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故里,心醉旧园

清闲阁

<p class="ql-block">伊春市乌马河区安全经营所</p><p class="ql-block">主题:《聚安全.忆童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忆童年先从点名开始…<br></h3> <h3>  本次班级活动参加的同学有:张新凤、车秀荣、李传英、翟福香、祝登阁、朱学江、张淑杰、刘贵林、祁国、古家园、吴玉霞、郑淑梅、王国彬、李庆阁等。<br></h3> <h3>  在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腹地,有一片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因盛产珍贵的“红松”被誉为“红松故乡”。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就出生在这莽莽林海中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安全林场。 </h3> <h3>  回家!找家!熟悉又陌生!兴奋又激动!<br></h3> <h3>  在我们的出生地标一下它地理座标:北纬47度29分16秒,东经128度42分42秒,海拔362米。这是地球上唯一的一个点,也是我们人生的起点,由此走向祖国的四方八方…<br></h3> <h3>  安全林场是我们的出生地,这里的山山水水,当年的小火车站、场部、学校、街道、每家住哪里,和谁是邻居,水井位置等都深深印在脑海里。但是,近六十年的变迁,除山形、地势、河流、主要街道没多大变化以外,其它己找不到从前的模样。<br></h3> <h3>  我们背后就是张新凤家的位置,老房子已经消失,留下的只有记忆…<br></h3> <h3>  张新凤: 记得和小云挎个小筐去采野果吃,去河边抓小鱼玩…。童年的再现就像电影一样闪过,风华正茂己成为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还要老有所乐,经常和这些老友常常想聚,渡过我们美好的余生。<br></h3> <h3>  这里就是车秀荣的出生地,童年的故事在这这里发生…<br></h3> <h3>  车秀荣:儿时的记忆:记得有一次老师让选几名同学去乌马河参观表演节目,我和小凤互相选举,结果我们都被选中了…<br></h3> <h3>  翟福香、李传英的父辈曾是老邻居,他们的老房子就在这里,也是他俩的出生地点…<br></h3> <h3>  翟福香:童年记忆最深的是帮妈妈採猪食菜,拉柴禾,进山捡蘑菇,种地(土豆、豆角、大白菜)。玩跳皮筋,丢手绢…同学们在学校参加宣传队,我好羡慕!自已不会唱歌…<br></h3> <h3>  李传英:来到出生地感慨万千,叩谢父母养育之恩!取一把黑土,作为纪念,感谢这片故土!感谢这里的乡亲!<br></h3> <h3>  看不够家乡的山水,拍不够家乡的风光…<br></h3> <h3>  这里是祝登阁家老房的位置,虽然已是时过境迁,但儿时的往事还是清楚记得…<br></h3> <h3>  祝登阁:故地重游,最想念的是家人。爷爷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牺牲时年仅36岁,担任山东某地的抗日武工队长!印象中我家是烈士家属,过年过节还有人来慰问。<br></h3> <h3>  用当年抓蚂蚱练就的功夫,抓只大"马连"蝴蝶,人心不老,童趣无限…<br></h3> <h3>  路旁这棵山荆子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安全林场肥沃的黑土地,养育了这里漫山遍野的绿色森林,也养育了我们几代的安全人…<br></h3> <h3>  这些还未成熟的山丁子,待到深秋又甜又面糊,儿时的味道!</h3> <h3>  远道而来的朱学江,从广东省特意赶回,因交道事故脚部受伤,柱着棍也参加了本次活动。可见他对家乡的深情和眷恋。</h3> <h3>  这片荒地就是朱学江家老房的宅基地,无论它是荒凉,还是花草丛生,也要含泪走进去,感受久违了的故土…</h3> <h3> 朱学江:好多年回家乡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山亲,水亲,人更亲!忘不掉儿时的那些事,至今还历历在目。去马棚偷谷穗和豆饼,滚苏雀,喂鱼。关刀、摔黄泥泡、打水漂、弹弓打瓶子。为了打赌,拿人家的鸡蛋,从房前撇到房后…<br></h3> <h3>  大家一起找到了张淑杰老家的位置。这里地势较高,在主道旁,离学校和场部都很近。</h3> <h3>  张淑杰:到家了!印象深的还是小火车站,小马车,那些同学,受同学的尊敬!</h3> <h3>  这个地方,天天离不了,人人都得去,不分男女,不分春夏秋冬…解决的不仅仅是如厕问题,它还是一个有机肥的加工厂…</h3> <h3>  前面就是刘贵林家了,他是刘家的老二,从小就皮士,乳名二郎头。让我们羡慕的是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现还健在,母亲在家就在,祝老人家身体健康!</h3> <h3>  特意从佳木斯赶来的祁国,终于站在了自已出生的地方,兴奋和激动难以言表。</h3> <h3>  古家园:从广州回伊春巧遇这次聚会安全林场,与出生地特有缘。记得小时候体格不好,天天咳嗽,大夫说我是肺结核。最近在广州体检,大夫问以前得过什么病,我说肺结核。他说不可能,肺上一点都没有得过结核的迹象。原来被误诊五十多年…</h3> <h3>  吴玉霞和郑淑梅从小就是邻居,两家老房对房山头,就是身后这个位置。吴玉霞的父亲是林场有名的"吴木匠",妈妈是"接生婆"。我们这荐孩子大多都是吴大娘接生的,也是我们人生第一眼见到的恩人。郑淑梅的父亲是满族,会拉二胡等乐器,场里的文艺人,钓鱼也非常有名。母亲是朝鲜族,两个民族的家庭。</h3> <h3>  吴玉霞:小时的记忆中,和小伙伴玩跳格,跳皮筋,打口袋,掰手腕儿,还有藏猫猫,太好玩了!好开心!</h3> <h3> 搁置柈垛边的大"国防"自行车,是当年家家奋斗目标的四大件之一。</h3> <h3>  这里就是李庆阁家老房子的位置,距当年小火车站向西200多米,东面邻居是发小王凌伊家。</h3> <h3>  李庆阁的童年是在苦难中渡过的,母亲多病,11岁时父亲病故。因为是单亲家庭,又是富农成份,在场里和学校都是受歧视的,少先队进入不了,红领巾要比别人晚带一年,总有种罪恶感,比别人矮一头。</h3> <h3>  李庆阁:小时候记住的那些事,时常浮现在脑海。小火车站、成列拉原条的运材车、小伙伴玩推"轱辘码子"、采野果、抓蛤蟆、用石头震鲶鱼、滚苏雀、掏鸟窝、玩冰爬犁、打雪仗、柈垛里搭碉堡…</h3> <h3>  在往前走,就是安全林场小学校的原址了。</h3> <h3>  这里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次走进教室的地方,也是我们少年时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课堂。触景生情,我们仿佛又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老师还在提问"小九九",看到黑板、粉笔、书桌、田字方格本…</h3> <h3>  这里也留下我们的遗憾,学习不用功,淘气逃学,被老师批评管教的太轻!文革期间上学不上课,拼音等基础课被取消,我们现在还有不会拼音的!小学期间就没养成良好的习惯、方法和兴趣,怎么会学好初中、高中课程,别说考大学了。</h3> <h3>  向我们的母校和老师再敬一次少先队礼!感谢安全小学!感谢教过我们的老师!感谢生我养我教我的这块热土!<br></h3> <h3>  这个地方就是安全林场的老场部,走到此就让我们想起了当年的木嗑楞"车间"、供销社、俱乐部、粮店、卫生所、广播站、剃头棚、澡堂、工棚、马套子、木匠坊、铁匠铺等…<br></h3> <h3>  时近中午,我们选在安全林场东南河边做为野餐地。</h3> <h3>  为了聚会尽兴,减少心理负担,不给任何人找麻烦,我们签下了这份承诺!</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全经营所简介</div> 安全经营所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区址南部29.5公里处。南与西岭林场相邻,东与美溪林业局毗邻,西北部与翠峦林业局和青山林场接壤。安全经营所1951年建在西北岔,当时叫伐木场。1952年东北林业部在此搞"百日无事故"活动,因该场成绩突出,被定名安全伐木场。1955年由西北岔搬至现址。1961年改称安全林场。1970年3月全场职工调往乌伊岭林业局林海林场。1972年重建安全经营所至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记忆中的安全</h3><h3> 春天来了,厚厚的积雪渐渐融化,冰河解冻清清流淌,漫山不知名的野花飘香争艳。一群穿着带补丁衣服的孩子,欢快地跑到森林里玩“藏猫猫”。忙了一冬天木材生产的小工队下山修整,准备下一轮的木材生产作业。营林工人进入化冻的林地抓紧栽种树苗。因这里的无霜期特别短,昼夜温差大,栽树要抓住春种有利时机。吃了一冬天的土豆、冻白菜,到了这个季节,人们总想换换口味,吃点新鲜的家种蔬菜和山野菜。春天一到就开始收拾菜园,分期种些葱、菠菜、白菜、生菜、水萝卜…<br></h3> <h3> 这里的夏天昼长夜短,公鸡打鸣与天亮同步。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晨雾照在那些矮小的草房上,早起的人们到地里拔草、采猪食菜、担水劈柴、打扫院子、喂猪放羊、烧水做饭。炕上的孩子们还在甜甜的梦里。河边几个钓鱼人,正用树条鱼杆,蚯蚓鱼饵,兴奋的用柳条穿起来上钩的青鳞和细鳞鱼,小鱼二、三两,大鱼二、三斤。林场里熙熙攘攘,左邻右舍相互打着招乎,有的还幽默诙谐地开着玩笑。营林工人完成栽树任务后,开始给幼树松土、除草、打带透光。采伐工人为了优化森林空间结构,调整合理密度,促进树木生长,开始了抚育伐木材生产。暂短的夏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br></h3> <h3>  秋天是多彩的,也是收获的季节。位于松涛滚滚,五花山色之中的林场,好一派丰收景象!家家都要赶在下霜上冻之前,在林间地里起土豆、摘豆角、砍白菜、拔萝卜,肩担、背扛往家运。有的精选后晾晒干菜,有的挖窑存储保鲜,有的腌制咸菜、酸菜。剩余的小土豆、白菜叶、萝卜樱做牲畜饲料。忙活完地里活,接着就要维修漏雨草房,掏掏烟囱、火墙里的烟灰,扒炕抹墙等准备越冬。采山也是秋天重要的事,山里的蘑菇是年夜饭中小鸡炖蘑菇必选食材;成熟落地的松籽,是冬天坐在火炕上唠嗑吃的坚果;山丁子、狗枣子、山葡萄、蓝莓等野果,是泡酒、酿酒的最好原料;五味子(山花椒)是请左邻右舍吃杀猪菜必加的正宗天然调料。采山需要体力更需要智慧,采什么?到哪儿采、什么时候采?都是有讲究的。当你走在铺满金色叶子的林间,吹着悦耳的口哨与松鼠对话,还有河水中游动的小鱼和林蛙,边采边吃甜酸可口的野果,最不舍的是快背不动的蘑菇、松塔。傍晚,沉甸甸的山货背到家,躺在热乎乎的炕上,惬意地进入了梦乡。<br></h3> <h3> 林场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漫山遍野的积雪,冻结的冰河林地,这里完全是冰雪的童话世界。银装素裹的林场,家家院落与街道都有条别致的小雪道,道旁还有孩子们堆成的小雪人。进入腊月,各家排好日子杀猪,然后分别请大家吃东北著名的杀猪菜。剩下的猪肉埋在院内雪堆里准备过年。寒冷也是一种资源,林场的冬季木材生产,就是利用这里的寒冷进山采伐运输的,几乎没有湿地、河流、泥滩等障碍。清晨,一声伐木工人的“顺山倒”,参天的大树随声倒下。接下来的打枝、集材、装车……。山林间,一列拉着原木的小火车,喘着粗气,吐着浓烟缓缓驶过。小火车站也是冬天最热闹的地方,每天都有人汇集在此,目送长长的运材列车慢慢驶向远方。天天还有绿皮客车接送乘客上下山,大家相互热情地打着招乎、问候、关注打听外面的新鲜事儿。</h3> <h3>  当年林场的生产生活情景,就象四季轮回美丽的画卷,一幅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时的林场,生产条件落后,但环境自然原始,人们生活坚苦,但民风勤劳纯朴。木材生产是靠人工手锯伐树造材,运输是人抬、马拉、小火车运。采伐过的林地还要补种上小树,使青山常在,资源永续利用。林场职工住的都是木嗑楞泥草房,吃的供应粮中,玉米面、高粱米等粗粮占多半,每人每月半斤豆油。男孩多的人家不够吃,还要借粮度难关。凭布票穿的也不宽裕,哥哥姐姐捡父母的、弟弟妹妹捡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林场工人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就是这样养活一家六、七口人。虽说日子有些苦,但心里总有一种奔头,盼望吃的好一点,穿的更体面些。在日常生活中,家家户户都有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友善互助、自食其力、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家规家训,代代传承。纯朴的民风,孕育着勤劳善良的林场人,他们满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日复一日地忙碌着,奉献着,期盼着!<br></h3> <h3>  安全林场,从诞生那天起,它就承担起为国家建设生产木材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着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从我们的父辈开始,几代林场人的悲壮与慷慨,激情与奉献,苦难与辉煌,奋斗与梦想,己铭记史册。今天,我们来到安全林场,向养育之恩的这片土地,这里的乡亲问声好!祝愿安全林场山青水秀!乡亲们幸福安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