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鲲入齐物 盛夏享清凉

心怡芳菲

<p class="ql-block"> 舒心读书会第290期</p> <p class="ql-block">  暑热终于被晚风撬开一道缝,空调总算能歇口气,窗外的蝉鸣也懒洋洋拖长了调子……此刻,庄子也隆重登场,进入我们读书会的清凉空间。前两周咱们乘着鲲鹏的翅膀,在《逍遥游》的无垠苍穹痛快遨游,看大鹏“水击三千里”,笑学鸠跳跃蓬蒿间。今日风向稍转,且让我们把云端的翅膀,轻落在南郭子綦的树荫下,推开《齐物论》这扇斑驳的木门。</p><p class="ql-block"> 从逍遥游里我们知道了:大鹏不必嘲笑麻雀,列子御风也算不得真自由。今日《齐物论》开篇,这份“破执”的智慧要更深一层!且看子綦老先生“隐机而坐”,悠悠然吐出一句:“吾丧我!”顿时让我们抛开那个斤斤计较“你对我错”“此贵彼贱”的执念,经历人间喋喋不休的争论(人籁),穿过万千孔洞生发的“地籁”,俯身倾听万物自己的声音(天籁)!正所谓是:逍遥游罢兴犹酣,又叩齐物碧玉关。字里忽生清凉境,心随庄蝶过花田。</p><p class="ql-block"> 来吧,一起翻书,让庄子的蝴蝶,载着咱们去文字里享受夏日的清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齐物论》第一部分 共三段</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原文</b></p><p class="ql-block">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p><p class="ql-block">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p><p class="ql-block">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释义</b> </p><p class="ql-block"> 南郭子綦凭靠几案静坐,仰面朝天缓缓吐纳气息,神情寂然仿佛超脱了形躯的束缚。弟子颜成子游恭敬侍立在旁,问道:“先生为何这般模样?难道形体真能枯寂如槁木,心神真能冷寂如死灰吗?今日凭几静坐的您,已非往日的您了啊!”子綦答道:“偃啊,你这一问问得极好!此刻我已达到‘吾丧我’之境,你明白吗?你听过‘人籁’(人为之声),却不曾悟得‘地籁’(大地之声);即便听过‘地籁’,也未曾领会‘天籁’(大道之声)啊!”</p> <p class="ql-block">  子游追问究竟。子綦说:“大地吐纳的气息,名字叫作‘风’。它不起则罢,一旦兴起,万千孔穴便一齐怒号呼啸。你难道没听过那长风浩荡的‘翏翏’之声吗?在那高峻的山林间,百人合抱的巨树上遍布孔洞: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方孔榫眼,有的像圆环,有的像石臼,有的像浅洼,有的像深潭。(风吹过时,)发出如激流冲荡、响箭破空、厉声呵斥、深深吸气、放声叫喊、悲切哭嚎、空谷回响、鸟雀啁啾般的声响。前孔发出‘于——’的长吟,后孔便应和‘喁——’的低鸣。清风吹拂,孔穴轻声应和;旋风席卷,孔穴激烈轰鸣;待到狂风止息,所有孔穴顿时归于寂静。这时,你难道没看见草木枝叶仍在悠悠摇曳吗?”</p><p class="ql-block"> 颜成子游说:“地籁,就是大地上万千孔穴(因风激荡)发出的声响;人籁,就是人工编排竹管(吹奏)的乐音。敢问先生,什么是天籁?”南郭子綦答道:“(天籁如同)风吹过万千不同的孔穴,使它们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全然取决于孔穴自身的形态——那么,那所谓的‘鼓动者’(主宰者)又是谁呢?”(万籁虽异,皆自性而发,何需外力主宰)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感悟或启示</b></p><p class="ql-block"> 本节开首就以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的入定姿态,引出了《齐物论》这篇文章最核心的精神命题--“吾丧我”。当子游惊叹于其“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时,子綦揭示了一个更为深邃的境界:这不是生命的枯竭,而是超越形骸束缚、消解主观偏执(“丧其耦”)后,回归本真存在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后面子綦依次以“三籁”之辩层层递进,为我们勾勒出认知的阶梯:“人籁”是人为造作的管弦之声,象征规则与刻意;“地籁”是风吹万窍的自然交响,展现差异与和谐;而“天籁”则是“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万物依其本性自发呈现,无待外力主宰(“怒者其谁邪?”)。天籁并非某种具体的声音,而是万物自然、自为、自在的本然状态。这段玄妙哲思,对于身处信息爆炸与焦虑时代的我们,就像是一剂清凉的醒脑良方。</p> <p class="ql-block">  <b>首先,“丧我”以破执。</b>子綦的“吾丧我”,是叫我们放下那个被社会角色、世俗标准、自我成见所定义的“小我”。现实中,工作中的职位焦虑、人际关系中的面子之争、决策时的经验牢笼,让我们常被“我执”所困。所以,在“破执”之时,我们不妨试试在重要关头“隐机而坐”,暂时放下“我”的得失计较,以“无己”的心态、以更澄澈的“天目”观照全局,往往能突破思维困境,做出更明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b>其次,听“地籁”以接纳。</b>风吹山林,“万窍怒呺”,发出千差万别的声响,却共同构成和谐的交响。这启示我们:在团队协作或社会交往中,差异并非障碍,而是活力的源泉。学习倾听不同的“窍穴”之声(观点、背景、性格),理解其存在的合理性(“咸其自取”),在包容差异中寻求动态的和谐(“泠风小和,飘风大和”),而非强求一律。</p><p class="ql-block"> <b>最后,悟“天籁”以归真。</b>“天籁”的至高启示在于“自取”与“无待”。万物无需外在的“怒者”(主宰者)驱动,依其本性便能各得其所、各展其能。映射到我们每个人:真正的成功与幸福,源于发现并活出内在的“天籁”--你的独特禀赋、真实热爱与生命节奏。*在工作中,不盲从他人路径,找到能激发你“自发创造”的领域;在生活中,挣脱外界评价的枷锁,活出本真的从容(“调调、刁刁”般的枝叶自然摇曳)。同时,作为领导者你的最高境界,亦是创造环境,让团队成员的“天籁”得以自由鸣响(“使其自己”),而非强加指挥。</p> <p class="ql-block">  南郭子綦的“隐机”与“三籁”之喻,穿透千年时空,依然直指现代人的心灵困局。如今的我们太容易迷失在“人籁”的喧嚣规则与“我执”的牢笼中,忘却了生命本有的“天籁”之音。真正的智慧与力量,始于一次勇敢的“丧我”--放下偏执的自我,方能倾听世界的丰富(地籁),最终回归内在的和谐与自主(天籁)。当我们在纷扰的职场与生活中,学会“仰天而嘘”,在“丧我”的清明中聆听万物与内心的本然之声,便是在喧嚣尘世中,为自己寻回了一片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书友分享</b></p><p class="ql-block"> 素梅:庄子提出齐物的4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叫做齐彼此,第二个叫做齐是非,第三个境界是齐生死,最后叫齐物我。做到“齐物”,就是抛去我们内心的成见,不仅抛去“我”和“他”的成见,抛去“心”跟“物”的成见,抛去“是”跟“非”的成见,抛去“生”跟“死”的成见。</p> <p class="ql-block">  冬梅:《庄子·齐物论》里提到三种声音:人籁、地籁、天籁 “人籁”就是人为发出的声音。“地籁”就是风吹过各种洞穴、孔窍等发出的不同声音。“天籁”是“无声之声”,这声音不是用耳朵去听,也不是用心去听,更加不用区分是悦耳之声还是嘈杂之声,没有“我”和“声音”的区分,达到“齐物”境界,万物与我为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齐物论》第二部分 共四段</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原文</b></p><p class="ql-block">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p><p class="ql-block">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p><p class="ql-block">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p><p class="ql-block">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释义</b></p><p class="ql-block"> 大智慧者从容广博,小聪明者斤斤计较;宏论者盛气凌人,碎语者喋喋不休。他们睡时神魂交战(梦境不宁),醒时形体躁动(心神不守);与外物交接便生纠葛,终日陷于内心争斗。(有人)布设陷阱,(有人)深藏机谋,(有人)暗施算计——遇小恐惧则惴惴不安,遇大恐惧便茫然失魂。其言如弩箭离弦(疾速锐利),只为伺机制造是非;其默如赌咒立誓(暗藏杀机),只为守候胜机。其精神如秋冬凋零,可见生命日渐耗损;他们沉溺于偏执之行,已无法使之回头;其心志如被封印,可见心灵枯涸如死井——这般濒死之心,再难重焕生机! (世人)忽喜忽怒,忽哀忽乐,忧思悲叹,恐惧无常,轻浮放纵,故作姿态——如同虚窍奏出乐音,湿气蒸腾忽成菌菇(皆凭空而生)。这些情态日夜交替眼前,却无人知晓其根源。罢了,罢了!若有一朝悟此根源,便知生命从何而生!</p><p class="ql-block"> 没有外境(彼)则没有“我”的显现,没有“我”则外境无从被认知。这道理已近乎根本了,却不知谁是这一切的推动者。仿佛存在一个“真宰”(意识的主宰者),唯独寻不得它的踪迹。(它)通过作用可被确信,却不见其形体——有真实存在而无具体形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的身体包含)百骸骨骼、九处孔窍、六腑内脏,完备共存于一体。我该偏爱其中哪一部分?你难道平等喜爱它们全部?还是有所偏私?若视它们皆为仆从(臣妾),仆从岂能自治(而无君主)?抑或它们轮流做君臣(轮流主宰)?还是存在一个“真君”(永恒主宰者)?无论能否察知“真君”的实情,皆无损于它的本真存在。</p><p class="ql-block"> 人一旦禀受形躯降生世间,便执着于此形骸直至消亡。与外物相互冲突摩擦,生命奔逝如快马疾驰,无人能令其止步——岂不可悲!终身劳碌却不见真正的成就,憔悴疲乏却不知灵魂归处——岂不可哀!这般苟活于世,纵称不死,又有何益!待其形骸衰朽,心灵亦与之共朽——岂非至深悲哀?人生于世,本就如此迷茫吗?难道仅我独陷迷茫,而他人竟有清醒者?</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感悟及启示</b></p><p class="ql-block"> 庄子在《齐物论》第二小节以惊心动魄的笔触,描绘了沉溺于“小知”境界中人的认知困境与生命悲歌:“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这开篇的警句,如利刃般剖开了我们思维深处的病灶。所谓“小知”,正是那碎片化的计较、无休止的机巧谋算(“间间”),是言语的琐碎争执(“詹詹”),是心灵日夜陷于与外物、与他人的对立缠斗(“日以心斗”),终致精神在“小恐惴惴,大恐缦缦”中耗竭,沦为“近死之心,莫使复阳”的枯槁状态。这不正是信息爆炸时代,我们被海量碎片裹挟、被无效争论消耗、被焦虑恐惧吞噬的生动写照吗?</p><p class="ql-block"> 庄子洞悉这困局的根源在于迷失了“真宰”或“真君”--那个超越百骸九窍纷争、统摄生命整体的澄明本体。当心灵被“喜怒哀乐,虑叹变慹”等情绪洪流席卷,被“乐出虚,蒸成菌”般短暂易逝的念头占据,我们便在“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的茫然中,陷入“与物相刃相靡”的无尽消耗。这是认知的迷失,更是生命的异化。</p> <p class="ql-block">  此段对现代生活与工作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b>首先,警惕“小知”陷阱,追求“大知”境界。</b>工作中,若陷入细节的锱铢必较、部门的狭隘利益、无休止的内耗辩论(“小言詹詹”),便是“小知”作祟。真正的智慧(“大知闲闲”)要求我们抽离具体纷争,以整体和长远的眼光审视目标与价值,把握核心矛盾。生活中,需减少对琐碎信息的过度关注、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敏感,避免心灵在“日以心斗”中疲惫不堪。</p><p class="ql-block"> <b>其次,寻找内在“真君”,建立思维锚点。</b>“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 庄子的叩问提醒我们:纷繁的念头、情绪、感官体验并非生命的主宰。在决策和行动前,需有意识地回归内在清明(“真宰”),问问自己的核心价值与真实需求是什么?这如同在信息洪流与情绪风暴中,建立一座稳定的灯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再次,超越“相刃相靡”,停止无效消耗。</b>“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是无数职场与生活倦怠的根源。其解药在于看清争斗(无论是与他人的竞争,还是与环境的对抗,或与自我念头的纠缠)的虚幻性与消耗性。尝试以“齐物”的视角,理解不同立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寻求共生之道,将精力从对抗转向创造。</p><p class="ql-block"> <b>最后,直面“芒”之存在,寻求觉醒之路。</b>庄子犀利发问:“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承认生命的茫然与困惑是觉醒的开始。关键在于不沉溺其中,不认同这“苶然疲役”的状态为必然。通过反思(“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内观(探寻“真宰”)、实践超越“小知”的智慧,我们方能挣脱“心为形役”的链条,寻回生命的自主与活力(“复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庄子的警示穿越时空,直抵现代人灵魂的焦灼。当我们困于信息的碎片、争论的硝烟、目标的狂奔与意义的迷失时,《齐物论》第二小节犹如一剂清醒良药。它迫使我们去审视:那驱动我们疲于奔命的,究竟是外在的“物”与“是非”,还是内心澄明的“真君”?唯有超越“小知”的狭隘战场,寻回内在的“大知”之光,才能停止生命无谓的“驰”与“消”,在纷扰尘世中找到那份“闲闲”的从容与真正的归途。这不仅是思维的升维,更是对异化生命的一次深刻救赎。</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书友分享</b> </p><p class="ql-block"> 素梅:四季轮换,生与死,花开花落好像都有规律,但它是什么?谁说得清楚?说不清楚。人是依托什么而存在,都认为人只要一出生,就依托于自己的形体,觉得肉体的死亡就代表生命的死亡,肉体的出生就代表着人出生了,这其实是很大的悲哀,那是因为我们把心跟形混为一谈了。陶渊明说既自以心为形役,是说我们的心被行给束缚住了。人理所当然觉得我们的话语比鸟叫要高级,但鸟又怎么看人言啊?所谓的彼与此,只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语言学到后面是哲学,学艺术学到后面还是哲学,学数学的尽头还是哲学,这个世间是通的,就是一通通万物嘛。</p> <p class="ql-block">  小英:作为医者,对于身体上每一个器官都要有正确的认识,每一个器官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而不要片面的认为哪一个器官或部分更重要。比如,现在好多女性都喜欢美美的,认为容颜和形体更为重要,但如果你身体的其他部分有问题或不健康,那么对包括容颜和形体在内的美来说,也是一无所有的!所以要全面的、多角度去看问题,不要偏执于自我,只站在自我的角度看问题。</p> <p class="ql-block">  亚芳:在理解 “吾”和“我”的时候应该区别对待,不能简单地把“吾”和“我”等同起来。“吾”就是一受其成形的那个形体上的“我”,“我”就是那个有“成心”的小我。所以说在第一节中“吾”是形如槁木,“我”心如死灰,而此处的心如死灰就是已经“放下了”,破除了“我执”,顺其自然的一种状态。在第二小节中,庄子把执着“成心”的状态做了入木三分的描述,比如小知间间,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等等,而抱持这种“成心”不知改过的结果就是苶然疲役,可悲也,可哀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结束语</span></p><p class="ql-block"> 两小时的文字清泉叮咚流过,窗外的路灯已悄然亮成星光。且让庄子的蝴蝶暂时停栖在书页间,任“天籁”的余韵伴各位穿过蝉鸣未歇的夜路。方才聆听过的“万籁之音”、琢磨不透的“真宰”,不妨交给晚风继续梳理。或许推门遇见栀子花香时,忽然就懂了“吹万不同”的温柔和谐;或许咬下冰西瓜的刹那,“吾丧我”竟比空调更解暑!愿今夜的月光下,我们会与庄周一起进入蝴蝶的梦里,明日晨光中,我们会乘着鲲鹏的翅膀高翔于逍遥之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