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者尚也】雅茶“俗”谈

杨世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2002年底,应《羊城晚报•花地》约稿,写了个专栏连载,旨在对都市时尚文化的反思,专栏的名称就叫做【时者尚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里常摆“茶宴”,或延请宾客,或设擂斗茶。红木茶盘中放几盅审评杯,再摆上一些小巧玲珑的白瓷杯,紧结的茶叶放进杯中,丁丁当当,如风铃般脆响,已是先声夺人,内行人一听这声音,便知道这是上好的铁观音。这时专等刚出炉的开水,“长冲短泡”。铁观音上好的茶汤像绿豆汤般,清黄当中泛点绿意,被乳白色的瓷杯映衬,更显得晶莹剔透。“绿豆汤”名字不雅,但准确,其实,“琥珀色”用来形容红茶倒是贴切,但如果搬到属青茶种类的乌龙茶就有点偏颇了,色彩太浓,只是名字很美,使人情不自禁地很想用它。</p><p class="ql-block">审评杯盖一揭,尚不需“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自己先就着杯盖缓慢绵长地吸气,双眼微闭,闻那渗入脑髓深处的的兰花香味,如果同品的是些雅友,则一个个传下,“未尝清甘味,先闻透天香。”无言传递之间,茶烟散逸于空间,清气轻起,满室芳香。</p><p class="ql-block">妻有时把茶杯擦洗得锃亮,白瓷釉水的表面便若有若无泛起一层薄薄的银光,纯净、清和、饱满,看起来赏心悦目。当然,留点茶垢也无仿,可以显得朴素、沉着和自然。并非有意追求那种百年不洗,无须放茶叶,白开水冲进后,倒出来的便茶香四溢的琥珀色的“宝壶”。 </p><p class="ql-block">我喝茶是不用宜兴壶的,大约,宜兴壶是被江浙一带的文人雅士们“炒”起来的,用宜兴壶“品茶”也许可以称“文”品,安溪人于茶则是“俗”品。安溪茶农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品饮都没用宜兴壶,用的是审评杯,普普通通的,没有诸多的讲究,朴实、平凡、单纯,甚至有点土里土气的乡土味。有关宜兴壶那被人津津乐道,代代相传的“养壶”,是玩壶而非品茶。“养壶”可以使壶经茶水滋养及手的摩挲而更显古旧沉稳厚重,但从长年茶垢的宜兴壶中沏泡出来的汤色也许不错,无论如何也是难与新沏好茶相比的。这些故事中长年滋养的“宝壶”都与“值钱”挂起勾来。安溪的乌龙茶事不该是这个样子,至少我的心目之中有这种感觉。本是很平凡的茶事,也正因为平凡,才有那种朴实在纯朴的光茫,被文雅之士一渲染,便俨然玄奥,神龙不见首尾,也许我性根庸俗,不解雅事,总觉得过犹不及。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把民间茶事推上艺术的殿堂固然很好,但如果过于纹饰则雅气虽足而天然的乡土气却被淹没其中。喝茶不是讲究一份平常心境吗?并非故意去做,或洗或留任其自然,随机随缘。</p><p class="ql-block">虽说一切以自然为好,但有些程式还是不得不讲究的,否则也就难以言“品”了,“品”要有氛围,要有心情。只是这些程式不能只注重表面,而应注重实质。</p><p class="ql-block">在安溪工作多年,当时茶艺还不时兴,不像如今,四处都是温文尔雅的茶艺表演,今天一个“关公巡案”,明天一处“韩信点兵”,名字是征战沙场的大将,表演的却是窈窕的小姐。第一次看到茶艺表演是在福州一家茶艺馆里。看惯、喝惯了粗头乱服的老茶农们,用那双粗糙而又不太干净的劳动人民的大手沏泡出来的“琥珀色”,乍一看到那些经过精挑细选并且认真培训出来的漂亮小姐们,身穿古色古香的旗袍,在委宛谐美的古典音乐中,动作整齐优美地泡出这么许多茶文化名堂出来,心中不免欢欣鼓舞,有眼界大开之感。心想,在安溪普普通通的饮茶,却能演绎出如此大相迥异的文化出来,的确也是一种“有幸”了,虽然,在此之前也听说甚至看到过电视里的茶艺茶道的表演,似乎总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p><p class="ql-block">久而久之,见多了茶艺表演,便觉得无非也就是表演,也许是商业味道较浓,急功近利,没有去深挖茶的内涵,所“演”大多徒有其“表”。小姐根本不懂品茶,对茶没有一种发自于生命内部的情感,表演变得做作、表面和生硬,成为一种程式,我想,这与内蕴深藏的茶的本质相去甚远。茶是能表演的吗?这个问题我不愿轻易肯定或者否定。早些年就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茶艺与茶道的关系的文章,想阐述一点不成熟的观点,茶艺是一种可观、可感的艺术,而茶道则是一种超越于物质之上的人生感悟,一种从文化中浓缩出来的生命哲学。茶艺似乎还可以表演,或者,不如倒过来说,茶道不能表演,因此人们创造了茶艺这种可供表演的茶道形式,茶艺是科普的、舞台化的茶道。因此,我曾经向一家茶艺馆建议,搞茶艺表演不要老一套,比如说,请几位白须飘然,有仙风道骨风范的老者,清一色粗布素服,站到台上表演茶艺,也许看起来反倒别具一番风味。也许生性愚顿缺乏优雅,没能在风雅的茶艺表演当中体味太多的文化品味出来,却又于茶事有些感受,“雅谈”是谈不上了,只好作点墙外俗谈,所幸所谈皆是真心的“话语”。</p><p class="ql-block"> 杨世膺 图/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