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双城·博物馆的印记

原野

<p class="ql-block">  心目中的诗与远方却是当地居民的习已为常,因此有人戏说“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如何了解当地的传承历史,欣赏多元的文化艺术,融入他人的生活习常,参观城市博物馆不失为快捷之选。</p> <p class="ql-block">  ▼去年五月的江西行,不但饱览了武功山、明月山、羊狮慕三大山系的秀丽风光,闲暇之余特意参访了宜春、萍乡两大地级市博览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宜春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首访之城宜春,在现代经济的浪潮中,它算不是座显山露水的名城,很大因素也是受现代地缘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若论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且看当时的学霸怎么评价的吧,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赞叹:“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p> <p class="ql-block">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袁州道中》作了全面阐述: “我行宜春野,四顿多奇山。 鑽屹不可数,峭绝谁能攀? 上有青葱林,下有清冷湾。 更怜湾头石,一一神所剜。 众目共遗弃,千秋保坚顽。 我独抱孤赏,喟然起长叹”。宜春史上又称“袁州”。</p> <p class="ql-block">  ▼宜春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在新城CBD中心区占据大幅地盘,紧邻市府广场、迎宾馆、森林公园,明显是现代宜春继往开来、续写华章之地。</p> <p class="ql-block">  ▼馆内珍藏各类文物11496件,其中珍贵文物1159件,内含一级13件,二级75件,三级1016件。藏品涵盖青铜器、瓷器、陶器、铁器、杂件及革命文物,尤以商周青铜器、宋代瓷器、元代窖藏文物最富特色。‌足以展现出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厚的古代文明。</p> <p class="ql-block">  ▼展馆内容分历史文明、近现代史迹、禅宗文化、民俗文化、自然生态五大部分,完整展示了宜春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历史文明厅内容极为丰富,是尘封下的宜春文明,以重大考古发现为主要内容。展示了樟树吴城商代遗址、靖安李洲坳东周大墓、高安元青花窖藏、华林宋元明造纸作坊遗址等,这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文化价值之高,震惊了海内外同行。</p> <p class="ql-block">  ▼已有三千年历史的古老文字来自于吳城陶刻。</p> <p class="ql-block">  ▼更为原始的手工打磨石器。</p> <p class="ql-block">  ▼明清两朝的精美瓷器。</p> <p class="ql-block">  ▼宜春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中,有两件为商、周青铜器,展示了这段历史时期的文明辉煌。这座商代青铜铙通高38厘米,重12公斤,器身饰有弦纹、云纹细线纹和圆点纹。1997年由袁州区文峰村民在捕蛇时发现,其旋部饰云纹、乳丁纹,篆部饰云雷纹,正鼓部饰兽面纹,为南方青铜铙的典型代表,是研究铜铙向甬钟演变的重要实物。为馆藏一级文物,也是三大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铜铙是商周时期重要的青铜礼乐器,主要用于军事指挥、祭祀仪式和宴乐活动。由于铙体厚薄有别,敲击铙体不同位置可发出两种音调,称为“一铙双音”,这一特性直接影响西周甬钟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西周青铜甬钟通高94厘米,重24.25公斤,雨部饰饕餮纹,周身饰蝉纹和纹。大钟有浓郁的早期南方甬钟特色,钟腔平整均匀,无调音痕迹。 出土于古河道边,未见其他伴存物,推测为祭祀仪式结束后就地掩埋。其端庄典雅的造型神秘浪漫,为宜春市远古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它还是南方青铜乐器的代表,器型保存较好。作为馆藏一级文物,为又一大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讲述宜春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明清期间建县、立州、设府的历史变革全过程,是宜春自古至今的经络分明的传承图。</p> <p class="ql-block">  ▼“洪州青瓷蒙山银,华林纸坊袁州楼”,古代宜春的科技成就令人瞩目,这里有炉火燃烧八百年的丰城洪州窑,有中国开采银矿历史最长久的上高蒙山银矿,有国内首次揭露的高安华林造纸遗址,还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天文台袁州谯楼。古代宜春的这些科技成就,成为同时代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宜春各地更大办教育、兴建书院,浓厚的儒学氛围形成了“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之风,因而赢得了“袁州进士半江西”的美誉,历代著名诗文素有美赞。</p> <p class="ql-block">  ▼唐韩愈《送王涯刺袁州得秋字》:“淮南悲落木,而我亦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韦庄《袁州作》:“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 山色东南连紫府,水声西北属洪都。 烟霞尽入新诗卷,城郭闲开古画图。 正是江村春酒熟,更闻春鸟劝提壶。”</p> <p class="ql-block">  ▼北宋文豪、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寄袁州曹伯玉使君》:“宜春城郭绕楼台,想见登临把一杯。 湿湿岭云生竹菌,冥冥江雨熟杨梅。 政成定入邦人咏,诗就还随驿使来。 错莫风沙愁病眼,不知何日为君开。”</p> <p class="ql-block">  ▼明代诗人王守仁《登宜春台》:“台名何事只宜春,山色无时不可人。不用烟花费妆点,尽教刊落尽嘴峋。”</p> <p class="ql-block">  ▼“天下名山僧尽占,宜春山水多佛踪”。宜春禅宗文化在中国佛教禅宗发展史上有着极其显赫的地位,“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宗五家中有三家发端于宜春,其中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山,曹洞宗扬穗于宜丰洞凶,沩仰宗结果于袁州仰山。另两宗的杨歧开宗祖师方会悟道于上高九峰山,黄龙开宗祖师慧南则悟道于宝峰寺。钟灵毓秀的宜春,自古就是晨钟暮鼓、香烟袅袅的梵天佛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萍乡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萍乡、宜春两地仅距10余钟的高铁车程,萍乡是前往武功山的必经之地,也是回程路线中最为便捷的高铁车站所在地。旅程衔接过程中的闲暇,恰好为我们参观萍乡博物馆提供了契机。</p> <p class="ql-block">  ▼与宜春博物馆不同,萍乡博物馆位于老城区,与秋收起义广场隔街相望,紧邻萍乡的母亲河——萍水河。</p> <p class="ql-block">  ▼萍乡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3744件,其中一级文物26件;二级文物80件;三级文物1360件。</p> <p class="ql-block">  ▼萍乡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昭萍之光》,就如一幅萍乡旖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风韵、灿烂的人文风采、古今的经济风貌、丰富的民俗风情的全景展示图,也是一部刻画赣西大地千年人文历史的萍乡浓缩志。</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清晰的萍乡历史脉络图,“地界吴楚,水接潇湘”的萍乡,9000万年前恐龙曾在这里生息繁衍,晚更新世有了剑齿象等动物群落,新石器晚期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商周时期进入了城垣文明,三国时期萍乡设县,宋代创立的杨岐宗成为我国佛教禅宗的主流。</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发生过彪炳于中国史册的三大历史事件:百余年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p> <p class="ql-block">  ▼展馆内容分山水淑清、昭萍史迹、桑梓俊彦、金凤朝阳四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  ▼考古发掘调查发现,萍乡地区新石器晚期﹣﹣商周时期的遗址遍布全市各地。萍乡逐步进入稻作文化、青铜文化、城垣文化社会时期。</p> <p class="ql-block">  ▼商周时期萍乡已进入到青铜文明时代,既有用于祭祀的礼器,以及用于战争的兵器。1962年在彭高镇河中发现的西周青铜甬钟,由郭沫若定名为“彭高编钟”,并作为中国青铜重器录入其主编的《中国史稿》之中。</p> <p class="ql-block">  ▼异常精美的商末周初兽面纹铜觯,铜觯是商周时期重要的青铜饮酒器,其形制演变与礼制功能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  ▼西周云雷纹虎钮铜器盖。该器盖通高5.3厘米,长10.3厘米盖面,通体勾勒云雷色,圆雕立虎,竖耳较大,圆目略鼓,高鼻阔口,前后双足并立于椭圆形加象,制作精良,反映了商周时期先民的原始崇拜信仰。此件被民选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 两汉时期的墓葬在萍乡分布极广,从发现的田中西汉墓、莲花安成侯墓以及东汉纪年墓的随葬品来分析,汉时萍乡地区经济文化已经有较大发展。宣风马槽晋墓于1992年在宣风职业中学校园内发现,墓穴中各种花纹砖和主室地板砖上用墓砖砌成的一条龙形,表现出独特的丧葬习俗。</p> <p class="ql-block">  ▼东汉五铢钱铜范,铜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铜质模具,采用范铸技术,相较于泥范更为先进,可反复使用以提高铸钱效率。东汉五铢钱铜范分公母两范合成,两范背面均有两槽,外表附着一层薄青铜,内有排气孔和排气道。将此件铜范的钱模与《中国货币史》和《古钱大辞典》图版中的样钱对比,因存量稀少尤显珍贵,此件亦入选“十大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的萍乡已进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鼎盛发展期,因人口众多而被列为上县。在全国科考废止前萍乡有文进士126人,其中唐代有2人,宋代有75人,占总数一半以上。</p> <p class="ql-block">  ▼唐天宝五年龙钮铜钟 此钟作为一种文化重要法器,在唐代铜铸技术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梵钟不仅数量较多,而且铸造精美、造型独特。该钟通高51.9厘米。钟体呈圆锥形,腹部微鼓并有盘龙造型,钟身刻有200余铭文记录,具有很高的史学与艺术价值。该铜钟入选“十大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宋人物塑像金杯 该两件金杯出土于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观泉村窖藏遗址,杯内人物塑像为一对男女,1995年经全国历史文物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男人物塑像金质杯,直口呈微弧形平底,口沿錾刻缠枝花草纹一圈,杯内铸立式男像一尊,束发垂须,身穿宽袖长袍,双手捧于胸前,站在涡状圆台上。底部錾印"云岫"二字。</p> <p class="ql-block">  ▼女人物塑像金质杯。直口腹壁内斜呈微弧形平底,口沿錾刻缠枝花草纹一圈,杯内铸坐式女像一尊,绾发盘髻,身披宽袖锦袍,左手持书卷,右手反置身后,坐在圆形台座上。</p> <p class="ql-block">  ▼宋人物塑像金杯,胎体轻薄,结构清晰,人体架构准确。纹饰线条流畅,衣着发饰真实呈现了宋代人物的特点。底部錾刻铭款体现了宋代金银器的一大特色,对研究宋代的社会习俗和工艺特点有重要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  ▼西汉见日之光铭铜镜 具有这种奇特透光效果日光镜存世量极少,堪称国宝级文物。 “透光“”镜是一种特殊的青铜镜,正面微凸,不仅能照人,当阳光光束照射于.镜面时,镜面的反射投影像会影现出与镜背相同的纹铭文。这是由于在铜镜的铸造冷却与镜面研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造应力和弹性应变,使镜面产生了肉眼不能觉察的与镜背纹饰相对不同程度的凸起。镜面较凸部位对反射光的发散度较大,因而较其它部位成像较亮,这就是对应于镜背图案的明暗“透光”效应。</p> <p class="ql-block">  ▼萍乡博物馆的另一大镇馆之宝为这棵巨型灵芝,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誉为“世界罕见、亚洲第一”。其重量达220斤,生长年龄超百年,2003年由贺家兄弟在武功山采摘后捐赠给博物馆,曾被认为“世界最重野生灵芝”,并获称“中华灵芝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