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陶文明看中国文化起源

大槐树

<p class="ql-block">作者:大槐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169804</p><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我们是唯一一个顺着本民族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走到今天的。这其间,对于人类起源说,文化文明西来说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要话题。尤其是在众多文化要素与符号中,陶器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关键线索。特别是我们顺着目前考古过程中出现的古陶文明,对他们的发展过程以及在远古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聚焦研究陶器技术的形成与演变、以及装饰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就能构建一个人类最初生存、发展、迁徙路线的全面性认识框架。</p><p class="ql-block"> 李白先生《蜀道难》中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里的尔来四万八千岁,说的就是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经过考古学家的光学探诊,资阳濛溪河遗址的确是5万年到7万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生存并向四周迁徙的遗址之一。因为出土的石器,骨器,动物残骸,原始生产工具等等大量遗存就是最好的实物例证。而李白先生清晰的告诉我们三星堆文明是资阳濛溪河文化迁徙的基础路线图。这说明从旧石器时代人类能创造基本生产生活工具到手工制造业的零星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以陶器的起源为转折点,比如大约2万年前来自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粗制陶器为开端,因为这是目前全世界发现最早的人类手工制作的陶器。以及后来的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的陶器残片;广西的甑皮岩遗址;浙江的上山遗址;以及山东的徐姚等都有不少陶制品及残片出现,年龄至少在13000年左右。但这些陶器以及残片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低温,粗制滥造!这不就是先民原始的技术特征吗?</p> <p class="ql-block">  自从浙江桥头据今有9000年历史的彩陶面世时,(世界最早的彩陶,比西亚发现世界最早的彩陶早了整整千年)人类文明哐当一声掉进新石器时代的漩涡。关键是它的出现如同一记闷锤,彻底击碎了中国陶瓷文化西来学说,源起西亚学说的玻璃外壳!从浙江桥头彩陶出现的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中土文化西来说碎地的绝响!紧接着拥有8500年历史的河南贾湖;8000年历史的甘肃大地湾;直到7000年左右的彩陶及其衍生艺术品席卷黄河沿岸,长江南北,甚至波及到中亚,西亚,东北亚…形成了第一波次的全国性文明__“仰韶文化”!这段时期是陶器制作技术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多个区域性文化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无论如何,马家窑彩陶是中国彩陶史上的珠峰!</p><p class="ql-block"> 因此,从我国早期陶器主要沿大江大河线型(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布的区域来看。无论黄河流域的半坡,裴李岗,还是汉水流域宝山窑文化区块出土大量的简单红陶,灰陶日用器;还是同时期的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区块出土的以黑土为特色,且制作工艺较为精细的黑陶器等等。这些早期陶制品不仅满足了古人生活中的实用需求,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元素,地域特色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向前不断推移,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各地的陶器文化元素与特色逐渐显现出具有明显区域差异的特征。尤其在器形构成,彩绘手法,纹饰绘画上区别很大。如仰韶文化以精美的彩陶闻名于世,彩绘图案包含鱼纹、人面纹,规矩纹等,著名的有人面网纹盆、鹳鱼石斧陶缸、人面鱼纹彩陶盆等等。这些绘画元素基本都体现了先民的精神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而几乎同时期出现的大汶口文化,以白陶和薄胎,超薄胎的黑陶取胜,这种技术上,工艺水平上的代差,无一不是生产力进步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 至于后来的龙山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高峰的代表__“蛋壳黑陶”,其陶器壁厚仅0.5-1毫米!这个疑为天人所为的技术水平,在当时社会状态下是怎么完成的有谁知道?还有同时期南方出现的石家河玉器,良渚玉器与陶器并存的文化现象,以及他们独特的礼器系统等。这些不同文化类型的陶器在那个原始的社会生产力与敝塞的交通条件下,他们在技术构造上如何做到相互影响,且又能保持自已多元化风格的?这无疑是我们今天的文化学者探讨与研究的新命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陶器的制作和使用,这与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社会结构密不可分。他标志着人类社会从部落群居到家庭手工业,再到专业作坊的形式转变,这种社会分工的深化细化,为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部分陶器上的符号和图案如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极有可能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线索。</p><p class="ql-block"> 还有陶器被广泛应用于祭祀活动,这明显已经超出了物质范畴直达精神层面。比如说在许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形式特殊的陶器如大汶口的陶鼓、红山文化的陶塑女神像等,都表明陶器在原始宗教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这为我们理解先民对宇宙观念的初步认识以及与自然规律融合提供了实物证据不对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陶器过渡到青铜器,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更是技术传承与文化延续的必然!尤其青铜时代的到来,他不但没有导致陶器文化的消亡,反而在社会层面上二者形成了严密的互补关系!比如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同时出土有精美的陶器和青铜器,他们相同或相似的器型显示了技术的传承与共性发展。而陶器制作中积累的经验如高温控制,火候的把握等,为青铜冶炼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经验积累。尤为重要的是,陶器上出现的装饰艺术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在青铜器中得到了发挥性延续与升华。例如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云雷纹、凤鸟纹等图案,都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上找到原形。这种文化元素的延续性、连贯性就是我们本民族文脉赓续的深深的根。</p><p class="ql-block"> 瓷是陶的血脉沿续,亦是青铜器从贵族圈走向普世社会性的基础替代。世界上最早的瓷器是“汉绿釉”,说白了就是在陶器表面蘸玻璃釉,通过二次进窑低温烧制的,耐磨耐煮的日用器皿!这种由陶到瓷的脱变,实为人类文明的严重跨越!后来从汉绿釉到魏晋青瓷,再到越窑、邢窑、耀州窑等等一系列星罗棋布的制瓷窑口的出现,陶器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宿命!它的落幕并不是一个文明的衰落,而是人类创造辉煌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总之古陶文明在我国文化起源中的核心地位到目前为止,没有替代品!因为它从实用器到礼器,从生活到精神,从远古到近今,贯穿了我国文明发展的各个层面,这种金木水火土的化学作用,最终为融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gt;写于城固西关,2025年8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