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县景区游览(上)

腊梅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6日早晨,我与亲友俩人乘坐中巴车离开北京去她家一一天津市蓟州区(蓟县)。</p> <p class="ql-block">  蓟县为天津的市辖区,2016年撤县设区,但当地人仍习惯称“蓟县”。地处燕山南麓的蓟县地理区位很有意思,距离天津市区有120公里,而距北京只有88公里,被称为京津“后花园”,是京津冀文化圈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蓟县历史悠久。</b>蓟县古称渔阳,春秋时期建城,燕国在此设城,秦汉时属渔阳郡,汉代名将霍去病曾驻守此地;隋称渔阳,唐代置蓟州,成为幽州(今北京)东北门户,明代为九边重镇之一,戚继光在此重修长城;清代属顺天府,是京畿防御要地,1913年称蓟县,是天津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化底蕴深厚</b>。蓟州是京津冀文化圈的重要节点,其文化底色如同一部立体史书,时间上跨越了春秋至明清和近代,空间上汇聚了长城、寺庙、山林和田园,涵盖了戍边记忆、宗教艺术、皇家园林和民俗文化,黄崖关的八卦城布局独特,防御体系完整,堪比雁门关;蓟州古建精华不亚于山西,其独乐寺的观音阁唐风更纯正,是“小而精”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吃过午饭,我独自一人游览纤巧、秀美的蓟县城区。</p><p class="ql-block"> 蓟县以鼓楼为中心,渔阳古街、武定街等老街至今仍保留着唐代里坊制的遗韵,将自然肌理与人文积淀融合在青砖灰瓦之间,恰如一幅“山水嵌古城,烟火织新韵”的立体画卷。</p> <p class="ql-block">  从广场西口武定街进入,不一会儿就来到独乐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独乐寺,</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又称大佛寺</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位于天津市蓟州区武定街41号,始建于隋,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另外两座为大同华严寺和辽宁义县的奉国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独乐寺以山门和观音阁两座辽代木构建筑为核心,集古建、泥塑、壁画“三绝”于一体</span>,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梁思成曾称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i></b></p> <p class="ql-block">  独乐寺坐北朝南,总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10米。主体建筑包括山门、观音阁、东西配殿、东侧清代乾隆行宫、西侧僧房等。</p> <p class="ql-block">  独乐寺寺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第一种:佛家清心寡欲,独以普度众生为乐,所以叫“独乐寺”。</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相传安禄山曾在此起兵叛唐,正所谓“渔阳鼙鼓动地来”,意为“独乐”不与民同乐。</p> <p class="ql-block">  穿过西侧悦心斋小院,进入独乐寺。首先看到观音阁建筑。</p>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通高23米,三层(外观两层,中有一暗层),歇山顶。观音阁设计匠心独具,全部结构围绕中间的巨型观音像建造,二十八根立柱形成内外两圈有序排列,用梁、枋、斗、拱结成一个整体,赋予建筑巨大的抗震能力。斗拱由于位置、功能的不同,式样多达二十四种,使建筑更显气宇轩昂、宏伟壮观。 </p><p class="ql-block"> 观音阁出檐深远,恰似巨鸟的羽翼,平缓而舒展,仰望斗拱,豪迈而朴拙,飘逸而灵动,这层叠的设计强弱相间,大小纷呈,整体结构富有层次感。楼阁四<span style="font-size:18px;">个檐角,各有一根细柱,上下共8根,原为清乾隆时期维修增加,以加固承重作用。虽作用不大,也属历史文物,一直没有拆除。</span></p> <p class="ql-block">  独乐寺重修碑记</p>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门前的古柏,也已有千年。</p>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最上方匾额“观音之阁”,相传是唐朝诗人李白在52岁北游幽州时题写。</p><p class="ql-block"> 观音阁下方匾额“具足圆成”,是清朝咸丰皇帝所题。具足圆成为佛教语,意为破除偏执,自然圆满融通。</p> <p class="ql-block">  迈入观音阁,上方匾额“普门香界”,是清朝乾隆皇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耸立着一尊高16.27米的泥塑观音菩萨站像。观音菩萨头部穿过三层楼阁,直达楼顶。观音菩面带微笑,双目凝视前方。当信徒走入独乐寺,处于山门门槛位置,抬头仰望,目光刺空而去,正好能看到观音阁三层上,从正中门框内显现的观音像双眸。</p><p class="ql-block"> 精妙的构思还不止于此。在观音阁三层,如果顺着观音像目光望出去,便能发现观音像到底在注视什么。那是数百米之外的白色高塔,一座同样建造于辽代的三十米高的佛塔。观音像注视白塔,塔庙相望,不仅让两处独立的建筑有了联结,空间也被目光赋予了生命力,整座城市满盘皆活。这就是古人对于空间的理解:空间是有灵性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令人赞叹得大设计。</p> <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站像,因其头上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称“十一面观音”。观音面容丰润、慈祥,两肩下垂,躯干微微前倾,仪态端庄。<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饰纹理细腻清晰,为红底浅蓝云纹,</span>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两侧,各有一尊3.2米高的胁侍菩萨塑像,造型活泼生动,站姿动感优美。这里的三尊塑像,全都是承袭了盛唐时期塑像的风格,又兼具辽代的特征,艺术水平如此高超,堪称辽代雕塑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下层的四壁上满是彩画,画的是十六罗汉立像和三头六臂或冥王像,还有山林云水和世俗题材的彩画。壁画采用铁线描的古代绘画手法,线条壮如铁丝,遒劲绵长,是人物画中最主要的勾勒手法之一。壁画为明代画师之作,后用灰泥把壁画覆盖住,直到1972年,墙壁自然脱落,精美完整的壁画才得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  在观音菩萨像的身后,可见一尊倒坐观音,为明代塑像,面北半珈跌坐式。观音背后悬塑五彩须弥山,山下为巨龙蹈海,观音坐在海岛中央,表情闲逸自若。</p><p class="ql-block"> 倒坐观音两侧是红脸关羽和白脸韦驮,二将均戴盔着甲,分别悬立在观音阁两根后金柱上。</p>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的后面有一八角亭,名曰“韦陀亭”,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顶作攒尖。亭内原有明代铜铸韦驮铜像一尊,一九四二年被日军盗毁。现韦驮像为一九八五年重塑。</p><p class="ql-block"> 韦驮为佛教里著名的护法神,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时,有捷疾鬼盗走佛牙,韦驮将其追回,遂成为佛教寺院第一护法神。韦驮像通常供于天王殿,独乐寺单独建亭供奉实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来到报恩院。</p> <p class="ql-block">  报恩院 始建于明,清乾隆年间重建,由前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形成一组四合院。前殿居中供奉汉传佛教弥勒菩萨铜像,笑迎八方来客。两侧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四大疯僧像,神态各异,全国罕见。主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三世佛,东西配殿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  “报恩院”牌匾为清朝咸丰皇帝御笔,“院”字中的完少一横,意为恩是报不完的。</p> <p class="ql-block">  独乐寺在明清时期多次修缮,清代时成为皇家寺庙。</p><p class="ql-block"> 独乐寺行宫,在独乐寺内东北方向,小巧精致,始建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是清朝皇帝东陵谒祖、参访出游居住休息之所。主殿迴廊内保留有乾隆御笔诗文碑刻28方为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  走出行宫,来到观音阁前方,山门是独乐寺游览的最后之地。</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独乐寺山门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坐北朝南,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四阿庑殿顶。</span>山门高约10米,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顶部正脊两端鸱吻,为辽代原物,长长的尾巴翘转向内,犹如雉鸟飞翔,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鸱吻实物。山门梁柱粗壮,斗拱雄硕,“升起”和“侧脚”明显。山门中直枓的运用是中国现存唐、宋建筑实物中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山门中间,从门槛位置迈入,观音阁正好显出全貌,山门的屋檐、檐柱和地面就像一组相框,恰好将观音阁完整囊括。</p> <p class="ql-block">  山门匾额上的“独乐寺”三字,由明朝大学士严嵩手书,古朴雄厚,骨力遒劲。</p> <p class="ql-block">  山门前两稍间是两尊辽代彩色泥塑金刚力士像,俗称“哼”“哈”二将。高大威猛的“哼哈二将”,怒目向下瞪视,<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目光汇于一点</span>,千百年来无数信众和参观者都曾感受到金刚的威严,停留在此顶礼。</p><p class="ql-block"> 后两稍间是清代绘制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画。</p> <p class="ql-block">  独乐寺,这座坐落于天津市蓟县城内的千年古刹,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从辽代的重建,到历代的修缮,独乐寺以其不朽的魅力,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走出独乐寺,寻人问路来到白塔寺。</p> <p class="ql-block">  白塔寺位于蓟县城关镇白塔寺街8号,是早期独乐寺的一个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独乐寺占地面积广阔,从白塔寺到观音阁,都是寺院的范围,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中间形成了胡同,白塔寺和独乐寺就变成两个不同的寺庙了。</p> <p class="ql-block">  走进白塔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座大殿,塑有三组彩色佛像,分别是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观世音菩萨和龙女、善财童子;地藏王菩萨和张明父子。九尊塑像或宝相庄严,或谦恭有礼,或慈眉善目,恰到好处地表明了每个人物的身份特点。每逢佛教节日,院内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在《水浒传》中,第八十四回 宋公明兵打蓟州城卢俊义大战玉田县也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  绕过主殿来到后院,高高的白塔耸立。</p> <p class="ql-block">  白塔,始建年代不详,辽清宁四年(公元1058年)重建,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塔高30.6米,平面呈八角形,<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span>砖石混合结构,由塔座、塔身、覆钵、十三天相轮、塔刹五部分组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体雪白,造型别致</span> 。建筑设计者巧妙地将硕大的窣堵波置于中国式亭阁之上,将亭阁式、密檐式、覆钵式几种塔型结合为一体,堪为中国古塔中造型奇特一例。</p><p class="ql-block"> 塔身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面,共刻有8句缘起偈,阐释世间万物因缘和合真相,是佛教最基本教义之一,佛家称之为法身舍利谒,也称之为佛法。</p><p class="ql-block"> 须弥座有24组伎乐俑砖雕,笛筝齐奏,翩翩起舞,形成严肃而欢乐的礼佛场面。各角有硬朗汉雕像,姿态生动似在极力支顶塔身,塔身下层八角各有小塔,更陪衬孤高之白塔,其有众塔林立之感。上下三层各角共有24只惊鸟铃,叮当作响,清脆悦耳。白塔上通饰砖雕,题材多样,造型生动,是辽代砖雕的上品。</p><p class="ql-block"> 白塔历经千年,饱餐风霜,屡经地震,在1983年维修时,曾出土文物100多件,其中完好无损的73件,这些物品做工精细,是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蓟具观音寺白塔记》</p><p class="ql-block"> 登独乐寺观音阁上层,则见十一面观音,永久微笑,慧眼慈祥,向前凝视,若深赏蓟城之风景幽美者。游人随菩萨目光之所之,则南方里许,巍然耸起,高冠全城,千年来作菩萨目光之焦点者,观音寺塔也,塔之位置,以目测之,似正在独乐寺之南北中线上,自阁远望,则不偏不倚,适当菩萨之前,故其建,必因寺而定,可谓独乐寺平面配置中之一部分;<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广义言之,亦可谓为蓟城千年前城市设计之一著,盖今所谓“平面大计划”者也。</i></b></p> <p class="ql-block">  走出蓟县白塔寺,准备去游览鲁班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