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局外人(许崇杰)

<p class="ql-block">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西北2公里的贾村,巍然矗立着一棵千年古树——大槐树,它不仅是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精神寄托,更是全国唯一以“寻根”与“祭祖”为主题的民祭圣地。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古树所在地,已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因自宋代至明清长达七百余年的大规模移民而载入史册。移民浪潮自北宋末年宋室南迁拉开序幕,至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达到高潮,延续至清代中叶。其中,明初的移民尤为壮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组织最严密、计划最周详的一次迁徙壮举。</p> <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战火初熄,中原大地满目疮痍。为恢复生产、巩固统治,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实行民屯、军屯、商屯三管齐下。彼时,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而山西因地处内陆,未受战火波及,人口稠密、经济繁荣。自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朝廷以洪洞大槐树为集结地,组织大规模移民十八次,历时五十年,涉及一千二百三十个姓氏,足迹遍布十八个省市五百余县。如今,这些移民的后裔已繁衍至数亿之众,遍布神州大地,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步入洪洞大槐树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寓意深远的正门——槐根造型。门高十三米,跨度二十米,古朴沧桑、厚重雄浑,象征着大槐树后裔同宗同源、血脉相连。它不仅是一道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寓意着无数移民后裔如槐根般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默默奉献,凝聚着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共同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根”字影壁,是大槐树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由我国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题写的隶书“根”字,苍劲有力、稳健端庄,字中隐含象形之意,寓意深远。它不仅承载着浓浓的乡愁与思念,更寄托着亿万移民后裔对故土的深情眷恋,成为连接四海游子心灵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  “朝堂决议”雕塑,再现了明初移民决策的历史场景。元末明初,中原战乱频仍,水旱蝗疫接连不断,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决定从人口稠密的山西向中原大规模移民。这一战略决策,拉开了持续五十年、横跨数朝的移民壮举序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人口分布与社会发展。</p> <p class="ql-block">  相传,移民途中,官府为防止逃逸,将人们双手捆绑,穿于一根绳索之上。长途跋涉,难免如厕,移民只能请求:“老爷,请解开手,我要上厕所。”久而久之,“解手”一词便流传开来,并沿用至今。在大槐树景区,厕所被称为“解手场”,正是对那段艰辛移民史的铭记与追忆。</p> <p class="ql-block">  当年,移民皆需集中于洪洞县城驿道旁的广济寺办理手续。临行前,亲人折下槐枝相赠,叮嘱勿忘故土,铭记大槐树。手捧槐枝的游子,泪眼婆娑,将随身饰物、丝带挂于槐树之上,寄托无尽思念。多年后,昔日青年已白发苍苍,子孙绕膝,而当年种下的槐树早已枝繁叶茂。在树荫下,老人讲述移民往事,叮嘱子孙不忘故乡,不忘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  沿着景区步道前行,一座气势恢宏的《移民浮雕图》赫然展现眼前。浮雕长23.68米,高4.48米,由著名雕塑家黄剑依据明代移民史料与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整幅浮雕以青铜铸造,采用书画长卷形式,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依次展现移民启程、惜别、迁徙的全过程,生动再现那段悲壮而深远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  当年移民集结的大槐树,已有1800年历史。清顺治八年(1651年),一场洪水将其冲毁。如今所见,是民国三年(1914年)在原址重建的遗址。由曾在山东、河南为官的景大启、刘子林等人发起修建,他们为移民后裔的思乡之情所动,广募乡绅义士,几经波折,终建成此遗址,以慰游子归乡之愿。遗址建造始末,皆刻于碑文背面,供后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  一代大槐树毁于清初洪水,如今所见,是依据古树记载仿建,再现当年绿荫蔽日、枝繁叶茂之景。相传古槐“树身数围,荫遮数亩”,有“七庹零一媳妇”的传说。七人拉手丈量树围,尚差一截,恰逢一媳妇在旁,遂补上空缺,成就一段佳话。近年,从张氏家谱中得以印证,这段传说,成为移民后裔铭记故乡的生动见证。</p> <p class="ql-block">  二代大槐树,由一代槐树滋生,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而由二代槐树同根衍生的三代槐树,亦有百年树龄。当年移民告别故土,皆以大槐树为家乡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院中栽种槐树,并悬挂吉祥挂件,祈求平安,寄托对故土的深深思念,形成独特的“槐树文化”。</p> <p class="ql-block">  千年槐根,生长于宋元时期,距今已逾千年。根高六点二米,外露部分达四点二米,盘根错节,形态奇特。它仿佛象征着移民后裔,早已深深扎根于异乡土壤,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生生不息,代代繁衍,延续着中华文明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  七百余年光阴流转,自宋末至今,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始终铭记“洪洞大槐树”这一共同的根。一首“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的民谣,唤起无数游子寻根问祖的深情。当地志士仁人,为满足寻根之愿,建起祭祖堂,供奉四百余姓氏牌位。近年来,中华姓氏苑落成,收录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九个姓氏,展现中华姓氏的源流、演变与文化内涵,使游子真正体悟“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血脉相连。</p> <p class="ql-block">  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以洪洞大槐树移民遗址为核心的“根祖文化”日益兴盛。1991年,首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隆重举行。自此,每年清明节前后,洪洞都会举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吸引全球数以万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齐聚于此,共祭祖先,表达对故土的深情厚谊,增强华夏儿女的凝聚力与向心力。</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