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陕北:黄土地的馈赠——摊黄

泉水

<p class="ql-block">  在陕北这片广袤无垠的黄土地上,藏匿着一种令人垂涎的时令美味——摊黄。说它是时令食品,是因为在当地乡俗中,摊黄主要在寒食节食用。</p><p class="ql-block"> 相传,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人们设立了禁火寒食的哀悼仪式,并将清明前一天定为寒食节。寒食节前一天,陕北家家户户便支起鏊子,精心制作摊黄。到了寒食节当日,人们不再生火做饭,只食用摊黄,以此表达对介子推的深切缅怀。不过,摊黄并非只与寒食节相关,在宜川等地,它还是春节年茶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制作摊黄,最好的食材当属黄米面,小米面次之,玉米面也可选用。其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先取适量黄米面,用开水烫面,边烫边快速搅拌,直至面成絮状;为了增加面团韧性,还可加入少量小麦面粉。待面团冷却至不烫手时,加入老酵母,反复揉面,直至面团光滑细腻。随后,将面团放置在温暖的炕头,盖上棉被,静静发酵一整晚。</p> <p class="ql-block">  发酵好的黄米面散发着独特的香气,此时需加入碱水中和酸味,再添加适量凉开水,搅拌成糊状。这糊的稠稀程度很有讲究,以能够自行流动为宜。</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便是摊制环节。支起铸铁三角鏊子,用木材或焦炭生火加热。取一根洗干净的胡萝卜,切去一头,一个天然的油刷子便诞生了。用它粘上食用油,均匀地刷在鏊子上,舀上一勺面糊倒在鏊子中央,迅速盖上鏊子盖。不多时,便能听到“吱吱……”的声响,一分钟后,揭开盖子,只见面糊已变成诱人的金黄色,表面布满细密的气孔,这就意味着摊黄熟透了。将其翻起对折,一个金黄油亮、香气四溢的摊黄便烙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  待摊黄放凉后食用,口感更是焦脆香糯,那独特的风味在舌尖散开,再来一碗绿豆小米粥,令人回味无穷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