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杆里编出的日子

张应君

<p class="ql-block">  我叫卢战梅,今年63岁,家在张举塬村二里塬组。打我记事起,村里的田埂上、坡塬上,一到秋天就立满了红通通的高粱。那时候谁也想不到,这不起眼的高粱杆,会成了我手里编了一辈子的营生。</p><p class="ql-block"> 十来岁那年,我总爱跟在娘身后打转。娘的手巧,秋收后把高粱杆拾掇回来,剪去穗子,泡在院子的大水缸里。泡软了的高粱杆变得柔韧,娘坐在炕沿上,膝盖上铺块粗布,手里的杆儿就像长了眼睛,三缠两绕,眨眼间就出个篦子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梅儿,手要稳,心要细。”娘教我时,总让我先学打底。横一根,竖一根,交叉的地方要用劲勒紧,不然编出来的篦子松松垮垮,装不住东西。刚开始我手笨,高粱杆在手里不听使唤,要么折了,要么编得歪歪扭扭。娘不恼,就坐在旁边陪着我,手里的活计不停,嘴里念叨着:“庄稼人过日子,就得像这篦子,经纬分明,扎实耐用。”</p><p class="ql-block"> 日子长了,我的手也练出了茧子。从巴掌大的小篦子,到能装半袋粮食的大篦子,我都能编。村里的人见了,都说“老卢家的丫头,编的篦子比她娘的还周正”。那时候谁家娶媳妇、嫁姑娘,都爱来求个新篦子,说图个“扎实红火”的好兆头。我不收钱,人家就给我送把自家种的菜,或是几个刚蒸的馍,一来二去,村里的人情味儿都编进了我的篦子里。</p><p class="ql-block"> 后来日子好过了,塑料筐、铁盆子多了起来,用篦子的人渐渐少了。但我还是改不了老习惯,每年秋收后,总要挑些顺溜的高粱杆存着。天阴下雨的时候,就坐在窗前编上几个。看着那些红里透黄的杆儿在手里慢慢成形,心里就踏实。</p><p class="ql-block"> 前两年,村里搞乡村旅游,有城里来的年轻人见了我的篦子,稀罕得不行,说这是“老手艺”,要拍照宣传。我听了直乐,这不就是庄稼人过日子的营生嘛,咋就成了手艺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孙子放假回来,也爱凑过来学编篦子。小家伙手嫩,高粱杆勒得手心发红,却不肯停。我看着他,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坐在娘的炕沿边,眼里满是新鲜和认真。</p><p class="ql-block"> 高粱杆一季季地长,我编篦子的日子也一年年地过。这手里的篦子啊,编的是高粱杆,装的是日子,攒的是咱庄稼人心里的那点念想。只要这高粱杆还在长,我这篦子,就还得编下去。</p><p class="ql-block">(根据卢战梅口述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