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自驾游随记(一)

黄浦江

<p class="ql-block">  追寻红军足迹,领略藏地风情。2025年的盛夏,我们六位退休老年朋友,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历史的深深敬意,8月13日早上5点半,从上海出发,驱车千里,踏上了甘南自驾游的征途。这一路上,我们不仅饱览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更深刻体验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伟大精神,以及与甘南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还有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寺庙、古建筑和古镇。</p> 一,启程:上海至唐河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旅程从繁华的上海开始,一路向西,沿着沪陕高速疾驰,经过江苏、安徽,最终抵达了河南省的唐河县。这一路上,963公里的距离并没有让我们感到疲惫,反而因为沿途的美景和同伴的欢声笑语,让这次长途跋涉变得异常轻松和愉快。唐河县作为我们的第一站,不仅让我们稍作休整,还为接下来的行程做好了准备。</p> <p class="ql-block">  傍晚游览唐河两岸,唐河是流经河南省唐河县的核心河流,古称沘水或泌水,清代因纵贯古唐州地域而得名。其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方城县伏牛山南麓,由赵河与潘河汇合形成,向南流经社旗县、唐河县、新野县及湖北省襄阳市,最终与白河交汇为唐白河并注入汉水,全长230公里,流域面积达8685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晚上借住唐河海悦智慧酒店!</p> <p class="ql-block">唐河桥下老年朋友们打牌,打麻将成为老年退休人员的活动场所。场面巨大足足有上千号人。</p> <p class="ql-block">  唐河县地处南阳盆地腹地,北依伏牛山,南临汉水,东接泌阳,西连社旗,是古代南北交通要道之一。其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多次成为军事、经济和文化交汇的节点。</p> <p class="ql-block">‌ 唐河县境内的唐河是汉水支流,自古以来是南北水运的重要通道,尤其在汉代至明清时期,唐河航运对区域经济和军事运输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由于地处中原与南方的交界地带,唐河县在历代战争中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如汉代、三国、南北朝、明清等时期均有重要战役或军事活动发生。</p> <p class="ql-block">‌ 唐河县境内有众多古建筑和遗址,如古唐河渡口、古战场遗址、明清古村落等,反映了当地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  唐河县是“唐河”得名的来源地,传说与唐代历史人物有关,如唐代诗人、将领等曾在该地活动或留下诗篇。</p> <p class="ql-block">  唐河县的历史意义体现在其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交通与军事要地、以及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军事、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现代南阳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p> <p class="ql-block">  唐河县城晚餐。</p> 二,荆紫关古镇 <p class="ql-block">  荆紫关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城西北44公里荆紫关镇。该镇西傍丹江,东依猴山,居豫、鄂、陕三省接壤地带,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位置险要,临丹江航道重要码头,是商业要地、军事关口。</p> <p class="ql-block">  荆紫关镇形成于唐,兴盛于明清,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成语“朝秦暮楚”充分说明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古称“豫之屏障”。古镇依丹江东岸走势南北延伸2.5公里,700多间清代建筑风格的房舍沿街分布,古建筑林立。它脊倚群山,面临丹江,西接秦川,南通鄂蜀,中国版图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余处,而独有此地三省均设有基层政府。</p> <p class="ql-block">‌ 古镇明清古街‌:长约2.5公里,保存700余间清代建筑,包括山陕会馆、平浪宫、万寿宫等,融合南北建筑风格,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一脚踏三省碑‌:位于白浪街中心的三棱界碑,可同时立足河南、湖北、陕西三省,象征独特的地理文化。‌‌</p> <p class="ql-block">  法海禅寺‌:唐代皇家寺院,现存大雄宝殿等24间建筑,以‘上法海、下香岩’著称。‌‌</p> <p class="ql-block">  荆紫关镇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其古建筑群是北方十三省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古镇西傍丹江,东依猴山,形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贸枢纽。其名源于“紫气东来”的吉祥寓意,历史上因丹江航运繁荣而成为南北贸易重镇,成语“朝秦暮楚”即典出此地。‌‌</p> <p class="ql-block">  明清一条街是北十三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也是千年古镇荆紫关的缩影。古街长约5华里,为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街,每一条街都是直街,街于街之间有斜弯相连,从空中看如一艘远行归来的航船,又似一张蓄势待发的弓箭。现保存有明清建筑700多间,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山陕会馆、平浪宫、万寿宫、禹王宫等典型建筑和刘家大院、陈家大院等富商住宅保存完好;古码头、古关门、古吊角楼与其它古建筑群错落有致、相映生辉。是南北建筑的大观园,古代商业贸易的活标本,南北饮食文化的荟萃处,三省民俗文化的交会地。</p> <p class="ql-block">  探索唐河县荆紫关古镇,尽管初见之下,或许会因交通的不便而感到一丝遗憾,乃至有些许游客怀揣期待而来,却略带失望而归。然而,正是这份不易抵达的偏远,赋予了荆紫关古镇一种难能可贵的宁静与纯粹,仿佛是历史长河中一颗被时光轻抚的珍珠,静静地躺在三省交界的皱褶里,守候着它独有的故事与传奇。</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历史悠久,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讲述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漫步在青石板路上,两旁古朴的店铺、错落有致的民居,仿佛让人瞬间回到了那个商贾云集、文化交融的繁华时代。这里不仅是贸易的枢纽,更是文化的桥梁,三省文化的交融让荆紫关拥有了独特的人文风情,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尽管现代化的步伐似乎在这里放慢了脚步,但这种“慢”却成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体验。没有喧嚣的人群,没有商业气息的过分渲染,古镇以其最为本真的面貌迎接每一位到访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驻足,不妨放慢自己的脚步,用心去感受那份被现代生活快节奏所遗忘的宁静与美好。或许,正是这份不被打扰的宁静,才是荆紫关给予旅人最深刻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同时,作为三省交界的重要地理位置,荆紫关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展望未来,成为了连接不同地域文化的纽带。站在这里,可以想象古代商队的驼铃声声,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的力量,这样的地理优势赋予了荆紫关无限的可能性和活力,等待着有识之士去发掘、去传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因此,对于那些初感失望的游客而言,或许换个视角,就能发现荆紫关古镇独有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让人沉下心来,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鸣的空间。在这里,每一次回望都是对过往的致敬,每一次前行都满怀对未来的期许。荆紫关,用它那不紧不慢的节奏,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等待着那些愿意倾听的心。</p> <p class="ql-block">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