无所通报,突然暴发的严重灾情。团部领导即刻快速反应。司令部肖咏喻参谋长、政治处史乃池主任,以及军务股窦股长,在王文奎团长和张继湘政委的直接领导下,建立了一线救灾指挥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在寿昌街头(原西湖照像馆)的牌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寿昌江发洪水年年汛期都有,但这次的水势特别大,损失很严重。灾后寿昌老百姓至今不忘,叫它″72·83洪灾"(巳经再次在网上核实即72年8月3日)。当年我就站在螺丝山顶部,记忆中的亲眼之所见,终生难忘。早饭后原本可以沿水坝过江的坝体早已被急流淹没,水位对比参照物至少提升了五六米。且平日里平缓流淌的浅浅江水,如今巳成汹涌咆哮之势,夾着连根拔起的大树,整幅倒塌后的茅草屋顶,呼啸而来,转眼而去。眼见着江对岸的长途汽车站砖砌的围墙,在洪水的泛滥下轰然倒塌,先是几十只汽油桶顺流而下,撞上寿昌大桥后跳起来,再落入旋涡中没了身影。接着江水没到了停放在车场上的大卡车,水位继续升高后大卡车侧翻了,再过了会,再次侧翻成四个轮子朝天,几吨重的卡车被急驰的洪水带入江面的洪流中,撞在寿昌公路挢上,转了几转,,从桥洞那头穿出来,顺着奔腾的江水半浮半沉远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螺丝山下河南里村是百年老村庄。此时巳经上山避难的村民讲,还有不少人因怜惜家产依旧留在村里的老屋之中。肖参谋长、史乃池主任和军务股窦股长是救灾现场总指挥。听说此情况后,立即决定,派部队组成搜救队下山,去到村里展开营救。(其他团首长此时正从工兵的专业爆破角度,在研究水势再涨下去,是否要炸掉寿昌公路桥,以确保寿昌铁路桥的安全。)。记得司志良副团长,他是工兵出身,胸挎望远镜,一直紧盯着寿昌公路桥前面的水情。领导们当机立断,现场临时组织了二十几个人,识水性,会游泳的队伍,其人员组成,均来自团直属队和各营的参赛代表,互不相识的战士们。因临阵组队。史主任也不认识连队来的人,就叫我负责一下。我也仗着水性好(我游过黄浦江10公里),跟着村民向导下山,去到山下河南里的村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寿昌古镇已成旅游景点,其夜市景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随带路的村民下到村里时,水已经齐腰深了,因村庄开宽,洪水流速还算平缓。我们挨家换户的仔细寻找着滞留在民宅中的村民,以确保不漏掉一座房一个人。见到滞留者,先是告知洪水有危险,房屋会倒塌,让大家先上山在高处躲一躲,避一避洪峰。 但滞留在村里老屋中不愿走的,多半是老人和不愿丢弃老人的子女们。水势还在急急的上涨。新建的房屋还在一座座塌陷。但"走与不走"依旧还在僵持着。在水火无情的时下,救援队员大家商量:凡是老头老太小孩,就强行背走。是妇女就两人挾一个拖走。青壮年只是说服,他不走就由他去了。采取了这样的强烈措施后,虽说面对村民所取的粗暴举动,心中有些不适,但搜救行动获得了进展。前前后后多次往返,解救出了几十个被洪水围困的村民,将他们安全的带到了山上。此时此刻村里的水势还在涨,房屋还在倒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在螺丝山的另一头,以警通排为主干的救援队,也下到了河南里村更靠近小河岔口的村落。先是帮村民抢救财物,水势迅猛上涨后就扶老携幼,转移到山上。当年团部用水泵房就在小河与寿昌江交汇的岔口上,示图去抢回的警通排战士,人到时泵房早就被洪水淹没了。此段文字是警通排羊荣进战友给我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早年间公路边寿昌汽车站的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们二十几个救援队的战士带着几十个被解困了的村民,安全的回到山上时,团首长们才放下心来。大约上午10点左右,水势还处在洪峰上升期。只见一位老太,跪在地上向首长叩头,悲伤之极,呼天抢地。但她讲的寿昌土话没人听得懂。后经猜测,她家的小娘(女孩)还在家中没出来。团首长们听到后决定,为了救人性命,让我和另五位战友,由村民带路,再一次返回到了村里。此时水已齐胸深,低洼处还需游水,流速也明显加大。当我们一行来到了一座新盖的砖瓦大房子前,带路的村民说她家就是这儿。周围的不少几十年上百年的青砖老房一座没倒,倒掉的都是新房子。只见此新屋很是高大,但已经被洪水淹塌了两面泥墙,倒了几根梁柱。巨大的瓦房顶,还倾斜的挂着,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但並不见小娘人影。墙角倒是躲着一头黑白相间的老母猪。小娘在哪里呢?大家一齐问村民。村民指着母猪说,它就是″小娘″,要救的就是它。这下大家才明白,地方上小娘与猪娘谐音!面对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的墙塌房倒,必然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有人说太危险了,若救人可以冲一下,博一博,但去救猪…(能不能抓到都是问题)。也有人说…老三篇中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一不怕…二不怕…。因为临时组队,并无隶属间的上下级指挥关系,两难之际,我是说了一句:还是按伟人讲的,少数服从多数吧!结果是五比一。为确保安全起见,放弃了救猪娘!此刻水势还在继续上涨。我们全体安全的撤回山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隔着江水滔滔的另一个方向上,寿昌街头的水位亦在不断上升,淹掉了沿街的店铺,镇上百姓也撤向地势高处避难。此时寿昌区政府急电部队,请求部队派兵支援抗洪救灾。靠寿昌镇最近的直属队加工连,运输连等连队已被洪水包围,动探不得。于是团部命令一营派兵,并出动司政后机关干部,合力组队,向这时已被汹涌咆哮的一江洪水相隔的寿昌镇开进。此时发现,去寿昌镇的公路,地势较低处已被淹没,关键是寿昌公路桥巳经不能通行。救援部队只好徒步绕道,沿着地势较高的铁路线前行,向下游迂回至寿昌铁路桥步行过江。到达寿昌镇后,救援的重点是抢救国营的百货公司和医药站等国家财产。此时洪水水位虽然只有齐胸高,但流速极快,人在水中若无抓手处,就很难停留和站立。于是只好用了根很粗的麻绳,一头固定在电线杆上,另一头甩过急流后绑在大树上。一个一个的干部战士,肩扛物资,手抓粗绳,在急流中奋战了几个小时,转移出一箱又一箱,一件又一件的国家财产和物资,使国家财产得以保护。下午三四点后洪峰过去,水位开始下降。在寿昌区领导的要求下,部队又组成几个纠察队,配合民兵,在镇上的几个出入口设岗,在街面上巡逻,帮助地方维护治安。但凡携带大件物品的人,没搞清情况前,都暂时不能离开街区,防止公私财物被盗后转移。战士们一直坚持到天亮。(此段落叙述文字,是经姚才星参谋提示后与陈焕金助理员等其他参加过抢险救灾的战友们说道之后,由本人整理书写,并非本人亲厉,所以也比较简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新建的寿昌溪跨江廊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将近下午2~3点后,水势开始缓下来了。寿昌江的水面上,各种漂浮物还是很多,但流速已经慢了下来。事后知道,一营驻地南浦乡泥潭底的洪水灾情亦十分凶险严重,不少低洼处的村舍被冲毁。部队和工地本身也处在急难危险之中。但团首长一声令下,一营还是组建了抢险救灾队伍,在公路交通几乎断绝的情况下,派出部队,用大迂回的路径,及时赶到寿昌镇上。在上级机关的领导指挥下,与地方政府合力,展开了各项抢救工作。保住了国家财产免受损失,履行了应尽的子弟兵义务,体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经受了考验、取得了成绩,锻炼了″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为民所称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寿昌公路桥在此次特大洪水中並没有被冲垮,经整修几十年后依然使用至今。几百米外的寿昌铁路桥,当时轻微受损,只是釆取了列车限速通过。直至今日依旧在用。只不过这条铁路已经停办客运业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若干年后,因军中工作需要,每年都会去位于寿昌古镇周边的几个仓库出差公干。当年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的街市,一年比一年整修得好。现在已经是一方有山有水有景观有文化说道的旅游胜地了。河南里村也成了旅游民居,前些年去过,有亭有庙有水有桥。在与街头稍上年纪的人说到"72·83"洪灾时,他们都会说,当年6539部队出了大力,河南里村没死没伤一个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到这里,文章本该结尾收笔了。但我还是觉得应该写下后面的这些文字。72.83洪水时,二二三团的几十户随军家属都住在寿昌镇上,居较低处的是区政府大院,已经完全被一米左右的洪水淹没。地势较高处的西湖山背家属区,也已被洪水围困。难到团首长们都不知此情此景,而铁石心肠吗?但部队并未为此直接派出一兵一卒去援助他们。但救村民百姓于水火时,老首长们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当年人民军队的官兵们就是如此的无私!天公有眼,保全了他们几十大家老小无伤亡!难到我们不应该向当年的老首长们,怀以无比祟敬之心,向他们行个军礼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编后注:此篇回忆文章,仅凭当年个人的:所见、所闻、所行,而据所实以记之。当然也知道自已在军中位置低下,几斤几两的也心中有数。人微言轻,视角狭窄。更无法洞悉部队首脑机关,上级领导们对抗洪救灾的宏观判断和具体指挥布署,以及与地方政府等各个环节上的联动与协调。虽仅为个人回忆文章,但落笔之处,亦足够谨慎,反复几十次慎字酌句加以推敲和修改。力爭叙实情而讲好当时的事与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谨以此篇为当年6539部队在寿昌,抗击特大洪水可歌可泣的英勇表现,拾遗补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8月于上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