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呢 称:谭斌</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2069792</p><p class="ql-block">课 本:人教版初中语文二年级第一单元余光中《乡愁》</p>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当我翻开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轻声朗诵余光中这篇满含深情的《乡愁》,心中总是涌起无限的感慨,眼中也常常噙满热泪。当我回忆起2017年5月,我们夫妻俩的台湾之行,一件件实物、一处处美丽的景点,无不体现着宝岛难解的大陆情怀、家国情怀,也让我对乡愁有了更为深刻、更为真切的刻骨铭心的感悟。 走进台北故宫,那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里的藏品几乎涵盖了5000年中华文明,其所藏69.6万余件文物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品,价值连城。所珍藏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并称台北故宫的镇馆三宝,故有“不去故宫、惘来台湾”之说。然而,这些瑰宝绝大多数来自大陆,虽它们跨越了海峡,却始终带着故乡的印记。“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些文物虽然在台北故宫里,可它们的根在大陆。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也见证了两岸的分离,就像那些从大陆去到台湾的人一样,心中却始终怀着对故土的思念。 我们来到国父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氛围弥漫在空气中。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革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他倡导的“天下为公”的理念,更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追求。在这里,我感受到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传承。“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台湾与大陆本就是一家,无论经历多少风雨,这种血浓于水的联系是无法割舍的。站在中山先生雕像前,我强烈谴责那些人为阻止两岸人民交往的行为,十分期待两岸民众之间的自由来往。 登顶101大厦,从高处俯瞰台北的景色。这座现代化的大厦矗立在台湾的土地上,彰显着台湾的发展与繁荣。然而,在繁华的背后,我却看到了台湾同胞心中那难以言说的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每一个传统节日,台湾同胞对大陆亲人的思念想必会更加浓烈。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台北也将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大都市。 “高山青,润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唱着《阿里山的姑娘》,坐着小火车,我们来到十分期待的阿里山。这里空气清新,郁郁葱葱,那茂密的森林,那缭绕的云雾,宛如仙境一般。可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阿里山再美,也无法取代故乡山水在游子心中的地位。台湾的同胞们在欣赏阿里山美景的同时,心中也会涌起对大陆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阿里山,我虽然来了,但我会更加想念的。 我还记得小学时读过的吴壮达先生写的《日月潭》。我们走进日月潭,登山观寺踏古迹坐游艇吃阿婆茶叶蛋,欣赏着诗情画意的美丽风景。“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化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日月潭的美不仅在于山水,更在于它与邵族文化的共生,像一首未完成的史诗,诉说着岛屿的古老灵魂。望着日月潭,我十分期待它早日走上回归路,让我有机会多去亲吻它那漂亮的脸庞,也让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不再流浪,感受到回到家里的温暖和幸福! 当我们乘坐旅行大巴来到台湾八景之冠的花莲县太鲁阁峡谷时,峡谷的雄伟壮观令人惊叹。两侧悬崖陡峭,山峰迭起,乱石穿空;峡谷内溪水流向弯曲且水急,幽灵深邃;幽谷、溪流、飞瀑构成一幅幅鬼斧神工的美丽景色,像是“被神以斧头劈开的痛楚与壮丽”。然而,我们所走过的这条蜿蜒曲折的公路则是1955年开始,由数万从大陆来的老兵用原始而悲壮的工具和方式,包括刀、斧、锤、钎等,一斧一斧、一锤一锤,让公路一寸一寸顽强向前延伸着,可以说每一米山路都是老兵用血汗凝成的,到1960年公路贯通时,已有1000多老兵为此殉难,景区的石头、草木都深深留下了他们的历史印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那些长眠于此的来自大陆的老兵们,客死他乡,没有了惆怅,也没有了乡愁,只有孤独,他们的魂魄与余光中先生的一样,永远地留在了海峡的这头。 余光中,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他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一直思念着内地亲人,渴望着祖国统一、亲人团聚。回忆起1972年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悠悠苍天!此何人哉?”2017年带着遗憾,余光中先生走了,《乡愁》成了他永远的乡愁,“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而他也“在里头”。然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台湾的回归,距离余光中先生的期盼还会远吗?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再次吟着余光中先生那篇动人心魄的《乡愁》,带着依依难舍,启程回归家乡。这次台湾之行,让我深深明白,海峡虽难跨越,但它无法阻止乡愁的蔓延。乡愁,是海峡两岸人民心中最坚韧的情感纽带。它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更承载着两岸人民对团圆的无尽期盼。我相信,终有一天,这浓浓的乡愁会化为两岸团圆的欢笑!</p> <p class="ql-block"> 此外,我们还走过了台湾的不少山山水水,我们深爱这片土地。而台湾终究是中国人民的台湾,只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一解乡愁,才能遂了光中先生的心愿。为此,我们一直在准备着,一直在努力着。在台湾回归祖国大家庭以后,我一定还会再去走走看看,但愿这个日子不是很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