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惯性:人生最难突破的枷锁(一)

蛐蛐er

<p class="ql-block"><b>我公司的客户是老年人,这些年里,见过无数不同的家庭与人生故事。最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台湾来的老人。郭阿姨,以及她已经五十多岁的女儿。透过她们母女,我再次感受到,人活一世,真是千差万别,而家庭和教育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走向。</b></p> <p class="ql-block"><b>郭阿姨六十年代初来到美国。照理说,这么多年,她早已深度融入美国社会,可她却像生活在世外桃源的人。她对外界的认知很有限,甚至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显得陌生。</b></p><p class="ql-block"><b>在饮食上,她几乎只知道美式快餐里的 burger、sandwich 和几种 sauce,至于蔬菜的品类、烹饪方式,她一概不熟。家中的电器,她很多也不会使用。这样一种“隔绝”,让我常常觉得,她仿佛只把美国当作生存的地方,却没有真正融入进去。</b></p><p class="ql-block"><b>她的生活曾经因为一场车祸发生转折。那是她坐着先生开的车出意外后留下的后遗症,如今她需要依赖助行器走路。公司为她派过护工,但往往没做多久就离开。为了解情况,我不得不频繁登门。接触多了,我渐渐体会到,她的困境不止是身体的限制,更有心态与认知的局限。</b></p><p class="ql-block"><b>郭阿姨的女儿今年五十多岁,未婚未育,是一名律师。在美国,很多同龄人早已独立,买房置业,过自己的生活。而她却仍蜗居在母亲身边,即使工作几十年,也依旧与母亲同住。</b></p><p class="ql-block"><b>我最初见她时,还误以为她四十出头,因为身材瘦小,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一些。但真正接触后才明白,她的人生,并没有外表看上去那么轻盈。</b></p><p class="ql-block"><b>她常常口口声声说自己很忙,可我观察到的更多是一种“忙乱”。比如那天,她准备出差,却找不到手机。整个家里被她翻了个遍,她一边大喊“stupid”,一边责怪自己,却转头又找理由,说是因为帮妈妈收拾台面才放乱了。郭阿姨焦急地提醒她要有条理,可她仍旧坚持自己的解释。</b></p><p class="ql-block"><b>我站在一旁看得很清楚:找不到手机是一个小问题,但真正暴露出来的,是她缺乏反思和改正的能力。出现问题时,她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如何避免下次重演,而是寻找理由开脱。这种习惯,让人不由得感叹:有怎样的母亲,往往就会养出怎样的孩子。</b></p><p class="ql-block"><b>郭阿姨对外界的陌生、生活上的稚拙,某种程度上在她女儿身上也有投影。女儿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长年累月待在家中,让她的心态和行为逐渐收缩,缺乏效率与条理。</b></p><p class="ql-block"><b>这种“母女之间的相似”,并非偶然。母亲对生活的态度,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性格。郭阿姨长期以来的封闭、缺乏尝试,可能在无形之中也塑造了女儿处理事务的方式。</b></p><p class="ql-block"><b>我并不是要苛责她们母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与难处。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局限一旦代代延续,就会形成一种“家庭惯性”,让人走不出去。</b></p><p class="ql-block"><b>在美国,我见过许多老人。他们中有的依旧精神矍铄、兴趣广泛,把晚年过得像一首悠扬的乐章;也有的像郭阿姨,生活在一种与时代和环境不太契合的“真空”里。</b></p><p class="ql-block"><b>人生百态的差异,往往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眼界,二是习惯。</b></p><p class="ql-block"><b>眼界决定了你能看到多远,习惯决定了你能走多远。郭阿姨缺少眼界,她的女儿缺少习惯,于是她们的人生都陷入了某种内耗。</b></p><p class="ql-block"><b>这让我感慨:教育的真正意义,从来不是把孩子送到某个地方、供他们读到某个学位,而是培养一种面对问题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能不能反思?遇到困难,能不能调整?这才是一个人能否真正独立的关键。</b></p><p class="ql-block"><b>那天,我看着郭阿姨女儿一遍遍翻找手机,又听她自我抱怨与辩解,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感受。她并不缺智慧,也不缺条件,缺的只是“直面问题”的勇气与习惯。</b></p><p class="ql-block"><b>生活不是一次次借口的堆砌,而是一次次错误中的修正。手机找不到,是小事;但如果始终用找理由的方式来应对,人生就会陷入不断的循环,永远在原地打转。</b></p><p class="ql-block"><b>而这种状态,其实比外部的困境更可怕。因为外部困境或许能靠机遇解决,但内心的模式如果不改变,就会被一再复制。</b></p><p class="ql-block"><b>郭阿姨和她的女儿,让我再次体会到“人生百态”四个字的分量。有人越活越开阔,有人却越活越狭窄。母女之间的相似,提醒我们:家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个人的选择,却决定了能否跳出这种影响。</b></p><p class="ql-block"><b>看似是一场找手机的小插曲,其实折射出的是一个家庭几十年的惯性与局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而我心里想说的只有一句:人生的差别,往往不在起点,而在面对问题时 ,你是找理由,还是找方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