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风景名胜区~~黄洋界保卫战

西游记

<p class="ql-block">井冈山</p><p class="ql-block">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井冈山精神孕育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在这里创建了首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宛如在黑暗中燃起的一把火炬,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朱德赞誉它为“天下第一山”,彭真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p><p class="ql-block">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留存着众多珍贵的革命遗迹。全市共有革命旧址10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这些旧址,有的是当年革命领袖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有的是重要会议的召开地,有的是激烈战斗的发生地,每一处都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见证着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畏艰难、浴血奋战的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面积333平方公里,旅游资源丰富,拥有11个景区、76处景点、460多个景物景观,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旧址100多处。井冈山先后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首批“江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殊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与自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称号,成功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保卫战》油画</p><p class="ql-block">《黄洋界保卫战》油画长12米,宽8米,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单幅油画。由鲁迅艺术学院李福来、晏阳、李武、周福先四位教授,历时2个月精心创作,于2007年9月完成。油画反映的内容是1928年8月30日黄洋界保卫战的战斗场景。画中红军指挥员朱云卿、何挺颖、陈毅安等100多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火光、硝烟等战争场面形象逼真,站在油画面前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有身临其境之感。油画表现了当年井冈山军民勇敢顽强、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黄洋界位于井冈山西北面,海拔1343米。是井冈山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8月30日,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发动群众,凭险抵抗,将敌四个团击溃。毛泽东闻讯后,挥笔填词《西江月·井冈山》,歌颂战斗的胜利。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又题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留下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佳句,流芳百世。</p> <p class="ql-block">革命遗址</p><p class="ql-block">黄洋界荷树、<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洋界小路、哨口、纪念碑等。</span></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保卫战的参加者</p> <p class="ql-block">邓华(1910一1980)</p><p class="ql-block">湖南郴县人。黄洋界保卫战时担任红三十一团一营组织干事。后任师政委,解放军兵团司令员。解放后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沈阳军区司令员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朱良才(1900一1989)</p><p class="ql-block">湖南汝城市人。黄洋界保卫战时任红三十一团一营连党代表。后任红四军师、军政委,解放军华北军政大学副政委。解放后任北京军区政委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保卫战的参加者</p> <p class="ql-block">刘型(1906一1981)</p><p class="ql-block">湖南省醴陵县人。黄洋界保卫战时担任红三十一团一营连党代表。后任团、师政委,解放军纵队副政委。解放后任农垦部副部长,中纪委、全国政协常委。</p> <p class="ql-block">陈士榘(1909一1995)</p><p class="ql-block">湖北荆门市人。黄洋界保卫战时任红军军官教导队区队长。后任师、军参谋长、代军长,解放军兵团司令员。解放后任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毛泽东在黄洋界与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合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5年5月,毛泽东手书</span>《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两首诗词。</p> <p class="ql-block">千里寻故地</p><p class="ql-block">图片:1962年3月,朱德在黄洋界荷树下。</p><p class="ql-block">书法:朱德手书“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版画</p> <p class="ql-block">西江月·井冈山</p><p class="ql-block">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p><p class="ql-block">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8年</span></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沿着上山石阶向山顶攀登。</p> <p class="ql-block">此时黄洋界上大雾弥漫,能见度较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洋界上山峰似剑,绝壁悬崖,一边是千仞高山,一面是万丈深渊,四周群峰起伏,地势极为险峻。山头上常有浓雾缭绕,弥漫山间,大风吹来,云海腾波,卷起一阵阵云涛云浪,犹如一片汪洋大海,远眺前方,弥漫于云海中的一座座峰顶,既似一个个海岛,又似一艘艘乘风破浪的航船……所以,有人将黄洋界称为“汪洋界”、“望洋冈”。</span></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哨口工事</p><p class="ql-block">一九二八年四五月间,红军利用黄洋界的天然地势,建立了三个防御工事,分别控制茨坪通往茅坪、大陇的小路,阻击江西永新和湖南炎陵方向来的敌人。三个工事互为犄角,相互呼应,组成黄洋界哨口工事。</p> <p class="ql-block">这段战壕工事是控制通往茅坪的小路的。</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上炮声隆</p><p class="ql-block">1928年8月下旬,湖南和江西的国民党军乘红军大队远在湘南欲归未归之际,纠集4个团的兵力,会攻井冈山军事根据地。湘敌吴尚部3个团由酃县进宁冈之大陇,赣敌第三军王均部1个团由永新向宁冈茅坪推进。然后,两股敌军合击黄洋界,企图攻破五大哨口之黄洋界哨口。</p><p class="ql-block">此时,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正带领第一营在永新西南部山区开展游击活动,得到敌人进攻的消息后,马上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第二连连长张宗逊带领,留在原地,在永新牵制敌人;第一、三两个连在营长陈毅安带领下,火速赶回井冈山,会同袁文才、王佐的三十二团部署作战任务。</p><p class="ql-block">8月29日,在大井村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讨论作战方案。会上,朱云卿作了战斗部署:三十一团两个连会同大小五井的地方武装为主力,坚守黄洋界,对付湘敌的进攻;三十二团第一营和宁冈地方武装,在茅坪一带牵制江西方面来的敌人;三十二团第二营据守桐木岭、朱砂冲等哨口,警戒遂川、永新的敌军。会上,还要求充分地动员群众参战,发挥人民群众在反“会剿”斗争中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红军指战员加固工事,储备弹药,赤卫队、暴动队、少先队、儿童团、妇女会等广大群众削竹钉、备干粮,大家全力以赴备战。短短的时间里,在黄洋界哨口筑起五道防线:第一道是竹钉阵。沿着黄洋界通往大陇和茅坪的小路两旁,密密麻麻布满了三里长的竹钉;第二道是竹篱笆防线;第三道是滚木礌石;第四道是壕沟阵;第五道是工事掩体。</p><p class="ql-block">30日上午,先期到达山下的湘敌便开始进攻黄洋界哨口。红军凭借山险向敌人射击,埋伏在各个山头的群众用单响枪、鸟铳、土制手榴弹向敌人还击,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下午当敌人又开始进攻时,红军指战员架上刚从茨坪军械所修好的一门迫击炮,只有三发炮弹,前两发因受潮未打响,第三发正好落在敌人指挥所爆炸。炮响之后,附近山头的军号声、鞭炮声、群众的呐喊声,响彻山头,红旗招展。敌军被这阵势吓得魂飞魄散,不知所措,误以为红军主力回来了,急忙向后溃逃。沿途宁冈地方武装不断袭扰、敌人不敢停留,连夜逃回酃县。江西的敌人听到湘敌败退了消息后,不敢贸然进攻,也匆匆后撒,退回永新。不足一营的红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取得的伟大胜利,1960年,井冈山人民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洋界公路上修筑了木质结构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日碑”。1965年,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后,将碑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文化大革命中将纪念碑改建为“火炬亭”。1977年底拆除了“火炬亭”,恢复了原来的碑形,并在竖碑的前面增建了一个横碑。</span></p> <p class="ql-block">碑的正面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刊刻的是毛泽东同志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 <p class="ql-block">碑的背面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刊刻的是朱德同志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横碑大理石正面:</p><p class="ql-block">刊刻的是毛泽东诗词:</p><p class="ql-block">西江月·井冈山</p><p class="ql-block">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p><p class="ql-block">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p> <p class="ql-block">横碑大理石背面:</p><p class="ql-block">刊刻的是朱德手书:“黄洋界”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炮台一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洋界上炮声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控制从湖南方向上井冈山小路的黄洋界红军哨口工事,也是黄洋界保卫战的主要战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8年8月30日,湖南国民党军吴尚部两个团从山下的源头村沿小路向黄洋界发起进攻。守卫在黄洋界哨口的红军两个连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凭险抵抗,打退敌人的数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保卫了井冈山根据地。这里复原陈列的是保卫战用过的迫击炮和按原貌恢复的滚木垒石。</span></p> <p class="ql-block">按原貌恢复的滚木垒石阵</p> <p class="ql-block">小路崎岖陡峭</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朱德同志挑粮曾走过的小路。</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井冈山军民从宁冈大陇等地挑粮上山时走过的小路。</span></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哨口营房</p><p class="ql-block">原是一家客栈,在1923年倒塌。1928年夏天,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原客栈的遗址上重新建造营房。</p><p class="ql-block">建造中,毛泽东、朱德曾路过这里,并与建造营房的工人亲切交谈,鼓励他们尽快把营房建好。1928年8月,营房建成后,红四军平时有一个排的战士驻守。战士们睡地铺,盖稻草,吃红米饭、南瓜汤,坚守红军哨口。</p><p class="ql-block">1929年2月,营房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当时营房楼上还堆放着许多稻谷,这些稻谷是红军挑粮上山时存放在这里的。1963年按原貌修复。</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此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哨口营房大门</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黄洋界哨口营房”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井冈山革命遗址。</p> <p class="ql-block">内设有图片展</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小路</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朱德同志带领红军官兵往返100多里挑粮走过的小路。</p><p class="ql-block">历史照片:黄洋界哨口。位于井冈山西北面,海拔1300多米,防御宁冈、酃县来犯之敌,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荷树、哨口营房、战壕</p> <p class="ql-block">1962年3月,朱德在黄洋界荷树下。</p><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毛泽东在黄洋界。</p><p class="ql-block">1972年11月,邓小平在江西。</p> <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毛泽东手书《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p><p class="ql-block">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5年5月,毛泽东手书《念奴娇·井冈山》</span></p><p class="ql-block">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p><p class="ql-block">《空山计》</p><p class="ql-block">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红军战士套用《空城计》唱腔编成《空山计》,以幽默方式庆祝胜利。</p><p class="ql-block">“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p><p class="ql-block">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p><p class="ql-block">举目抬头来观看,</p><p class="ql-block">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p><p class="ql-block">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p><p class="ql-block">二来是红军主力离开了永新。</p><p class="ql-block">你既得宁冈新城多侥幸,</p><p class="ql-block">为何敢来侵占大小五井?</p><p class="ql-block">你既来就把山来进,</p><p class="ql-block">为何在山下扎大营?</p><p class="ql-block">你莫左思右想心计不定,</p><p class="ql-block">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p><p class="ql-block">你来、来、来!</p><p class="ql-block">我准备着南瓜红米,</p><p class="ql-block">红米南瓜,</p><p class="ql-block">犒赏你的众三军。</p><p class="ql-block">你来,来,来!</p><p class="ql-block">请你到井冈山上来谈谈革命。”</p> <p class="ql-block">原路返程,此时大雾渐渐散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