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海拉尔篇)

名颖

2025年7月22日傍晚,当飞机降落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时,清凉的风率先送上了草原的问候,我的避暑休闲之旅就此展开。<div><br></div><div>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总面积25.3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山东省与江苏省两省之和,而人口只有200多万。在中国地图上,呼伦贝尔犹如“大公鸡”上的鸡冠,因此我们此次行程也被称为“鸡冠之旅”。</div> <p class="ql-block">呼伦贝尔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条湖泊,莫尔格勒河是其中的一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莫尔格勒河景区游览。</p> <p class="ql-block">莫尔格勒河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弯弯曲曲的河”。景区共有三个观景台,我站在第一观景台上极目远眺,绿茵茵的原野上,莫尔格勒河宛如一条闪亮的绸带,在无垠的草原上蜿蜒流淌,星星点点的牛羊悠闲自在地啃食着牧草。</p> 老舍先生到访这里之后,把莫尔格勒河赞为“天下第一曲水”。 微风拂过时,远处的野花摇曳生姿。 这条“之”字形栈道通向山顶的第三观景台,站在山顶上观赏莫尔格勒河视野更为开阔,景色更加壮丽。可惜我们没有时间登上山顶,留下遗憾。 以蒙元文化与草原风光为核心打造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下草原”,入口处高高矗立着成吉思汗雕塑。 <p class="ql-block">进门后走上贯穿草原腹地的木栈道,可以走到世界上最大的木质蒙古包,那里是一个餐厅。木栈道旁边,是一排反映游牧民族迁徙文化的勒勒车。</p> 从木栈道走到草原深处,是一个巨大的敖包。<br><br><div>敖包是蒙古族人们在辽阔的草原上用石头、土块或木头堆成的道路和地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br></div> <p class="ql-block">午后,我们前往参观"一塔两寺",建筑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达尔吉林寺,只见红墙金顶,殿宇错落,浓郁的藏式风情传递着悠远的禅意。</p> 附近的万佛寺则融合了汉藏建筑的精粹,飞檐斗拱,庄严肃穆中透着静谧祥和。 <p class="ql-block">88米高的菩提塔(慈积金刚塔)洁白巍峨,直指苍穹,如同擎天玉柱。在海拉尔的不同方向,都能看到这座高耸入云的白塔。</p> 登临白塔平台俯瞰,壮阔的草原风光尽收眼底。 一塔两寺,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民族和谐共生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生活安宁的美好祈愿。 海拉尔区是呼伦贝尔市政府所在地,是呼伦贝尔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草原明珠”之称。<div><br>海拉尔在蒙古语中意为“野韭菜丛生的地方”。因为在海拉尔河两岸,长满了茂密的野韭菜,所以把这条河称为海拉尔河,城市也因此得名。</div><div><br>我们来到市中心,远远看到开阔的成吉思汗广场上,一代天骄的青铜骑马雕像巍然矗立,气势磅礴,诉说着草原帝国的辉煌历史,这座雕像也是海拉尔的标志性建筑。<br></div> 广场上还有一组群雕,表现当年草原英雄的辉煌历史。 广场周围的小公园绿树成荫,是市民休憩的好去处。 位于海拉尔正阳街的呼伦贝尔古城,始建于1734年,后在历史烟云中逐渐毁灭。2008年5月6日恢复建设,复原了副都统衙门、南城门、北城门等历史建筑,再现了清代时的历史面貌。&nbs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古街上逛逛,街上游人不多,可能到了晚上才会热闹吧!</p> 下午,我走进和平公园,这是在海拉尔断桥遗址上新建而成的市民公园。 断桥原名伊敏桥,是日军侵占海拉尔期间修建,1935年竣工,桥长200米,是当时海拉尔贯通伊敏河东西的一座桥梁。1945年苏军进攻海拉尔要塞时,桥梁两端被日军炸毁。 这座雕像名为“共产党员跟我冲”,这是以战地记者拍摄的一名苏军中尉照片为原型创作的。 <p class="ql-block">如今,和平公园绿荫如盖,满眼葱郁。河畔广场上,一群人身着鲜艳的新疆民族服饰,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他们的欢乐感染了围观的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0年前留下的断桥遗迹仍横亘于伊敏河上,它与如今人们祥和安逸的生活,形成强烈对比,告诫人们永远铭记历史,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p> 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是亚洲原生态湿地中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物种最丰富的湿地,享有“亚洲最美湿地”的美誉。 <p class="ql-block">走进湿地公园,眼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花园,红色娇艳的花儿盛开在草原上,非常养眼。</p> 当我走进密林深处,草木清香之气扑面而来,我贪婪地深呼吸,顿感沁人心脾,空气里饱含的负氧离子,是城市里永远稀缺的奢侈品。 我沿着蜿蜒的木栈道继续漫步,两旁是郁郁葱葱的丛林与灌木,湍急的根河在湿地间穿梭流淌。正当我们沉醉于这片“森林氧吧”时,却遗憾地发现通往核心观景台的小桥因前几日暴雨损毁而封闭维修,我们无缘得见湿地全景。<div><br></div><div>正在失落之际,忽闻天空雷声隆隆,一场瓢泼大雨不期而至,所幸湿地公园已基本游完。<br></div> <p class="ql-block">下午,大巴抵达白桦林景区。白桦林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占地面积近1000公顷,是距市区最近的一片原始森林。</p> <p class="ql-block">走在木栈道上,两旁笔直修长的白桦树,如同挺拔的“林中卫士”列队迎接我们。洁白的树干上,很多都系着蓝丝带与许愿牌,承载着游人的美好祈愿。</p> 树林间,点缀着不少妙趣横生的游乐设施和景点;孩子们在儿童游乐区尽情嬉戏;以白桦树形命名的“六六大顺”、“十全十美”既充满创意,又寓意吉祥。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参观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 生锈的飞机、坦克和装甲车残骸静卧在草原上,无声诉说着战争的惨烈。 博物馆里,详实的史料和陈设揭露了日军当年的侵略暴行。 <p class="ql-block">走进阴冷的日军地下工事遗址,零度的寒气与曲折的坑道让人不寒而栗,这些战争遗迹比任何教科书都更直观地诉说着和平的珍贵。</p> 纪念园的对面,就是“一塔两寺”。 <p class="ql-block">下午参观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我们如同穿越时空长廊,系统了解了这片土地从史前至今的壮阔历史。</p> 从拓跋鲜卑的历史足迹到现代非遗展览,我在这里读懂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流动的文化符号。<br> <p class="ql-block">来呼伦贝尔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红花尔基这个地名。这个距海拉尔120公里的樟子松的故乡,给了我意外惊喜。</p> <p class="ql-block">沿着台阶登上瞭望平台,我的眼前豁然开朗:广袤的草原如巨大的绿毯铺展开来,连绵起伏的樟子松林像翻滚的墨绿色海洋,气势壮阔。途中偶遇当地人,互致问候之余,她们告诉我,“过来溜达溜达,山上空气好”,言语间满是对家乡的自豪。</p> 步入樟子松森林公园,翠月湖宛如一块镶嵌在松林中的碧玉,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苍翠松影。 草原、松林、湖水在此完美交融,构成一幅宁静致远的水彩画,令人心醉。 随后,大巴车把我们带到神泉湖,这里是草原上一个驿站,风景绮丽。 午餐后,我们换上鲜艳的红蓝色蒙古袍,化身草原儿女,漫步在辽阔的天地间,此时,快门声此起彼伏,定格下纵情欢乐的瞬间。那一刻,年龄被遗忘,身份被卸下,只留下最纯粹的笑容与融入自然的畅快淋漓。 我们的导游曾经说过,呼伦贝尔大草原不是一个地方,而是飞机下来,目之所及就是草原。来了以后,感同身受。<div><br></div><div>当我们的大巴在公路上疾驶时,公路两旁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一路上我们看到的风景,远比此刻照片所呈现得漂亮很多。</div> <p class="ql-block">呼伦贝尔的夏日,是风的低语,是河的蜿蜒,是森林的呼吸,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心灵在无垠绿色中的自由驰骋。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中的短暂过客,唯有敬畏与珍惜,才配得上这份天赐的美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