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掠影(五)镰仓——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地

老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上醒来,天已大亮。拉开窗帘,阳光灿烂,城际列车在窗下开过,横滨的这个小镇似乎也正在苏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有早起散步的习惯,在日本这几天也一样,起床后就会走出宾馆散步溜弯。今天这个小镇是个工业园区,有少量的民舍,更多的是厂房。有家工厂门前居然也有条“振兴产业”的标语,让我有点像在国内某个开发园区的感觉。过一人行天桥,这桥上的干净程度让人不敢相信,它的地脚锣丝都一尘不染。路边有一排垃圾回收箱,上面的提醒标识,让我细看了一眼。它详细规定各种不同垃圾的丢弃时间,这种管理的精细化,是现代管理在生活领域的实际应用,人的现代化的一个侧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回到宾馆,景观水池里宾馆的倒影很漂亮,从几个角度拍摄很有现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饭后前往镰仓小町通。这是镰仓春江神社前的一条小街,专卖旅游小商品和特色小吃。但几个知名打卡店总是排着长队,我们没时间也没耐心,望了望那诱人的小吃,就转身离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往江之岛的路边,听同行的小青年说,这里有个网红打卡点——镰仓高校前车站。这个小站因动漫电影《灌篮高手》,突然招来大量影迷粉丝前来打卡而闻名东亚。有很多来自中国,韩国及东南亚国家的青年粉丝,守在这里等待与过往的绿皮列车合影。这个以前默默无闻的小镇,突然一下火了起来,高峰期有上千人聚在这里,导致这里交通拥堵,地方当局不得不派警察来维护秩序。此外,大量的粉丝涌入小镇,破坏了小镇的宁静,打乱了居民的生活。有些日本右翼人士到现场直接与粉丝们发生冲突,喊出了“从哪里来,滚回哪里去!”的敌意口号,差点儿还引发日本与东南亚周边国家的外交纠纷。现在热度降下来了,我们经过时,还有几十名铁粉聚在道口边。不过有警察在场,秩序也还井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巴在停车场停好后,我们沿着跨海大桥去江之岛。到海滩边时,导游问有人下去看看吗,开始只有几个年轻点的说去看看,他们一走,其他人(除了我和老汪两家加上导游),从众心理起了作用呼啦啦都跟着下去,不一会儿就惊呼“没意思,不好看”,又呼啦啦回到路上。这段马路中间有隔离护栏,过马路要倒回去二、三十米走地下人行通道。可是,有两位大妈以为这是国内,直接穿过马路从护栏间隙中爬了过去。急得导游大喊“不能这样,不能这样!”可是,无论导游怎么喊,就是拦不住我们的队伍,大家跟着也这样爬了过去。我们几个跟导游从地下通道过去。导游说,日本的道路很少有护栏,这里以前也没有,就是因为有游客不走人行通道出过车祸,才增设的护栏。赶上队伍,导游说,拜托大家听从指挥,遵守当地规矩,万一出了事,会很麻烦。我附合了一句,如果出了事还真丢国人面子。我的话不讨人喜欢,某些人的眼里就流露出不屑神情。</p> <p class="ql-block">  没来日本之前,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是:盛开的樱花和日本女子的和服。七月已经错过了樱花盛开的时令,樱花树只余下浓郁翠绿,给游人遮避暑。在日本游了几天,我们还没见到过穿和服的日本妇女。</p><p class="ql-block"> 日本的风景主要就是山和海,可是除了富士山,日本没有高山。看山的话,远不如我们三山五岳的险峻壮观。镰仓江之岛是看海的地方,小山顶有个观景亭,可以看到浩瀚的太平洋。如果从高空俯瞰日本在太平洋里不过就像一叶小舟。所以在古代,中国人、韩国人都称日本人为“倭鬼”、“倭寇”,“倭”就是矮小的意思。直到现在,我们还常常下意识地称日本为“小日本”。</p><p class="ql-block"> 穿过那狭长的街道上岛去江岛神社。突然看到前面有几个穿和服年轻女子,但从走路的姿势看,总觉得有些别扭。接着,迎面又来了几位穿和服的美女,擦肩而过时,听到她们说的普通话。原来这些穿和服的都是些中国游客,租了套和服拍照而招摇过市。再一看,马路对面就有一家出租和服的小店,景区的商业化可见一斑。导游是位博士生,毕业后在日本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她告诉我,在日本平常很少有人穿和服,和服只在出嫁和重大礼仪两个场合穿。以前,女子出嫁时都得做一套和服,价格不匪,动辙十万、几十万人民币。因价格昂贵,穿起来麻烦,穿着次数少,很多年轻女子结婚时也不做了,而是租一套在婚礼上穿。和服穿着很有讲究,化妆穿衣要一个多小时,行走、坐下也有规范。这引得穿和服的越来越少,以致平常看不到了。她还说,在东京银座偶尔还能看到些七、八十岁的老太婆身穿和服在大街上闲逛,她们的和服才正宗有档次。这旅游景点出租的和服都是些应景的便宜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江之岛大门,因时间所限,我们只在瑞泉门前看了一眼,就赶往停车场。</p><p class="ql-block"> 离这不远处有一片鹄沼海滩。1935年7月17日,著名音乐家聂耳在这里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 这年,聂耳在上海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初稿后,被国民党反动政府追捕。他只得逃亡日本,想从日本转道苏联。在腾泽他对《义勇军进行曲》进行反复修改,日本友人还将它译成日文。聂耳将定稿后的《义勇军进行曲》寄回上海,朋友将它发表在上海的报纸上,百代唱片公司立即将它灌制成唱片。一时间《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全中国,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救亡的志气。可惜,天妒英才,聂耳没有见到他的作品鼓舞中国人民抗战的激扬场景,就永远离我们而去了。</p><p class="ql-block"> 1937年,聂耳的骨灰被运回中国,安葬在昆明滇池畔西山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p> <p class="ql-block">以下三张图片2017年手机拍摄于昆明聶耳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音乐无国界,藤泽市民众被聂耳的音乐才华和《义勇军进行曲》的抗争精神所感动,自发募捐在其遇难地附近建立了纪念园。不幸,建成后不久被台风损毁。腾泽日中友好人士重新规划新址,募捐重修,并请郭沫若题写碑名。新纪念园位于藤泽市湘南海岸公园,主体为“耳”字形设计,象征聂耳的名字与音乐生涯。郭沫若题写的“聂耳终焉之地”石碑在纪念园中央,边上有日本友人记录聂耳生平的云南花岗岩碑文,以及聂耳头像浮雕等。‌‌纪念碑的建立跨越了政治隔阂,体现了藤泽市民对艺术与和平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令人更为感动的是,每年7月17日,腾泽市民会自发举行纪念活动,市消防局的管乐队会在纪念园演奏《义勇军进行曲》,中日各界人士共同高唱这首激情澎湃的壮歌。‌‌导游介绍说,每年这一天,会有很多居留日本的华人从各地赶来,参加纪念活动,一起高唱国歌。她也带家人来过。在这里唱国歌,她说,更能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可惜我们晚来了几天,不然也可到聂耳纪念园,感受一下现场万人同唱国歌的氛围。大巴车从纪念园边经过,我望着远去的海滩,仍在为聂耳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不过,他精神永存,一首民族救亡之歌,唤醒了全民族,激发了国人前赴后继为国奋斗的精神。我想,他的在天之灵应该得到了安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今天最后一个景点——十国垰展望台。这个静冈县的一座海拔千米左右的山峰,坐揽车到顶,只有百十平米观景处。周边的景色一览无余,并无什么特色。我感觉日本的自然风光总有那么点小气的味道,景点太过精致。即便在浩瀚的大海之滨,它也无法与中国景色的宽广阔大相比。印象中,川端康成的名篇《伊豆的舞女》就是在这山下写的。或许,正是日本这小巧精致的景色,才培育出了川端康成这样的用西方的人文观念,用东方细腻笔触,描绘出日本山水的秀美和人物内心与外表双重矛盾性格的大作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展望台下来,我们一路向南,赶到横滨。入住吉良酒店,在日本住得最宽敞的宾馆,体验了正宗的榻榻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