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印象

清流

<p class="ql-block">  从英国回来已经三天了,仍然没有完全恢复以前的正常作息时间,还在倒时差 —— 黑白颠倒,晚上似睡非睡,早晨才能完全入眠,最后只能靠安眠药。看来年龄不饶人,生物钟的节律被扰乱后自行调节已经迟缓,过去自负的好睡眠已经成为往事。</p><p class="ql-block"> 虽然回来了,但在英国的十四天经历仍然萦绕在脑海,久久不能逝去,即便在英国时强撑着写了十四篇游记,回头看是十四间毛坯房,可能这些文字只是为自己记不住近事的记忆打的补丁,是语文期末考试的命题作文,或许日后闲暇带着得意需要品咂回味时,却失望的发现是一些风干牛肉或炸薯条,大多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浅层次观感记录,没有深入挖掘和感知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内核与精神气质底蕴;有些话题也是蜻蜓点水般掠过生活表层,未能沉进思想的深流,摸到社会意识的律动,甚至存在错漏。因此想再梳理一下这次游历心程,也算给自身的强迫症做一次治疗,给想了解这次行程的朋友们一个书面回答,也是对自己发了那么多图文是否会给别人造成困扰的担忧的疏解。</p><p class="ql-block"> 人到了近耳顺之年,本该早已不惑并知天命,但我仍在困惑中,甚至情志失调。读书、与人交流、参悟是一味药,而对于焦虑烦闷,走出去到大自然是最好的镇静剂 —— 它能让人接天地、感冷暖;观多彩、知多元;明天道、知敬畏。走出去多看看,走出被投喂的信息茧房,走出井底,看看不一样的世界,感赞天地造化,感恩已有所获,感悟耕耘与收成、宁静与辽阔的关系,明白善良是心花绽放的黑土地,宽容是星光灿烂的宽银幕。</p><p class="ql-block"> 我这次心动已久的英伦之行,从签证、办理各种手续、提前看纪录片查资料做功课到如期出行,着实劳心费力,好在机缘顺适,女儿一路上精心规划,细心照顾,我们老两口才得以顺利完成行程,了却心愿。还有让人感动的是老朋友吴明润先生对我的每天游记精彩点评,使我的文字和行程增彩不少,让人倍感温暖;虎隆先生和我多次文字互动,重温剑桥时光,并关心我若在英国有困难怎么找他的英国朋友,诚挚情谊温润心田;老朋友韩海潮主编也一直关注我的行程,适时收到他来自远方的慰问;还有不少师友关注加油,在此向吴先生、虎先生、韩先生等师友表达由衷的谢意。</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从历史人文、工业文明的启示、文化鉴赏、多元包容、衣食住行医、面临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以飨旧友新朋。</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游历英伦十四日,目光所及、步履所至,可谓走进了一个现代与古典融合的大庄园,翻阅着一部立体的文明典籍。首先不可否认,拥有数千年文明的英国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曾引领世界浪潮。走近英伦,从伦敦的塔桥到巴斯的星月楼,从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到多元社会的肌理,在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鲜活中,它呈现出复杂而深邃的面容。</p><p class="ql-block"> 英伦到处是动辄几百年的古老建筑和各类博物馆、图书馆,但了解它的历史不仅要通过书本、纪录片、老房子、雕塑、教堂和博物馆里的标本,更要感知流淌在街巷中的呼吸和当地人深植于内心的教养与优雅。一次在去巴斯的火车上,我旁边坐着一位白人女士,年龄约60岁左右,目光和善,举止优雅,从言谈和气质判断似乎是一位教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主动问我来自哪里,因为我英语口语不行,即便她尽量放慢语速我也不完全听懂,通</span>过女儿翻译,得知我们来自中国要去巴斯,她非常诚恳的说一家人能够一起度假真好,而且给我们介绍沿途的风景和当地的特色,并在我们下火车时送上美好祝福,虽然我因无法直接交流略显尴尬,但她的那份善意深切感知,让人很是温暖。在巴斯罗马浴场,因铺地的老石板光滑不平,我未注意脚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顺势坐在一旁的石凳上惴惴,很快周边两个白人游客先后过来问我“Are you ok ?”,关切之情发自内心溢于言表;还有提示我们不要坐错巴士的路人(看我们拉着行李箱判断我们去火车站,问过后就提醒我们应当到对面车站等巴士);礼貌与风度是英国人呵护的名片,公共场合从未见人争吵,即便你挡了别人的路或造成打扰,先说 “对不起” 的往往是对方,对他人感受的尊重几乎成为一种本能。有三次,我们沉重的行李箱被路人无偿提上楼梯,其中一次是一位健壮青年提着我们两个行李箱上了 8 楼(因电梯坏了),这些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发自内心的善意与温文尔雅。<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国教堂遍布,大街小巷可见各种肤色的年轻夫妇推着婴儿车散步,公园里马路旁到处都是散步不怕人的鸽子,闲庭信步的海鸥;</span>英国人注重契约精神,据说清朝时期丁汝昌在英国为士兵安葬买下的 17 平方米墓地,至今仍是中国领土;大街上的餐馆、咖啡店几乎都占道经营,无人干涉;曾经殖民大半个地球的英国,如今仍有许多国家心甘情愿留在英联邦,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有超过 100 个国家和地区将其设为官方或半官方语言。英国人对历史的敬畏,体现在对信仰的尊崇、文明的传承与多元的包容,让遗迹自己讲故事:巴斯的圆形广场与皇家新月楼日月同辉数百年,剑桥剑河畔的数学桥(传为牛顿的智慧结晶),其无钉结构至今仍让工程师惊叹;沃德哈姆学院斑驳的墙砖、斯科特纪念塔的黑色外观,都是对历史无需粉饰的注解,体现了对古物少干预的克制性保护。这些与有些地方古城墙几乎拆毁无存、所有城市风格趋同的状况形成对比,孰好孰坏,我不做评价。</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来到英伦,从城市建设、道路交通、文化展示、每个家庭的居住条件到人们的精神面貌,都让人感叹这个老牌发达国家的底蕴与从容气质。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这场革命率先在英国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其独特历史进程塑造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从政治层面看,1689 年《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削弱君主专制,稳定的君主立宪和议会制度保障了产权、鼓励了创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奠定了经济学基础,三百年前制定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等现代社会制度,是保证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也定义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范式,影响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农业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前提:既解决了人口增长所需的口粮,又释放出大量劳动力进入工业、商业等非农产业,还提供了羊毛、亚麻等工业原料。</p><p class="ql-block"> 通过殖民、贸易和金融,英国积累了进行大规模工业投资所需的巨额资本。</p><p class="ql-block"> 英国拥有丰富且易于开采的煤炭与铁矿资源;多雨的气候与起伏的地形提供了丰富的水力资源,国内河流众多,工业革命早期通过开凿运河形成了廉价的内陆水运网络;作为岛国,漫长的海岸线与众多天然良港降低了海运成本,便利了国内流通与海外贸易。</p><p class="ql-block"> 科技实力是英国发展的核心:拥有众多世界名校、科研院所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科技与创新的沃土;有着培根倡导的重视实验和实用的科学传统,1660 年成立的皇家学会促进了科学交流。许多关键发明并非来自纯科学家,而是有实践经验的工匠或兼具科学知识与商业头脑的实业家,如詹姆斯・瓦特与马修・博尔顿的合作,他们能敏锐发现生产瓶颈并以技术解决。巨大的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对棉纺织品的需求,是技术革新的强大动力:飞梭提高织布速度后,反过来刺激了珍妮机、水力纺纱机等纺纱技术的革新;瓦特对纽科门蒸汽机的革命性改良,提供了强大、稳定、不受地点限制的动力源,成为工厂制度确立的核心基础。</p><p class="ql-block"> 此外,社会相对开放的结构和价值观也营造了有利氛围。</p><p class="ql-block"> 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了有利于工业化 “起飞” 的独特生态系统。18 世纪中后期,当市场需求、技术突破、资本投入和劳动力供给等关键条件在英国的时空背景下汇聚共振,工业革命便率先爆发,实现了蒸汽机、纺织机械、焦炭炼铁的产业化。1850 年,英国铁路里程已达一万公里,超过整个欧洲总和,煤产量占世界 60%;19 世纪中叶已掌控全球工业产能和贸易网络,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从约克铁路博物馆、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的展示中,或许能找到英国成为发达国家的答案。“无工不富”,中国东西部差异也佐证了这一点。曾经的 “世界工厂” 英国已走过初级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红利由国民共享,成为福利型国家,老百姓衣食医基本无忧。“仓廪实而知礼节”,他们更注重精神生活:从海德公园的大片公共绿地,到随处可见的书店、图书馆、博物馆,以及踢球读书的人们,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工业文明,更重塑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规则。</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到英国旅游,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可能与英国文学有关,不少人循着文字的足迹深入它的乡村田园、阡陌街巷、幽深庄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行前与马自东先生聊天时,他回味在伦敦的时光,告诉我英国乡下那种风拂枝梢时的奏鸣是他以前所读的英国文学的现场实证,而光照牛津、剑桥古老建筑的音韵让他宁静,目光中那份沉静喜悦深深的感染了我;的确</span>英国文学在人类文学史上占据高地,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到狄更斯的《双城记》、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呼啸山庄》等,让许多中国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津津乐道。步入英伦街巷,空气里流淌着墨香、色彩与音符:剑桥、牛津、爱丁堡、伦敦、谢菲、巴斯等城市,到处可见书店、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剧院、画廊,街头演唱、魔术、杂耍比比皆是,尤其是爱丁堡的皇家一英里街,堪称英国版 “清明上河图”,穿苏格兰裙的风笛手的旋律仍在耳旁飘荡。进入美术馆、画廊参观,似乎已成为英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我在苏格兰美术馆看到的那些神往已久的名家画作,仍历历在目,真想让时光停留。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英国的公园草地、街边长椅、地铁上,静静看书的人司空见惯,与周遭环境毫不违和。而体育运动也融入英国人血脉:白崖河湾里的女皮划艇手、公园里跑步骑车的中年人、随处可见在草地上踢球的人们,尤其是皇家新月广场草地上一家四口围成一圈踢球,父母儿女都会颠球、头球,长时间不让球落地,让人叹为观止。一个人口与中国湖南省相当的国家,能长居世界足球强国之列,从中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无疑,在英国,文学、艺术与运动不是点缀,而是生活的底色,是老百姓热爱生活的实证,也是淬炼和塑造他们精神气质的主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英国是一个有基督教传统的国家,从城市到乡村教堂遍布,但它也是种族与文化多元的国家,这种多元化体现在多个维度。首先是多民族共存的格局:来自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加勒比地区、非洲、东欧等地的多元群体,占英国人口的 35%,在伦敦高达 46.2%,其中穆斯林人口占 15%。这些多元人口虽在英国生活了数代,不同族群仍保留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比如饮食,咖喱成为英国流行菜肴,中餐馆随处可见,兰州拉面也不鲜见,HALAL 餐馆和食品非常普遍 —— 从中餐馆的牛肉面到印度餐馆的咖喱,饮食的包容恰是社会心态的镜像。宗教多元更是英国社会的共同认同:虽然基督教是传统主流宗教,但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等信徒数量可观,各地有清真寺、神庙、教堂等多种宗教场所;社会对宗教信仰自由较为包容,街头常见缠着大头巾的印度锡克教男人、穿长袍戴头巾的基督教修女、戴头巾的穆斯林妇女,也有妆容中性难辨性别的人,一次在地铁上遇到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白人修女,长袍及踝,头巾遮发,目光清净,戴着眼镜,知性庄重,因地铁这节车厢只剩一个空座位并且两侧都是男性,她就没有坐站了五站后下车,让人印象深刻;在这里不同宗教习俗在合法范围内得到尊重。语言方面也呈现多元性:英语是官方语言,但日常能听到汉语、阿拉伯语、日语等多种语言,<span style="font-size:18px;">伦敦唐人街大红灯笼高挂,中餐馆汉语招牌醒目,日本料理的通假字、阿拉伯语的菜单贴在玻璃窗户上,</span>部分地区的路牌、公共服务信息会使用多语言标注,大英博物馆、苏格兰博物馆、罗马浴场等设有中文图示和中文电子讲解。在社会观念与生活方式上,英国讲究男女平等、生活方式多样,不同群体在生活习俗、家庭观念、消费习惯、休闲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被社会广泛接纳,这些多元特征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英国繁复而多样的社会面貌。</p><p class="ql-block"> 更触动人心的是街头的正义表达:在伊斯特本火车站,抗议以色列屠杀巴勒斯坦的民众举着标语,吉他歌手的激情演唱与年轻人的静默举牌同样有力量。从伦敦到牛津,多次遇见类似集会,参与者无关阶层,只为远方的苦难发声。这种超越地域的良知、对正义的坚守,恰是英国社会最珍贵的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这一部分和想去英国看看的朋友聊一聊,到英国旅游,对具备英语交流能力的国人来说,自由行是最佳选择。虽然需要自行解决签证、规划行程、安排食住行等事宜(比跟团游费心),且每天围绕衣食住行转,哪个环节考虑不到都可能影响旅游体验甚至行程,但 “我的行程我做主”:自由行不受时间限制,好地方可多停留,没意思的景点可跳过。希望我的经验能让你有所收获或避开一些 “坑”。</p><p class="ql-block">○先说穿衣: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大。一年四季中,6—8 月是最佳旅游时节,气温 15℃-25℃,紫外线强度不高,白天穿 T 恤或衬衫即可;但刮风下雨时体感温度较低,爱丁堡等英国北部日落后也较冷,不少人穿棉衣。最好备好防风防雨外套、风衣或薄毛衣,带一把抗风的伞,穿一双舒适磨合好的防水旅游鞋,基本可应对各种路况。若出游半个月,带两套换洗衣物即可。</p><p class="ql-block">○在英国,许多中国旅游团不包餐(有些酒店有自助早餐),因此吃饭最考验中国人。虽然英国有各国特色美食 —— 如经典的英格兰国菜炸鱼薯条,营养丰富的英式早餐,但顿顿吃西餐可能胃受不了。即便有中餐馆,也未必近在咫尺,且价格不菲:伦敦中国城一碗牛肉面 9-18.8 英镑不等(多为 11 英镑),一个包子 1.8 英镑。如果自由行租民宿,有全套炊具、餐具和盐、胡椒粉,可自己做饭,中国超市食材齐全,Tesco 的 Halal 专柜及小超市的 Halal 原材料也能买到。英国饮食多为肉食冷餐,蔬菜少,肠胃易激惹或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建议少食多餐,尽量避免冷餐。此外,英国餐馆不提供开水,自带保温杯可能更方便。</p><p class="ql-block">○英国的住宿选择多样:各地有众多高品质酒店,从豪华五星级到经济型应有尽有;民宿是体验英国市井生活和乡村风情的好选择,建议提前通过 Booking 等 App 预订,优先选带厨房、公共交通方便且可取消的;预算有限的话,青年旅社和背包客栈经济实惠。</p><p class="ql-block">○从中国前往英国有许多直达航班,行程固定的话,往返票价比单程便宜。南方航空等可通过 APP 提前预定清真餐。我从兰州出发,行李直挂经广州到伦敦,先抵达伦敦盖特威克机场,返程从伦敦希思罗机场经广州再到兰州。从伦敦机场到市区有公共交通。英国国内交通发达,火车网络覆盖广,类型多样(高速列车、城际列车、地方列车等),自由行游客城市间出行选火车相对方便准时,可现场买票或网上订票(后者更便宜)。伦敦等大城市有地铁(伦敦地铁是世界最古老的地铁系统之一),也可选择巴士。游客在英国乘坐地铁、巴士,最方便的是刷带 Visa、Mastercard 等标志且有非接触式支付标识(类似 Wifi 图案)的银行卡;银联和 Visa/Master 双币磁条卡一般无法使用,也可将支持非接触式支付的银行卡绑定到手机的 Apple Pay 等数字钱包中支付,但受网络信号影响,有些地铁站信号差可能导致无法出站。此外还有出租车(最好网约车,直接打车可能挨宰)、水上巴士(伦敦等城市可乘,既能感受泰晤士河风光又能抵达目的地);5 人小团体自由行可考虑租车自驾,但费用不低,需注意左侧行驶,城市停车贵且道路复杂,新手需谨慎。我们这次乘坐了除自驾外的多种交通方式:伦敦有不少 24 小时巴士,红色双层巴士是城市特色,坐在二层可欣赏景色;伦敦地铁网络发达,无安检,但设施陈旧,到乘车点的路径有些像地下防空洞,部分长台阶无扶梯,提行李极不便,更让人不适的是不少地铁绒布座位已包浆,穿浅色衣服可能沾污。英国交通费用不低,是自由行的一大支出。</p><p class="ql-block">○自由行还需解决手机网络问题:可开通国际漫游套餐(通常费用较高,适合刚落地应急)、购买当地 SIM 卡、租用随身 WiFi 设备(我选的方式,适合多人共享,需注意设备电量,部分地区信号差)、使用 eSIM 服务等。英国的酒店、咖啡馆、机场、火车站、火车等公共场所通常提供免费 Wi-Fi。</p><p class="ql-block">○最后是医药问题:出行前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勿勉强出行,游客就医不像国内那么方便;有慢性病的需带足每日用药,可用闹铃等提醒按时服用;建议带一些感冒、胃肠用药和止疼、抗过敏的常用药。</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阳光照射下的一切都有阴暗面,英国亦不例外,在英国游历,我也目睹或感受到不少社会问题:每个城市都有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公寓电梯半年难修,火车因罢工取消,公共设施陈旧,网络信号不尽人意,物价高企;更有未直接显露的深层矛盾,如移民政策激化的社区对立、高生活成本下的民生压力、攀升至 4.7% 的失业率,NHS 医疗体系效率低下,有些地方治安恶化。这些虽是欧美发达国家常见的治理困境,却也让我们得以从更多视角客观审视,在理性认知中,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有一处完美的水土能适应所有人;你所收获的一般都是自己栽种的,尘世所遇皆为淬炼自己的熔炉,珍视当下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或可心生踏实安稳。</p> <p class="ql-block"> 从希思罗机场离境时,伦敦已日落。从飞机舷窗俯瞰这座城市,灯火辉煌,马路上流光溢彩。十四天转瞬即逝,回想这段难忘的旅程,虽只是走马观花,触摸到的只是表层脉络,但对英伦的魅力已有感悟:英国从不是单一的 “发达” 或 “古老”,而是在历史与现实、坚守与包容、宏大与日常的张力中,始终保持着文明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或许正是它留给世界的最珍贵启示。</p><p class="ql-block"><b>马元福 2025 年 8 月 15 日于兰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