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话剧《茶馆》和电视连续剧《茶馆》给观众留下较深印象的还有挂“莫谈国事”牌子的情节。</p><p class="ql-block"> 作者为何认真写一个挂木牌子的情节?</p><p class="ql-block"> 《茶馆》故事的时间背景是1898年清朝“戊戌变法”失败,谭词同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的时候。变法失败、六君子被砍头,这在当时绝对是国家大事,作为信息传播比较集中的《茶馆》必然引起“公差”的重视。茶馆掌柜王利发,害怕因此出事,被“公差”敲诈,特别当着大家的面取下“莫谈国事”的牌子擦灰,然后又庄重地挂了上去。茶客们虽然有所忌讳,但还是多少提到了这件事:“知道不?谭词同问斩了!”</p><p class="ql-block"> 但这一情节并非对变法本身的直接评判,而是借由普通民众对事件的议论,反映出变法在社会底层引发的微弱涟漪,以及其失败后带来的压抑氛围。</p><p class="ql-block"> 由于“莫谈国事”,《茶馆》基本上没有对变法作什么评论,它是通过故事情节告诉观众变法失败的现实。戊戌变法旨在革新,但《茶馆》中展现的清末社会,依然充斥着官僚腐败、民生凋敝、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无论是茶馆老板王利发的挣扎,还是其他底层人物的苦难,都暗示出变法并未真正触动社会的根基,旧有的社会矛盾依然尖锐,间接体现出变法的局限性。</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戊戌变法是至上而下的改良,是所谓的“顶层设计,”没有让国民参与,所以国民都不知道咋回事。当谭词同被游街示众时,百姓们都拿烂菜叶、土疙瘩砸他,认为他是反贼。整个清朝对变法几乎都是否定的,认为“六君子”该杀。我们现在对戊戌变法的认知,只是现代人对历史事件的评论。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变法,几乎没有成功的,最后几乎都被保守势力打败了。有国家因变法强大的,但没有因变法得到多少好处的百姓。秦朝“商鞅变法”如此,清朝“洋务运动” 也如此。 所谓“兴,百姓苦,衰,百姓更苦”正是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 《茶馆》里为了谈一点国事背景,专门写了一个人物——大傻楊。作者通过大傻楊的数来宝说出了一点自己看法。国人想发表一点自己看法,是需要想方设法的,不然意见是发表不出来的。《茶馆》里如此,茶馆外也如此。</p><p class="ql-block"> 现在,很少见公共场合挂“莫谈国事”的牌子了,说明社会进步了一点,那你就能随便谈了吗?我看也是不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