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全球共计分布九种杓鹬,其中极北杓鹬极度濒危或可能已灭绝;细嘴杓鹬近二十年无记录,可能已灭绝;太平洋杓鹬分布在太平洋岛屿;长嘴杓鹬和哈德逊杓鹬分布在北美洲。</b></p> <p class="ql-block"><b> 目前,中国境内分布的杓鹬有四种,分别是:小杓鹬、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小杓鹬</u></b></p> <p class="ql-block"><b> 小杓鹬体长28-34厘米,是体型较小的杓鹬,嘴尖细;头顶黑褐色,有细中央冠纹,前额深褐色有浅黄色斑点,穿眼纹黑褐色,眉纹淡黄色;背羽和肩羽黑色,密布淡黄色羽缘斑;胸部沙黄色有褐色斑纹,腹部及尾下覆羽奶白色或淡黄色;腿呈黄色或灰蓝色。 </b></p><p class="ql-block"><b> 繁殖期栖息于高山森林及矮树丛地带;迁徙期主要在湖滨、沙滩、海岸沼泽以及附近的农田耕地和草原活动;冬季栖息于沿海附近的沼泽、湿地、草原、湖泊、河流与农田地带。 </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小鱼、小虾、甲壳类动物以及软体动物为食,也会食用藻类、草籽和植物种子等,多在早上和午后觅食,用喙在浅水中挖掘找寻食物。 </b></p><p class="ql-block"><b> 多为旅鸟,迁徙性强,春季4至5月和秋季9至10月途经沿海地区,非冬季时常单独或小群活动,迁徙和越冬时会与其他鹬类集合成较大群体。 </b></p><p class="ql-block"><b> 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广东、福建、香港和台湾等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中杓鹬</b></p> <p class="ql-block"><b> 体长40-46厘米,嘴长度中等。头顶暗褐色,有白色中央冠纹和眉纹,贯眼纹黑褐色。上背、肩、背暗褐色,羽缘淡色;下背和腰白色,微缀黑色横斑;尾上覆羽和尾灰色,具黑色横斑;颏、喉白色,颈和胸灰白色,具黑褐色纵纹,身体两侧和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褐色横斑,腹中部白色;虹膜黑褐色,嘴黑褐色,细长向下弯曲,基部淡褐色或肉色,脚蓝灰色或青灰色。 </b></p><p class="ql-block"><b> 夏季在北极和近北极苔原森林、泰加林地带的沼泽、苔原、湖泊与河岸草地活动,非繁殖期出现在沿海沙滩、海滨岩石、河口、沙洲、内陆草原、湿地、湖泊、沼泽、水塘、河流、农田等地。 </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蟹、螺、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将朝下弯曲的嘴插入泥地探觅食物。 在中国主要为旅鸟,台湾和海南岛部分为冬候鸟。春季4-5月,秋季9-10月迁经中国。 </b></p><p class="ql-block"><b> 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西至四川、西藏南部、南至广东、福建、香港、海南岛、台湾和兰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大杓鹬</b></p> <p class="ql-block"><b> 体型硕大的杓鹬,体长可达63厘米,嘴甚长而下弯。雄性成鸟眼周灰白色,眼先蓝灰色,眼睛黑色;嘴长且向下弯曲,呈深棕灰色,雌鸟鸟喙是涉禽中最长的,约18.4厘米;下颌骨基部呈粉红色;上体黑褐色,羽缘白色与棕白色;颈部、胸部白色至黄白色,羽缘较宽,胸部有黑褐色细条纹;腿长,脚蓝灰色;两性相似,幼鸟的上半身有更广泛的白色边缘,下体条纹更细。 </b></p><p class="ql-block"><b> 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开阔的苔藓、中位沼泽、苔藓地衣沼泽、潮湿的草地以及小湖泊岸边。非繁殖期主要栖息在河口、树林沼泽、盐沼、潮间带泥滩、沙滩等沿海地区。 </b></p><p class="ql-block"><b> 杂食性鸟类,在繁殖地区主要捕食甲虫和苍蝇幼虫等昆虫以及甲壳类动物,秋季迁徙期间也会吃浆果等植物性食物,非繁殖地区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优先捕食螃蟹和小型软体动物。 </b></p><p class="ql-block"><b> 为候鸟,常成小群迁徙。春季迁徙通常在3月中旬至6月初,秋季迁徙通常在6至11月。 </b></p><p class="ql-block"><b> 在中国部分在东北繁殖,部分在台湾越冬,迁徙期间常见于辽宁、河北、山东等地,直至甘肃、广东和香港。在中国为长江下游、华南与东南沿海、海南岛、台湾及西藏南部地区的冬候鸟,迁徙时经过中国东部广大地区。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白腰杓鹬</b></p> <p class="ql-block"><b> 体长57-63厘米,喙极长而下弯,下弯弧度大于大杓鹬。成鸟头顶和贯眼纹褐色略深,脸淡褐色具褐色细纵纹,眉纹淡褐色;喙细长而向下弯曲,长度为头长3倍以上,呈黑褐色,先端色深,基部泛肉色;颈长,头颈沙褐色满布黑褐色羽干纹;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下背具细长灰褐羽干纹,尾上覆羽的羽干纹呈黑褐且变宽,尾羽白色带细窄黑色横斑;下体颏、喉灰白色,前颈、颈侧至胸、腹棕白色或淡褐色、具灰褐色纵纹,腹胁部白色具黑褐色斑纹,下腹、尾下覆羽、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腿长,蓝灰色或沾绿色,脚灰褐色。 </b></p><p class="ql-block"><b> 栖息于森林和平原的水域附近、河流岸边和附近的沼泽、草地以及农田地带,也出现于海滨、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泽湿地,冬季常在近海处。 </b></p><p class="ql-block"><b> 食性杂,取食潮间带的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海藻、昆虫等,也吃小鱼和青蛙,偶尔吃植物浆果。常在水边沙滩、浅水处、沼泽地上觅食,将长喙探入水中或泥沙中寻找食物。 </b></p><p class="ql-block"><b> 为链式迁徙,南方种群筑巢期较长。春季4月初至4月中下旬迁到中国东北繁殖地,秋季10月初至10月末离开繁殖地,少数迟至11月初还见于东北繁殖地。 </b></p><p class="ql-block"><b> 在中国繁殖于中国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吉林等地,迁徙时途经中国多数地区,越冬于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海南岛、福建、香港和台湾等,也有部分在西藏南部越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