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觅乡愁:桂阳国家级古村落群像

清歌视野

在湘南的青山绿水间,桂阳县静卧着一幅幅凝固了时光的人文画卷——<b><font color="#167efb">13</font><font color="#ed2308">座国家传统村落和</font><font color="#167efb">3</font><font color="#ed2308">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font></b>如星辰散落。这些村落承载着从宋元到明清的厚重历史,将湘南建筑的精髓、耕读传家的文脉与天人合一的智慧镌刻在每一块青砖灰瓦之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桂阳大湾古村的榜眼第)</b></p> 桂阳县古村落布局多背山面水,环境优美,村落后龙山多为原始森林或原始次森林,村前泉水甘洌,河水清清。建筑总体风格为湘南民居形式,造型精美,做工讲究,体量适中。外观均为石基、青砖、灰瓦、白檐、马头或人字墙,石基转角石常有精美浮雕,檐口饰以绘画题诗,飞檐以瓦片及白灰做雕塑装饰。这些村落大多为同姓宗亲聚居,建筑朝东朝南居多,排列整齐,呈行列状或放射状,形成独特的聚落美学。<br> <h1><br></h1><h1><b>一、国字瑰宝:十三座村落的风骨与风华</b></h1> <b>1.科举荣光与官宅典范</b> <b>▶大湾村(莲塘镇):</b>作为<b>桂阳传统村落的“双冠王”,大湾村同时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两项桂冠</b>。自元末至正八年(1348年)建村至今已670余年。村内现存明清湘南传统“四合院”古民居80余栋,其中榜眼第是湘南民居的巅峰之作——这座五进四合院占地2276平方米,是清代榜眼夏寿田的故居。村中文脉鼎盛,明代夏国翰、夏九庚父子举人,清代夏时、夏寿田父子巡抚与榜眼相继涌现,五品以上官员多达37人。村中夏氏宗祠古戏台与榜眼第共同构成省级文保单位,见证着“人文蔚起科甲蝉联”的传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大湾古村的榜眼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阳山古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阳山古村)</b></p> <b>▶阳山村(正和镇):</b>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阳山古村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以“中国十大古村”之名闻名遐迩。村落依骑田岭而建,80余栋古建筑错落分布在天井、巷道之间,布局暗合“天地人合”的儒家思想。何氏族人曾设立义学会、救婴会等民间组织,形成“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堪称古代和谐村落的典范。这里曾吸引《欧阳海》剧组取景,如今游客仍可漫步于金带环抱的小溪畔,感受“翠岭环抱接田畴,坐北朝南向远峰”的诗意。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庙下古村碉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庙下古村雷氏宗祠)</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千年遗存与建筑宝库</b></p> <b>▶庙下村(洋市镇):</b>这座跨越千年的北宋古村(始建于祥符年间),拥有桂阳县数量最多的明清古民居群——270余栋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如星辰般散落在村落中。古井、凉亭、祠堂与建筑群完美融合,雕梁画栋间人物鸟兽栩栩如生。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与全国重点文保集中保护示范村,其价值早已超越地域界限。 <b>▶长乐村(太和镇):</b>村口“书储石仓”的门楼题字,昭示着这座800年古村的文化底蕴。200余栋明清古宅分列于上门、中门、下门、新屋巷四巷,一条穿越数百年风雨的石板路仍贯通全村。当地民谚“居于长乐,实能长乐”,道出此地宜居宜游的独特魅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锦湖古村锦湖家祠)</b></p> <b>3.易学秘境与生态桃源</b> <b>▶锦湖村(莲塘镇):</b>村落布局是一部立体的《易经》——四面环山如绿色巨椅,中央盆地形如圆月,十余亩水面的池塘如玉镜镶嵌其中,村民环池而居。前有羊鹉洞清流,后有层峦竹海,左列青狮高寨,右盘黄龙献瑞。其空间意象暗合阴阳八卦,堪称风水地理的实体教科书。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荷叶镇干塘上王家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龙潭街道溪里魏家古戏台)</b></p> <br><b>▶干塘村(荷叶镇)、筱塘村(和平镇)、魏家村(龙潭街道)</b>等:这些村落虽规模不一,却共同延续着湘南民居的基因谱系。它们或隐于丘岗沃野,或偎依原始森林,构成桂阳传统村落群的生态基底。<br>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筱塘古村)</b></p> <div><b><br></b></div><h1><b>桂阳县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概览:</b></h1> <b>表:桂阳县国家级传统村落分类及特色</b>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地界村徐连胜故居)</b></p> <h1><br></h1><h1><b>二、省级名村:三颗遗珠的独特光芒</b></h1> 除了13个国家传统村落,桂阳还有3个村落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各具特色: <b>▶大湾村:</b>如前所述,它既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又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堪称“双冠王”。 <b>▶庙下村:</b>同样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双重身份,以其千年历史和270栋明清古民居著称。 <b>▶泗洲村(流峰镇):</b>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新晋成员,泗洲村在2023年入选第六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该村保留了完整的宗祠体系和农耕文化遗存,成为湘南宗族社会的活态标本。<br>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溪里魏家魏氏宗祠)</b></p> <h1><br></h1><h1><b>三、保护与重生:古村的可持续旅游之路</b></h1> 面对古村“空心化”、建筑老化等挑战,桂阳县探索出一条保护与活化并重的路径: <b>▶系统性保护:</b>出台《桂阳县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设立县级保护领导小组,对7个村落投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改造。通过“一事一议”资金整治村容村貌,严控新建房屋风貌。 <b>▶创新性活化:</b>大湾村筹资1000余万元修缮榜眼第,出版《夏寿田传》等书籍,创作歌曲《醉美大湾》;阳山古村开发门票旅游(30元/人),结合周边景点打造乡村旅游线路;泗洲村建设中药材基地与研学中心,让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 <b>▶主题化开发:</b>大湾村实施“四四工程”,聚焦“古村四宝”(古村落、古民居、古戏台、古书院)与“文化四张牌”(建筑、科举、农耕、清廉文化);锦湖村借易学布局发展风水文化旅游;长乐村以“书储石仓”为魂推广书院文化体验。<br>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溪里魏家魏氏宗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湘山阁古书院)</b></p> <h1><br></h1><h1><b>四、挑战与未来:寻找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b></h1> 尽管取得显著成果,桂阳古村旅游仍面临深层挑战: <b>▶保护理念不足:</b>部分村民视“破旧”为“立新”,随意翻建古屋;产权复杂导致私宅修缮困难。<br><b>▶旅游开发同质化:</b>多数村落停留于建筑观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不足。<br><b>▶基础设施瓶颈:</b>除阳山、大湾等明星村落外,多数古村旅游接待能力有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湘山阁古书院)</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未来需在三大方向突破:</b></p> <b>▶深化文化叙事:</b>将夏寿田、何氏家风等人物故事融入沉浸式体验,开发“榜眼科举一日考”“阳山家规研学”等特色产品。<br><b>▶构建分级体系:</b>以阳山、大湾、庙下为龙头,联动泗洲、锦湖等形成主题游线,避免单点孤立发展。<br><b>▶创新利益共享:</b>试点古建筑认领保护制度,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入股、租赁参与开发,让村民真正成为保护受益者。<br> <div><b><font color="#ed2308">桂阳的十三颗“国字号”明珠与三座省级瑰宝</font></b>,不仅是湘南建筑的活态博物馆,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库。当游客穿行于榜眼第的深院、抚过庙下村千年的砖雕、静观锦湖村如镜的池塘,触摸到的是中国人关于“诗意的栖居”最本真的想象。这些村落如同一部部摊开于大地上的史书,在保护与活化并重的道路上,静待世界阅读它们沉默的辉煌。</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