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眼中

缘来缘去

<p class="ql-block">  美学家朱光潜在他的散文集《心若从容,一世安好》中,有许多关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启迪,很值得回味。</p> <p class="ql-block">  “每人所欣赏的世界就是每人所创造的世界,就是他自已情趣和性格的返照。”</p><p class="ql-block"> 说明人的修养不同,眼中的美不同。孤直的人崇尚竹的气节,品洁的人仰慕莲的出污泥而不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味,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囗尝出来的要好。”</p><p class="ql-block"> 这是“站在这山望那山高”的思维定势,也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的心理误区。也是“看景不如听景”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  “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p><p class="ql-block"> “游历新境时容易见到事物的美,而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了实用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旅游就是离开自己呆腻的地方去别人呆腻的地方的体验。农夫从来不觉得麦浪,油菜花,荞麦花有什么美,但会觉得城市的斑马线挺好看的。而城市人则相反。</p> <p class="ql-block">  一个海边的渔夫称赞门前的海景时,很羞涩地回过头来,指着屋后的一园莱说:“门前虽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的一园菜却还不差”。</p> <p class="ql-block">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如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方能安闲地玩味它的景致。若在船上观之,它就成为障碍物或危险物了。”</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距离产生美”“朦胧产生美”。</p> <p class="ql-block">  “人常不满意自已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p><p class="ql-block"> “情人眼里的西施,其实是你寄托精灵的躯骸,是你理想化过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眼见未必真,你看见的常不依赖于眼晴,而是依赖于心。人的所见常常有选择性,看到的常是自己想看到事物的样子而非它真正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多数人觉得一件事很美时,是因为它能引起你甜蜜的联想。如欣赏音乐,都是欣赏它所唤起的联想。”</p> <p class="ql-block">  “美的欣赏就是把自然艺术化。”</p><p class="ql-block"> “艺术就是帮助人们超脱现实到理想界去求安慰的。”</p><p class="ql-block"> “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若艺术达到妙肖人生与自然,那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这揭示了艺术的本质,也说明了欣赏艺术的途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能看重的。当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当看轻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摆脱。”</p><p class="ql-block"> 同一物在不同人(角度)的眼里是不同的。修养不同眼界不同。</p> <p class="ql-block">  人生的幸福起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胸无大志和志大才疏都不幸福。</p><p class="ql-block"> 苦闷起于人生对于有限的不满,幻想就是人生对于无限的寻求。</p> <p class="ql-block">  只有在审美状态下,人的精神和意志才能摆脱物质的困惑和庸俗的限制而获得自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