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七月中旬的一个傍晚,碰到小区熟人告知,对面北极寺公园南门新开了一家书局和意大利餐厅。带着几分好奇,我决定趁兴去探探店。晚八点多,沿着公园边缘往里走,竟在一处隐秘的角落撞见了惊喜,在静谧夜色里,一座像“小木屋”的建筑格外醒目,正是MOWU书局。 </p><p class="ql-block"> 门外,纳凉的人们聊着天、笑着,热闹又愜意;推开门,却瞬间进入另一片天地。室内挑高开阔,木质屋顶衬着明亮的大吊灯,暖融融的光洒在从地面一直顶到天花板的书架上,满满当当的书籍透着沉静的气派,与门外的喧器形成温柔的反差,让人一下子就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听介绍说,这家书局的书籍资源格外丰富,书架上整齐陈列着中信、人民文学等知名出版社的超15000部作品,涵盖文学、艺术、哲学、 生活等多个领域,种类繁杂多样,足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我忍不住驻足翻看那些排列整齐的书籍,心仪的书目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尤其是那些斩获文学奖项的名家作品,更是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让我心生欢喜。第一次来这家书局,我便选中了作家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一书,先草草一阅,第二天静静的坐在宽敞高大的书局里,认真的读完了这本书,深感路遥蓬勃的写作激情与正能量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 再读《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在字里行间对《平凡的世界》创作历程的全面回望,总让我心有触动。为了这部作品,他先是历经三年的精心筹划、酝酿与准备,而后深入煤矿、乡村等艰苦环境中搜集素材;写作过程中,更是不知疲倦地伏案耕耘,常常废寝忘食,即便疾病缠身也未曾停歇。最终,经过四年的奋笔疾书,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巨作得以问世。 </p><p class="ql-block"> 其实《平凡的世界》早已是家喻户晓的经典, 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它曾感动无数国人,我却一直未能静下心来完整品读,更未曾写下自己的感悟。 </p><p class="ql-block"> 如今才真正领会,这部作品成功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鲜活形象。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的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 劳动与爱情,深刻展现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之路。作品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与时代进步的昂扬气息交织在一起,让它成为一部既扎根传统、又歌颂时代的力作。</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确实有些骄傲自满。总固执地认为:埋首读书是旁人的事,而让思绪在文字中绽放、任笔尖自由挥洒,才是自己的强项。既然如此,何不多花时间在“输出”上呢?甚至私下里暗自得意,觉得自己与作家之间似乎并无多大差距,还常常暗想:若不是当年阴差阳错选了理科,或许早已能与那些作家们并驾齐驱了。 正因这份浮躁,即便书架上摆满了精心挑选的名作、散文与诗集,也多半是束之高阁,从未真正静下心来翻开。直到在书局偶遇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一字一句读罢,才如遭棒喝般猛然惊醒:原来真正的作家,从不是靠“自感优越”立身,而是用数年如一日的沉淀、呕心沥血的耕耘,在苦难与坚持中浇灌出作品的灵魂。那份对创作的敬畏、对生活的深耕、对文字的虔诚,才是作家二字最厚重的注解,也让我终于看清自己与真正创作者之间的云泥之别。</p><p class="ql-block"> 之后的十天,每晚我都大步流星地走在晚风里,心里却总惦记着要回到那方曾给我无穷滋养的“朗朗天地”,那些被我冷落许久的书架。晚风拂面时,记忆也跟着鲜活起来:小时候的我明明是个书虫啊,总爱一头扎进图书馆的海洋里。国家图书馆的恢弘、首都图书馆的静谧、西城图书馆的亲切,还有参加工作后单位图书馆成为我的紧邻,都曾是我最熟悉的去处。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哪懂什么"输出”与“差距”,只知道指尖划过书脊时的期待,翻开书页时油墨的清香, 还有读到入迷时,连管理员轻声提醒闭馆都舍不得抬头的专注。</p><p class="ql-block"> 历史书里的朝代更迭让我惊叹;散文里的细腻情愫让我共情;诗集中的滚烫字句让我心潮澎湃.....那些日子,书里的世界比窗外的阳光更让我沉醉,文字在心里悄悄埋下的种子,其实早就在不知不觉中滋养着最初的热爱。直到这次被路遥的创作赤诚敲醒,才惊觉自己早已在骄傲里弄丢了这份纯粹。如今重新站在书架前,指尖抚过蒙尘的书脊,忽然懂了:真正的文字力量从不是凭空而来,它藏在一页页的阅读里,藏在对他人心血的敬畏里。原来那些被束之高阁的书,从来都不是“别人的事”, 而是自己与世界对话的底气啊!</p> <p class="ql-block"> 踏上书局之旅,又认真翻看了王小波、史铁生、余华的经典文字。</p><p class="ql-block"> 王小波的荒诞与幽默,像一面镜子照见时代的褶皱。他笔下的人物在规训与压抑中撒野, 用“不正经”对抗“假正经”,其实是在追问:人该如何保持精神的自由?哪怕在最荒诞的环境里,对智慧、趣味和真性情的追求,就是对抗异化的微光。</p><p class="ql-block"> 史铁生则在轮椅上完成了对生死的终极和解。 地坛的草木枯荣让他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活,是要在残缺中找到与世界温柔相拥的方式。他写母爱,写命运,写对“好好活"的顿悟,本质上是在告诉我们:接纳不完美,在有限的生命里追问、热爱、创造, 就是对存在最好的回应。史铁生总在轮椅上凝视地坛的草木,《我与地坛》里对生死的叩问,像秋日阳光穿过枝叶,温柔却有力量,让每个迷茫的灵魂都能在字里找到片刻的安宁。</p><p class="ql-block"> 余华的散文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山谷微风》,将自己宽广的阅历与深刻的感悟缓缓道来,比如: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个人空间的狭窄使阅读浮现在我们的眼前,阅读打开了我们个人的空间,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让我们的人生道路由单数变成了复数。文学的阅读更是如此,别人的故事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阅读这本书就是这样的感觉,在这些各不相同的故事里,在这些不断变化的体验里,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得到了补充,我们的想象在逐渐膨胀。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会不断地唤醒自己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和体验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并且焕然一新。阅读一部书可以不断勾起自己沉睡中的记忆和感受,我相信这些的阅读会有益自己的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 还有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最具社会洞察力的杂文集,通过犀利的现实批判与文学思考,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多维度差距及其对人性的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 让我反复读了两遍余华的散文集《山谷微风》,以细腻笔触呈现了跨越四十年的生活记忆与人生哲思,通过幽默温情的叙述传递,接受生活本真的松弛感,展示了文学大家回归平凡日常的深层生命体悟。我还摘抄了精湛的文字。余华对自然与生命的细腻观察令人惊叹。他笔下的微风并非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承载着情感与记忆的载体。例如,他对童年时期在浙江海盐老家寻找穿堂风的描写,充满了童趣与生活的真实感。那种在风中寻找安眠的过程,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 读名作家的文字,他们的文字之所以动人,正因为都在直面生命的“沉重”— 苦难、荒诞、残缺,却又都在这沉重里开出了“轻盈"的花:勇气、自由、和解。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读懂自己的人生,找到与世界对话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没能静心读书,常常自以为是,在这次暑期的书局里孜孜以求的埋头读书,感触颇深,才知我与他们的距离已经相差甚远,是他们的文字、阅历、感悟,像一面沉静的镜子,照见了自己这些年浮于表面的浮躁。总觉得我“读书读的不少了”,还把生活的粗糙归为现实所迫,把思维的浅薄当作“活得通透”,直到在字里行间撞见那些被岁月沉淀的思考—王小波在荒诞中坚守的趣味,是历经世事后仍未熄灭的精神火种;史铁生与命运和解的温柔,背后是无数个深夜与自我对话的煎熬;余华对苦难的举重若轻,藏着生活最细腻的体察。</p><p class="ql-block"> 才惊觉,自己所谓的“自以为是”,不过是用傲慢掩盖认知的贫瘠。他们在文字里走过万水千山,把人生的褶皱熨成了思想的纹路,而我却在日复一日的敷衍里,让心渐渐蒙了尘,把“没工夫读书”当作借口,任由眼界困在方寸之间。 </p><p class="ql-block"> 这次书局里的埋头,更像一场迟来的觉醒:真正的成长从不是向外炫耀的“懂得”,而是向内扎根的“看见”。看见自己的狭隘,看见认知的边界,更看见那些被忽略的、藏在文字里的生命智慧 — 原来真正的强大,从不是自以为是地“掌控”生活,而是像他们那样,在阅读与思考中不断拓宽生命的宽度,让心灵在沉淀中拥有容纳世界的厚度。</p> <p class="ql-block"> 我摘抄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的经典文字:</p><p class="ql-block">(1)一般情况下,我喜欢孤独。 </p><p class="ql-block"> 我的最大爱好是沉思默想。可以一个人长时间地独处而感到心愉快。独享欢乐是一种愉快,独自忧伤(模糊的)也是一种愉快。孤独的时候,精神不会是一片纯粹的空白,它仍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情绪上的大欢乐和大悲痛往往都在孤独中产生。孤独中, 思维可以不依照逻辑进行。孤独更多地产生人生的诗情激昂的和感历痛的诗情。孤独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遥远更深邃的地方伸展,也能便你对自己或环境作更透彻的认识和检讨。 </p><p class="ql-block"> (2)当然,孤独常常叫人感到无以名状的忧伤,而这忧伤有时也是美丽的。</p><p class="ql-block"> (3)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要超越胜利。 </p><p class="ql-block"> (4)如果为微小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表现。最渺小的人常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人常沉浸于创造和劳动。</p><p class="ql-block"> (5)人是有惰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削弱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 </p><p class="ql-block"> (6)不管有无收获,或收获大小,从不中断土地上汗流浃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的劳动。 </p><p class="ql-block"> (7)要在一种事业中取得某些进展,首先得爱好这种事业,这可能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但这还不够,要搞出点名堂,需要扎扎实实地去努力。 </p><p class="ql-block"> (8)不要让生活来找你,而自己应该投身于生活,并主动去寻找那些丰富的、严峻的、能给人以磨炼的生活,去实践,去体验。</p> <p class="ql-block"> 我摘抄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精湛文字:</p><p class="ql-block">(1)整个春天,直至夏天,都是生命力独享风流的季节。长风沛雨,艳阳明月,那时田野被喜悦铺满,天地间充斥着生的豪情, 风里梦里也全是不屈不挠的欲望。那时百花都在交媾,万物都在放纵,蜂飞蝶舞、 月移影动也都似浪言浪语。那时候灵魂被置于一旁,就像秋天尚且遥远,思念还未成熟。那时候视觉呈一条直线,无暇旁顾。</p><p class="ql-block">(2)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p><p class="ql-block">(3)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 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p><p class="ql-block">(4)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意境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p><p class="ql-block">(5)因而我盼望夜晚,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甚至盼望站到死去,去看生。 </p><p class="ql-block">(6)那时的日子好像过得特别饱满,色彩斑斓,彷佛一条充盈的溪水。顾自欢欣地流淌,绝不以为梦想与实际会有什么区别。 </p><p class="ql-block">(7)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p><p class="ql-block">(8)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 </p><p class="ql-block">(9)在这一天以后所有的光阴里,你逃得开某种意义、 但逃不开意义,如同你逃得开一次旅行,但逃不开生命之旅。 </p><p class="ql-block">(10)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p><p class="ql-block">(11)人活着就要接受这世上一切的变化,适应它并且欣赏它,这也就是幸福的人生。</p><p class="ql-block">(12)也许.. 成年人的世界,遗憾长存。</p><p class="ql-block">(13)苦难会来,但希望也从不缺席;人生或许有局限,但努力活着的每一刻,都闪闪发光。</p> <p class="ql-block"> 我摘抄余华《山谷微风》中的经典文字:</p><p class="ql-block">(1)山谷的风,是自然的馈赠,是心灵的归宿。</p><p class="ql-block">(2)回忆过去,无异于再活一次。</p><p class="ql-block">(3)真正的离别,没有长亭古道,也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是在一个和往常一样的清晨,有人留在昨天了!</p><p class="ql-block">(4)紧张还是放松,都是生活给予的,什么时候给予什么,是生活的意愿,我们没的选择,只有接受。</p><p class="ql-block">(5)活着,既充满快乐又饱含艰辛。</p><p class="ql-block">(6)我们羡慕窗帘上的人影, 他们有自己的房子, 我们在羡慕别人的时候也会安慰自己, 我们有青春。现在我们有房子了, 可是没有青春了!</p><p class="ql-block">(7)我只觉得人生一世, 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所谓人生短促, 不过是一时幻觉。</p><p class="ql-block">(8)生活能够在悲伤里剪辑出欢乐。</p><p class="ql-block"> 余华用他的文字,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p> <p class="ql-block"> 看冯唐的《成事心法》中说:天赋说白了,就是老天一生你,你就有的。慢慢地,你在老天给你的天赋基础上,很容易让它变成某种能力。你偷偷摸摸坚持做这些事的时候,有快感和满足感。</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费吹灰之力,在万人之上的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一方天地被称作是绿意环绕的天然氧吧,也被前来阅读的书友称作是“精神园地“。我有时晚饭后来阅读两小时,有时上午9点开门就走进来选好书,找好位,如饥似渴的充实自己,真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样子,更有昂扬的情趣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精神园地”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圣殿,而是能让人在文字里踏实扎根的土壤。那些曾被自以为是填满的空隙,正被书页里的思考、阅历里的温度一点点充盈。当心灵真正沉下来, 才发现所谓的“昂扬情趣”,从不是向外追逐的热闹,而是向内生长的笃定 — 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在沉淀的时光里慢慢丰盈,这大概就是阅读最珍贵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既然有了填补心灵空虚的精神乐园,我也就以此为家,这就是余生令自己心安的归宿。不必再为浮世的喧嚣焦虑,不必再用虚浮的优越感掩饰内心的贫瘠。在这里,每一页书都是一扇窗,推开就能看见更辽阔的世界;每一次沉思都是一次扎根,让心灵在文字的滋养里慢慢长出韧性。 </p><p class="ql-block"> 余生的日子,大概就是这样了:清晨踩着晨光来赴一场与经典的约会,傍晚带着满身墨香和满心沉静归家。在书页里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让他们的智慧成为自己的铠甲,让他们的温柔化解生活的棱角。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方被绿意和书香环绕的角落,早已不是简单的书局,而是能让心灵真正落脚、慢慢生长的家 — 在这里,日子会因为阅读而变得扎实,灵魂会因为思考而愈发丰盈,这便是余生最踏实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唐晓娟书于2025年8月15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的近照</p> <p class="ql-block">放在最后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