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一大扫荡”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扫荡”行动,属于日军“治安强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1日(故称“五一大扫荡”),持续至6月底。以河北中部(冀中平原)为核心,波及八路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冀中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华北平原,被平津、北宁、石德、津浦四条铁路及北京、天津、石家庄、德州四个城市包围,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冀中军区是八路军的一个二级军区,司令员吕正操,下属5个军分区,1938年10月最盛时拥有 44个县(其中22个县完全控制)800万人,部队6.3万。因为富庶而被八路军称为中国的乌克兰,日军则称其为八路的兵站。五一大扫荡就是日军为摧毁这个八路兵站而发动的战役。</p> <p class="ql-block">吕正操(1904-2009),辽宁海城人。1922年参加东北军,曾任东北军团长,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冀中行政公署主任,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09年10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p> <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1日至6月20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在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下,调集日军第四十一师团主力、独立混成第九旅团、第一一〇师团、第二十六师团、独立混成第七旅团、第二十七师团等部,对冀中根据地(今河北中部地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五一大扫荡”。<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军采用“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拉大网”等战术,旨在摧毁冀中根据地,歼灭八路军主力和根据地领导机关 。</span></p> <p class="ql-block">作战分三期:第一期(5月1日-10日)为外围“扫荡”,诱迫八路军进入滹沱河、滏阳河与石德路构成的三角地带(合围圈);第二期(5月11日-15日)日军实施“铁壁合围”,妄图聚歼八路军领导机关和主力,八路军奋力突围;第三期(5月16日-6月20日)日军反复“清剿”,冀中区因对敌情判断失误导致部分部队返回中心区后遭重创,最终主力部队被迫转移,冀中根据地实际丢失 。</p> <p class="ql-block">至1942年6月上旬,日伪军占据冀中根据地所有县城和较大集镇、村庄;共建立1700多个据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筑了750多公里的公路,</span>挖掘4000多公里封锁沟,把冀中根据地分割成2600余块。<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点周围碉堡成群,铁路、公路沿线岗楼密布,点、碉、路、沟互相连接,密如蛛网。</span>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竟成了"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是狼烟"的恐怖世界。</p> <p class="ql-block">此次日军的残酷扫荡,使冀中根据地遭到严重摧残,冀中军区部队减员16800余人,第八军分区司令常德善,政委王远音双双战死,第九地委委员秘书长于时雨不幸在饶阳英勇牺牲,其他中级干部,第九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袁心纯,八分区23团团长谭斌,第三十团长萧治国,政委汪威等中高级指挥员壮烈牺牲,第十军分区司令朱占奎被俘投敌,剩余的2万主力被迫转移到晋西北。</p> <p class="ql-block">此次扫荡使冀中根据地遭受毁灭性打击,主力部队减员46%,地方武装损失3万余人,地方干部损失7000人,普通民众被杀5万以上,另有10万人被掠走,房屋被烧毁15万余间,粮食、牲畜被掠夺无数,冀中根据地全部变为日占区和游击区。直到1944年春才得以恢复。</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当时是《冀中导报》的战地记者,经常随部队活动,在一次突围中不幸中弹负伤,是贯穿伤。后来才知道,这颗子弹是从他的身体前面左侧的肋骨缝隙射入,从身体后面左侧的肋骨缝隙之间射出的,穿透了左肺叶,但没有伤到骨头和心脏。最后多亏堡垒户的及时营救和细心照料,先后在假墓穴和地窖里躺了两个月,才慢慢养好了伤。伤好后根据组织安排,转移到冀西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主力撤离冀中以后,鬼子以抓去的叛徒做眼线,驱使着以汉奸叛徒组成的宪兵工作队到各村抓捕我们的干部、党员,杀人放火,横征暴敛。因我父亲的身份,我祖父不幸被一汉奸告密,被鬼子抓去经历了严刑拷打,折磨至死。这个噩耗是全国解放后才知道的,成了我父亲一生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五一大扫荡”期间,八路军与日军在装备上的差距极为悬殊。仅以步枪为例,每团约700-1000支,但弹药极少,每人仅30-50发子弹。而日军人手一支,弹药充足,每人携带弹药远超八路军。</p> <p class="ql-block">由于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八路军在“五一大扫荡”中遭受巨大损失:冀中军区伤亡高达1.68万人。我父亲生前回忆道,许多身经百战的老红军也牺牲在鬼子的炮火下,他们走过了千难万险的长征路,却倒在青纱帐里。他亲眼看到一位老红军上房顶观察敌情时被迫击炮弹片击中,当场壮烈牺牲,令人心如刀绞,痛心不已。</p> <p class="ql-block">《冀中军区战史》和吕正操回忆录中提到,冀中军区在两个月的反“扫荡”中牺牲的干部里,其中排以上干部牺牲即达573人。由于当时排以上干部绝大多数都是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这个数字意味着至少有数百名长征干部倒在了青纱帐里。</p> <p class="ql-block">此时冀中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被迫转入游击战。无法与日军正面作战,只能采取分散游击、伏击、夜袭等战术,尽量避免与日军主力正面交锋。</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与日军在装备上的差距极为巨大,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武器数量和质量上,更体现在弹药补给和持续作战能力上。这种悬殊的差距导致了八路军在扫荡初期的严重损失和根据地的暂时丧失。</p> <p class="ql-block">在当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冀中军民没有坐以待毙,根据环境和条件进行英勇反击。他们创造了村落伏击、院落伏击、夜间伏击等多种伏击战术 。冀中军民在2个月的反扫荡战役中,共进行大小战斗272次,毙伤日伪军1.1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五一大扫荡”是华北抗战史上最残酷、最具毁灭性的一次“治安肃正”行动,是日军对冀中根据地实施的“三光政策”典型战例。它不仅使冀中根据地一度沦陷,也标志着敌后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但八路军通过战略转移与群众坚持,最终保存了力量,为1944年后的反攻奠定了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