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8月14日结束了一个半月的避暑,返回途中经过湘峪古堡,揣着好奇与学习的态度进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在太行山脉的褶皱里,湘峪古堡像一块被时光反复摩挲的古玉,既有军事堡垒的冷峻刚毅,又藏着官宦世家的温雅风骨,更在砖石缝隙间洇着四百年未干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湘峪古堡有这么几个特点,它的“硬”,是刻在骨子里的。25米高的城墙如巨兽脊背,将千余米的苍茫蜿蜒成闭环,每一块砖石都浸透着明代工匠的倔强——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将防御智慧砌进肌理。藏兵洞如蜂巢密布,“串珠式”的洞体串通起明暗世界,既能屯粮驻兵,又能引水通渠,冷兵器时代的生存哲学在此化作可触摸的实体。瓮城的机关、街巷的曲折,不是刻意的刁难,而是先民对“安全”最朴素的注解:让家园成为盾,也成为矛。</p> <p class="ql-block">它的“柔”,藏在雕梁画栋里。三都堂的木构上,花鸟虫鱼正从时光深处探出头来,砖雕的缠枝纹还缠着明代的月光,石雕的瑞兽眼神里,既有对仕途的期许,也有对岁月的温柔。“双插花”院落是最惊艳的一笔,打破传统的屋脊如展翅的翼,将东方官帽的威仪与西方穹顶的浪漫拧成一股绳,原来四百年前的匠人,早已懂得让文化在碰撞中开花。那些散落的匾额、斑驳的楹联,字里行间都是孙氏家族的文脉:既有“十山九回头”的豪情,也有“温茶听琴”的闲逸。</p> <p class="ql-block">它的“活”,在于从未真正老去。湘峪河的水仍绕着城墙流淌,如四百年前一样倒映着古堡的轮廓;石板路上的凹痕,是 脚步磨出的年轮;甚至墙角的青苔,都在续写着与砖石的相守。当暮色漫过城楼,灯光从窗棂漏出,恍惚间能听见明代的书生在私塾诵读,看见妇人在灶台前添柴,守堡的士兵在城垛上换岗——历史从未退场,只是换了种方式与现在相拥。</p> <p class="ql-block">这不是一座冰冷的遗迹,而是一部立体的史书。翻开它,能读到军事防御的智慧,读到官宦家族的兴衰,读到中西文化的初遇,更能读到一群人如何用砖石对抗时间,又如何让生活在防御体系里生根发芽。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伟大,从来不是拒人千里的孤傲,而是能在“守得住”的坚硬里,藏下“活得好”的柔软。</p> <p class="ql-block">军事体验价值:湘峪古堡是民间军事工程的巅峰之作,城墙高25米,设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城墙上布满了藏兵洞,分为“串珠式”和“后廊式”,兼具兵营与仓库功能,还有完整的供水系统。此外,瓮城、瞭望楼、曲折街巷等都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游客可亲身感受古代军事防御智慧,体验独特的军事文化。</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价值 :古堡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明代后期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里,承载着孙氏家族的荣耀与历史。古堡内还保留着寺庙、祠堂、书院等公共设施,曾孕育出明清进士9人,有“湘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二千五”的说法,文化底蕴深厚,游客可在此感受古代家族文化与科举文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观赏价值 :湘峪古堡为砖石土木结构,有“蜂窝城”之称。城墙与城内房屋上的拱形窗孔密密麻麻,犹如蜂窝。古堡内有众多明清院落,如三都堂、帅府院等,建筑风格融合了北方传统民居与西方元素,其中“双插花院”最为独特,外形与欧洲中世纪教堂和中国古代官帽相似,全国罕见。此外,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遍布古堡,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自然景观价值 :湘峪古堡依山傍水,周边山峦叠嶂,苍松翠柏,湘峪河环绕而过。古堡与自然山色交相辉映,登高远眺,可欣赏到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为游客提供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清新的空气,使其在游览古堡时能享受自然之美。</p> <p class="ql-block">琉璃瓦从不是单纯的建筑构件,而是凝固在屋顶上的美学与匠心,为古建筑披上了一层穿越千年的流光霓裳。</p> <p class="ql-block">它的美,也藏在耐用与精致的细节中。历经数百年风雨,琉璃瓦凭借坚实的质地依旧不腐不脱,既护住了屋顶的木构,又在岁月里沉淀出更温润的质感。瓦当、滴水处的纹样更藏着巧思,或雕龙凤呈祥,或刻花鸟鱼虫,哪怕一片小小的瓦,都是工艺与文化的浓缩,让古建筑的屋顶不止有“形”,更有“意。</p> <p class="ql-block">它的美,藏在色彩的浓艳与和谐里。无需刻意渲染,赤如丹霞、黄似鎏金、绿若翡翠的瓦面,在阳光下折射出温润又明亮的光泽,既不张扬刺眼,又能让整座建筑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鲜活——湘峪古堡的琉璃瓦映着红墙,成了皇权与庄严的象征;琉璃瓦衬着飞檐,又透着几分禅意与清雅,每一种色彩都与建筑的气质牢牢契合。</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琉璃瓦是古建筑的“灵魂外衣”,它让冰冷的砖瓦有了温度,让沉默的建筑有了故事,哪怕历经时光冲刷,依旧用一抹亮色,诉说着古人的审美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湘峪古堡依山傍水,周边山峦叠嶂,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湘峪河潺潺流淌,宛如一条玉带环绕,山水相依,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p><p class="ql-block">站在古堡的城墙上极目远眺,只见青山绿水与古堡的古建筑交相辉映,仿佛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墙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我能想象到当年战火纷飞的场景,更能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湘峪古堡绝对是一个值得你花时间去好好看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湘峪古堡它没有华丽的外衣,却以层叠的石墙 .幽深的暗道和斑驳的砖雕,讲述着真实的明代边防史和家族荣光。</p> <p class="ql-block">静心慢走,细品砖 木 石间的沧桑,感觉我触摸到的不仅是古迹,更是时间悄然封存的厚重呼吸。</p> <p class="ql-block">脚下踩着的是饱经风霜的石板路,岁月,像一位巧匠,把它打磨得光滑,泛着幽幽的光泽,仿佛能倒映出百年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在湘峪古堡,有座楼仿佛从李白的诗里走出来,那就是邀月楼,它可是孙氏家族的“文艺担当”。这楼名字取得浪漫,“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听就知道孙家子弟骨子里藏着点诗意。它是孙如琯的宅院,这孙如琯可是光禄寺监事,相当于皇帝的“餐桌大管家”,能住这儿,身份不一般 。再看这楼的外形,简直是建筑界的“时尚弄潮儿”。它是中间高三层,两侧高四层的奇特造型,像极了古代双插花的官帽,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给巨人戴的帽子呢,说不定孙家子弟站在楼上,风一吹,都感觉自己要“官运亨通”了。走进楼里,那更是别有洞天。一楼比古城常见的正房高出一米多,空间宽敞,摆着古色古香的书房家具,什么雕花大床、书桌等,每一样都精致得像艺术品。想象一下,晚上在这儿睡觉,说不定还能梦到李白来敲门,一起喝酒吟诗呢。</p> <p class="ql-block">古堡内的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无处不在。门楼上的木雕图案精美绝伦,人物、花卉、瑞兽等栩栩如生,展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p><p class="ql-block">墙裙上的石雕线条流畅,造型古朴,门柱的石础也雕刻得古色古香,这些精美的雕刻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古堡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 。</p> <p class="ql-block">总之,来湘峪古堡不用刻意凹造型,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时尚背景板”,我在湘峪古堡等你,一起把“复古风”玩出新花样!</p> <p class="ql-block">这私书院啊,哪儿是简单的读书地?它更像孙家的“精神加油站”,把“读书为家族、为天下”的念头,悄悄种进了每个子弟心里。后来孙家出了八位进士、三位尚书,回头看这书院的一窗一几,倒像是早早就埋下了“学霸基因”的伏笔。</p> <p class="ql-block">湘峪古堡的皇恩累赐主要体现在对孙氏家族的嘉奖与赞誉上,彰显了家族的荣耀与地位。</p> <p class="ql-block">湘峪古堡门前的一对石狮子,那可是古堡的“守门大将”。这对石狮子往南门前一蹲,就像两个威风凛凛的老将军,身披石甲,瞪着铜铃大的眼睛,时刻警惕着周围的风吹草动。它们守护的这座古堡,那可是孙氏三兄弟带着村民修建的,历经几百年风雨,石狮子就这么一直守着,见证了古堡的兴衰荣辱,说不定在它们眼里,来来往往的游客都只是匆匆过客,而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老住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的时候回头望,城门像在轻轻挥手,心里没装着什么宏大的感慨,只悄悄记下了那份“偷得半日闲”的松弛,连风都好像比别处更温柔些。总结一下:湘峪古堡这地方,既有“硬核”的历史感,又有“软乎乎”的烟火气,没白来,下次还来!</p><p class="ql-block">2025 8.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