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爱旅游的胖子

<p class="ql-block">  儿子对照着手机上的导航地图,带领着我们在第比利斯几乎从西边穿越到东城,又问了不少当地居民,才在格鲁吉亚国立大学后面车少人稀,一条不起眼的缓坡小路上好不容易找到了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茅盾先生的散文《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曾经作为初中一年级课文,是不少人中学时代的回忆。但这个位于格鲁吉亚首都的革命纪念地,居然没有几个当地人知道!哪怕是无孔不入的出租车司机也是一头雾水。</p> <p class="ql-block">  昔日的地下印刷所,今天已彻底凋敝。看门的是一个自称是前苏共党员的70多岁格鲁吉亚老汉。但与其说他是看门,不如说是在此栖身。虽然地下印刷所门票免费,但他示意我们每人往一个糖果盒改造的募捐箱里放十拉里,理由是给格鲁吉亚共产党的捐款。原来,苏联解体后,这个遗址被人们渐渐地遗忘了,现在的格鲁吉亚政府也不管不顾,老汉义务地把它接管下来,但没有任何收入,就是靠这些偶尔来的参观者的捐款维持最低生活…… 。</p> <p class="ql-block">  印刷所位于小路深处,是一个被红色围墙围住的院落,外墙上有俄文标识记录着印刷所的存在时间“1903—1906”。在这个宁静的院落里,有一棵树荫浓密的老树,树荫下就是印刷所。印刷所由两部分组成:原址和前苏联时期专门为该印刷所修建的纪念馆。印刷所旧址是木制带半地下室的传统格鲁吉亚一层民居,而纪念馆是两层红砖楼。</p><p class="ql-block"> 1903年,斯大林和他的同志们在此创建了地下印刷所,至1906年,斯大林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多时间。如今,纪念馆单辟出几个房间陈列苏联时期保留至今的资料和老照片,走进昏暗的展厅,到处是印刷粗糙的早期苏维埃宣传品:早已泛黄破损的油印《真理报》与列宁、斯大林木刻画像以及镰刀加斧头的旗帜…… ,老汉指着那些模糊的图片和领袖照片口若悬河地讲解,但他的半俄语、半格鲁吉亚语让我们似懂非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头拿出一本中国人教版的初一课本让我们感到很亲切,也许不多的来参观者中还是中国人居多,课本已翻得破烂,用胶带纸粘连着。</p><p class="ql-block"> 在茅盾先生的《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原文中是有这样的描述:“这个印刷所的上面就是那间做厨房的地下室,中间隔着一层两米厚的泥土。里面搁着一架对开印刷机,一排四个人用的排字架,一点儿也不觉得窄。四个墙角都有通到地面的通气孔。靠近排字架的墙角还有一个小铁炉,有烟囱通到地面,是专供烧毁废稿和校样用的。” 先生细腻的笔触下,那个隐蔽在地底下的印刷所,时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穿过展馆来到萧条的院子里,就看到那栋厨房底下藏着印刷机器的小木楼,当年的革命者就是在檐廊旁的窗户前望风警戒的,“院子里那两间正屋就是地下印刷所的瞭望哨,担任瞭望任务就是腊却兹.蒲萧列兹。她天天坐在窗口做针线,看见院子外边来了宪兵警察或者什么可以的人,就按一下隐藏在窗下的电铃,地下印刷所的人听见铃声,立刻停了机器地面就听不到机器转动的声音了。”先生写道。</p> <p class="ql-block">  为了便于参观,地下印刷所已经改头换面,原先是厨房的半地下室地面已被挖开了一个正正方方的大洞,周围围着铁栏杆,从上面便可以直接看到当年地下印刷所的核心部分。另外,半地下室还修建了通向地下印刷所的旋转铁楼梯。</p> <p class="ql-block">  地下室潮湿阴暗,弥散着霉味,地上全是积水和泥浆,不小心就会踩进水坑。看整个地下室约十二平方米左右,石砌拱顶,四周也是大块石垒墙。里面空荡荡的,中央孤零零搁着一台锈迹斑斑的对开印刷机,基本上也成了一堆废铁。我们在地下室拍了照片,努力想象着还原当时的场景:革命者在昏暗灯光下忙碌排版、校对、操作印刷机器的身影,耳边则回荡着轰隆隆的机器声音……</p><p class="ql-block"> 在地下室的最里面有一个小出入口,这就是茅盾先生描绘的当年连着地上披屋水井的通道,现在已经堵上了,没法进去看到那条垂直隧道。小出入口上面墙上贴着一张霉迹斑斑的地下印刷所剖面图,记得我们那时学习这篇课文时,老师曾要求按茅盾先生的描述,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绘制该图,现在一对照,几乎不差,不禁为自己当时的理解能力和绘画水平点个赞。</p> <p class="ql-block">  “这个园子跟附近的许多园子没有什么差别……秘密就在这口井里。”茅盾先生文字耳熟能详,水井在正房边上独立的披屋里,我们按文索骥“你要是踩着那些窝儿下去,到十七米的地方就会发现井壁的一旁有一条隧道,刚好能容一个人爬进去,约摸爬过四米,就是一条垂直的隧道,有十米长,里头有一架木头梯子。顺着木头梯子爬上去,到头又是一条横的隧道,有三米长。弯着腰走过这条隧道,就看见一道门。进了门第一眼就看见一架印刷机。——这就是那时候的地下印刷所。”井筒又深又细,现在水井差不多已枯竭,下面黑洞洞的。地下印刷所被发现破坏后,作为其掩体的院中正屋和水井房被沙皇宪兵一把火烧为灰烬,已看不出“当时有许多革命的文件和宣传品就是在这个地下印刷所里印的。干这件工作的同志们就从那口井出入,印好的东西也从井里运出去”,久而久之在井壁踩出的梯形脚窝磴道,正因为井壁光滑,才被一位细心的宪兵队长发现了秘密,进而破获了地下印刷所。</p> <p class="ql-block">  印刷所没被破坏前,印制了几十万份红色报纸和传单,为苏维埃早期革命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所参观的地下印刷所纪念馆院落,是1937年前苏联政府重新修建的。复原在印刷所上面的半架空三间平屋,原先有斯大林及其同志们生活及工作设施布置陈展,如今却在大兴土木,据说要改建成民宿,“格鲁吉亚当局不肯为此拨款哪怕一拉里,用以抢救、维修这些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在那扇再简单不过的铁皮焊接粽红色大门前,看门的老汉痛斥。</p><p class="ql-block"> 站在给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地方,我百感交集。一个曾在苏共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红色革命遗址,在格鲁吉亚,在第比利斯,在斯大林的故乡,为什么会被现在的人们所遗忘,变得如此萧条甚至破败不堪呢?因为苏联的解体?因为信仰的改变?“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汉显得愤愤不平。</span>但是,社会发展总是客观的。今天,第比利斯的人们似乎接受了历史的变迁,没有再刻意去计较这个印刷所的历史意义;格鲁吉亚的人民也重新选择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这个曾在苏维埃进程中做出过贡献的革命遗址,像参天大树的落叶,漫无边际地在空中被风吹荡着,吹荡着,慢慢地消失在空旷的田野里,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