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剧院如同静静的一弯新月才落下,国际会议中心则以活泼的太阳正升腾,如天造地设一般,这组屹立在城市最核心地带的巨型雕塑式建筑,不仅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而且很好地暗示了杭州的过去和未来,共同构筑出“日月同辉”的美好寓意,与中轴线上的市民中心“广宇六合”的设计理念相呼应,一组自由挥洒的曲线构成天地间荡气回肠、一气呵成,将钱江时代的豪迈气势体现于宇宙自然法则和人文精神之中。</p> <p class="ql-block">钱江新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西南部,钱塘江北岸,距离西湖风景区约4.5公里,距萧山国际机场约18公里。</p><p class="ql-block">钱江新城于2001年开工建设,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实施“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是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桥头堡”。</p><p class="ql-block">规划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4.02平方公里,定位为长三角南翼(环杭州湾大湾区)中心城市的中央商务区,杭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核心区规划建筑面积800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新城规划强调核心区块地下空间的开发和贯通,以及与大型停车场、地铁站、步行及公交系统、地下人行系统、交通换乘枢纽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主要的开敞空间和景观轴线,构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廊道。</p> <p class="ql-block">杭州市市民中心工程临近钱塘江,毗邻杭州大剧院、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杭州城市阳台等建筑,是杭州市从西湖时代过渡到钱塘江时代的城市标志之一,总建筑面积为58万㎡,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总投资45个亿。</p><p class="ql-block">市民中心设计秉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理念,由中心六座环抱的建筑和四周四座方形裙楼构成。中央六座建筑是将来杭州市行政场所,四周的裙楼是供市民使用的场所,分别为:杭州市图书馆,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杭州市市民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国际会议中心</p><p class="ql-block">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拟建于钱江新城核心区市民中心东南向城市向城市主轴线尽端一侧,即杭州大剧院对面的基地上,南侧为核心区主要景观大道解放东路,东侧为之江路和钱塘江,北面与大剧院之间为城市广场--由开敞式地下空间构成的波浪文化城和延伸至出挑在江面上的大型观景“城市阳台”。西侧为景观河道新塘河和城市绿地。</p><p class="ql-block">国际会议中心特有的功能和位置决定了该项建筑设计在完善和深化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使命:一方面应有效整合现有大剧院周边的外部空间,填补该广场区域内最后的空间缺位,与市民中心(115米)、大剧院(46.5米)共同形成三足鼎立、相互呼应、彼此均衡的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充分体现国际标准、杭州风格、钱江气魄。另一方面,该建筑个体在周边环境中应是最具开放性、最有魅力、生机勃勃日夜繁华又闹中取静、最舒适、最优美的场所的场所;是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街景与江景的重要元素之一;而不单纯是一个僵硬的构图上的纪念物,一个喧闹的紧张的功能容器。</p> <p class="ql-block">杭州大剧院</p><p class="ql-block">杭州大剧院是浙江省、杭州市“十五”计划重点工程,是市最大的文化建设项目。该工程建筑总面积为五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座位1600席,音乐厅600席,报告厅400席。于2001年7月1日正式开工,计划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以保证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杭州顺利举办。大剧院外部呈现为一尊玻璃面锥体,弧线形的建筑造型如行云流水般融入绿色空间中。它凭江而居,建筑主体向北延伸,加强了新市政广场和钱塘江岸相互形成的垂直轴线,其西南的朝向使得正立面尽享钱塘江的秀丽风景和正立面全天候日照,以符合传统建筑的“满堂阳光”。室外露天剧场作为步行广场的重点组成部分,形成景观大道中一处点晴之笔,从河对岸半遥瞰,恰似一轮新月升起。大剧院功能由露天剧场和室内剧院、音乐厅、多功能厅等组成。大剧院首次采用国际招标,由加拿大卡洛斯设计,并采用国际最新音响设备。杭州大剧院将成为钱江新城崛起的首座建筑,同时,也将成为杭州城市建设从“西湖时代”跨入“钱塘江时代”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钱江新城灯光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