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拿什么拯救你,中国青年?</p><p class="ql-block">冰冷的数字在灼烧我们的神经:</p><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得抑郁症的人数突破了9500万人,其中三分之一都是18岁以下的群体。高中校园已成心理问题重灾区——43.9%的孩子深陷抑郁焦虑的泥沼,39.2%在严重失眠中挣扎。老师们的承诺“熬过高中,上了大学就好了”成了一个残酷的讽刺。</p><p class="ql-block">现实是:近一半本科毕业生撞上“毕业即失业”的铜墙铁壁,侥幸就业者中,六成月薪被压在6000元以下,3000-5000元竟是常态。</p><p class="ql-block">回首寒窗岁月,画面令人窒息:寒冬酷暑里五点挣扎起床,深夜城市沉睡时仍在题海中浮沉。口号冰冷刺骨——“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高压之下,八个高中生中就有一个孩子付出功能性便秘的代价。然而,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从踏入娘胎起,我们就被无形的发条拧紧:幼儿园开始补习,家长拖着996的疲惫身躯辅导作业。全社会都在嘶吼:不能停!每一步都是“人生分水岭”!</p><p class="ql-block">代价是触目惊心的:抑郁率飙升,“空心病”蔓延——孩子失去人生坐标,看待问题毫无逻辑,更可怕的是丧失选择与判断的能力。家庭耗尽积蓄,亲子双双身心俱疲。</p><p class="ql-block">我们不禁呐喊:拿什么拯救悬崖边的中国青年?</p><p class="ql-block">有人天真提议:“大家同时躺平,内卷不就停了?” 理论满分,现实骨感。这就像电影院效应:第一排站起,第二排被迫踮脚,第三排只能踩凳子…只要有人开头,全员最终都得踮脚站立——谁坐下谁就是输家。小修小补?专家教你“换赛道”?全是隔靴搔痒。结构性问题不修正结构,如同给破船刷漆,沉没是早晚的事。我们困在了一个巨大悖论里:生产力明明在智能化浪潮中飞跃——软件吞噬白领,机器取代蓝领,物质从未如此丰裕。但为何年轻人压力山大,抑郁焦虑如影随形?</p><p class="ql-block">《智能社会》作者高金波先生在《公共网络债务危机终结者》这本书中这样写到:”智能化是生产力的飞跃,软件替代白领,机器替代蓝领,旧的经济循环“工资—消费—企业收入—工资”正在悄然走向断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开始不能承载全新的生产力,这是一切矛盾的总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全民所有制驾驭智能化是良方!”原来,旧的经济循环“工资—消费—企业收入—工资”正在断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身旧衣,已裹不住智能生产力这猛长的身躯。问题根源在于,我们被锁死在旧框架里内卷内耗,忘了合作能打开新天地。想象一下:若用全民的智能手机、休闲时间与消费力为资本,合作搭建消费者所有制的万能应用公共网络,让智能机器乖乖给人类打工,全民享受分红而非死磕工资——这不香吗?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逻辑,全球70亿人却视而不见?第一,自古以来人民就没有自己的基础设施,都必须借助第三方的松散的基础设施,信息不能对称。第二:人民所有的知识体系,思维路径构筑在生产者、消费者和中介三方关系之上,没有基于两方关系、统一网络、信息对称的思维路径。例如:提到公有制,人民马上会想到政府主导的国企,而不会想到市场也可以创生全民所有制企业。第三,在竞争环境中,每个人思考的起点是竞争,而非合作;每个人思考的起点是我,而不是人民,每个人思考的起点是局部,而不是整体;每个人考虑的是自己口袋的钱,而不是人民一起来。第四,我们在社会科学领域,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例如,我们相信流体力学是科学,我们在修建水坝的时候,会自然到流体力学的工具箱中寻找工具,但我们说我们相信马克思理论是科学,我们遇见百年变局,债务肆虐,生产力飞跃,却不会直接到马克思科学理论中去寻找工具。</p><p class="ql-block">打破魔咒的钥匙,突破思维牢笼: 以合作代替互害,让市场自然孕育全民所有制企业。如此,低水平重复建设灰飞烟灭,分销与金融成本从链条中蒸发。投资将不再是冒险,而是人人可享的福利。当全球消费者联合,技术云端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不再是口号——智力将如火山喷发般释放。</p><p class="ql-block">回到最初的问题:拿什么拯救你,中国青年?答案不在外部救世主,而在每个普通人的觉醒。每个普通人已经有了“智能化三要素”(智能手机、休闲时间、消费)这一神力,只需要拥抱“帮人之心不可无”的合作智慧,奉行“什一奉献”精神:愿将收入的十分之一,无偿用于建设消费者所有制的公共网络。让信息对称阳光普照,让合作替代内卷,让青年真正成为青年,而非焦虑的奋斗机器。</p><p class="ql-block">当全民的智能手机、休闲时间和消费力真正联合,成为撬动新世界的杠杆;当智能机器轰鸣为我们创造红利,而不再威胁我们的饭碗;当分红替代工资成为生活常态——青年们才可能从悬崖边退回,深吸一口自由的空气。这并非乌托邦幻想,而是生产力狂奔至智能时代时,生产关系必须跟上的事实逻辑。拯救青年,本质是拯救困在旧壳中的我们自己。</p><p class="ql-block">觉醒与联合,奉行“什一奉献”是唯一的诺亚方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