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博物馆(临时展厅)·百年欧洲艺术的多重实践画展

老沈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昆明·很有特色的云南省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年欧洲艺术的多重实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维纳斯》《火神伏尔甘向维纳斯献上为埃涅阿斯铸造的武器》预备画稿,作者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 及其工作室,创作年代约1757年,材质为圆形布面油画,画面尺寸 46.5x46.5cm这件圆形布面油画是弗朗索瓦·布歇为卢浮宫藏巨作《火神向维纳斯展示埃涅阿斯的武器》中央女神像创作的色彩研究稿。画面聚焦维纳斯侧卧的经典姿态: 丝绸褶皱以钴蓝打底叠罩珍珠灰的技法,与最终成品中女神的青金石蓝长袍形成微妙色阶过渡。 作为布歇艺术成熟期的核心创作,此稿见证着洛可可美学的巅峰﹣﹣通过粉色调性将神话叙事转化为感官盛宴。弗朗索瓦·布歇,《火神伏尔甘向维纳斯献上为埃涅阿斯铸造的武器》1756年,现藏于美国克拉克艺术研究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弗朗索瓦·布歇《火神伏尔甘问维纳斯献上为埃涅阿斯铸造的武器》,1756年,现藏于美国克拉克艺术研究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救世主》作者: 路易吉·卡瓦内利·莫利亚(1823-1878)根据卡洛.朵尔齐(1616-1687)油画制作创作年代: 约 1850 年材质: 微马赛克镶嵌画面尺寸: 54 x 48厘米路易吉.卡瓦内利.莫利亚是微马赛克史上最受尊敬的艺术家之一。他师从他的父亲,十九世纪早中期罗马最负盛名的微马赛克艺术家多米尼克·莫利亚(Domenico Moglia,1780-1867年) 多米尼克活跃于克雷莫纳,罗马和米兰,是著名的建筑师,家具设计师和镶嵌艺术家。此作品根据 17 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巴洛克画家卡罗·多尔齐的油画原作《救世主》镶嵌,微马赛克画板呈椭圆形,金属底板上面用珐琅微马赛克和大理石马赛克两种不同材料镶嵌基督半身像。画面左侧中部有艺术家莫利亚(莫格利亚)镶嵌签名,配有原装金漆木制画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悲伤圣母》作者: 路易吉·卡瓦内利·莫利亚(1823-1878)根据卡洛.朵尔齐(1616-1687)油画制作创作年代约 1850 年,材质 微马赛克镶嵌画面,尺寸54 x 48厘米,此作品根据 17 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巴洛克画家卡洛.朵尔齐的油画原作《悲伤圣母》镶嵌,微马赛克画板呈椭圆形,金属底板上面用珐琅微马赛克和大理石马赛克两种不同材料镶嵌圣母玛利亚半身像。画面左侧中部有艺术家莫利亚镶嵌签名,配有原装金漆木制画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逝去基督的哀悼》作者: 安东尼·凡·戴克 (1599-1641)创作年代: 17世纪上半叶材质: 纸上油画托裱在布面上画面尺寸: 27.1x19.7cm安东尼.凡·戴克的《对逝去基督的哀悼》(约1635年)是其意大利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该画受热那亚圣方济各修道院院长切萨雷·亚历山德罗.斯卡利亚(凯撒·亚历山德罗·斯卡格利亚住持)委托创作。画面通过戏剧性对角线构图﹣﹣圣母俯身紧贴基督苍白的躯体,抹大拉的玛丽亚红袍如鲜血流淌,与后方幽暗岩洞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凡·戴克将威尼斯画派的色彩敏感度与安特卫普巴洛克传统完美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戴褶领的男士半身肖像》作者: 安东尼·凡.戴克 (1599-1641)创作年代:约1630年材质: 布面油画画面尺寸: 54.6 x 45.4厘米安东尼.凡.戴克作为鲁本斯最杰出的学生与助手,曾深度参与其工作室《美第奇组画》等经典创作。1632年受任英国查理一世首席宫廷画家后,他开创的优雅肖像范式深刻影响了英国视觉文化。此作虽因缺失题签难以考证具体人物身份,但其戏剧性用光(明暗法)、丝绸衣褶的动态笔触,以及人物手部神经质的造型张力,皆彰显巴洛克艺术精髓。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左下角残留的钴蓝打底痕迹,恰与凡·戴克1635-1640年英国时期的创作特征吻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丘比特》《帕里斯的审判》准备画稿作者: 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1640)创作年代约1635-1636年材质:红色粉笔,黑色石墨和白色粉笔画面尺寸18.1x13.2cm此幅综合材料绘制的素描作品是17世纪巴洛克时期世界著名画家保罗·鲁本斯约1636年为巨作《巴黎的审判》左侧双丘比特群像创作的唯一研究稿。经比对发现:素描中后侧小天使手持丰饶之角的原始构思,在最终油画中被修改为抓扯女性衣袍的动态。鲁本斯在安特卫普建立工作室,其作品被整个欧洲竞相追捧,油画成品常由助手参与完成。但此类创作前期的素描稿﹣﹣尤其是人物动态研究几乎皆出自大师亲笔。此稿不仅见证经典构图的演变过程,更因其双重稀缺性(存世孤本与大师真迹)成为艺术史重要物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彼得·保罗·鲁本斯,《帕里斯的审判》1632-1635年区间,现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作者: 提香·韦切利奥工作室创作年代 约 1790 年,材质 布面油画画面尺寸165 x 215厘米此画临摹自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家提香·韦切利奥的油画《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原作创作于1545-1546年间,是提香在罗马为法尔内塞红衣主教亚历山德罗·法尔内塞绘制的版本,史称"法尔内塞版"。 画面聚焦希腊神话悲剧:因乱伦诞生的阿多尼斯拒绝维纳斯的求爱。画家以戏剧性构图展现爱神的挫败﹣﹣维纳斯背面全裸紧拥少年,阿多尼斯却执矛欲行,动态失衡甚至使女神踉跄。散落的水罐与酣睡的小爱神,暗示爱之魔力已然失效。值得注意的是,提香将维纳斯设计为背对观众的裸体姿态,通过背部流畅曲线完整展现人体美学。此创新性背面维纳斯造型深刻影响了后世,成为艺术家鲁本斯等人反复借鉴的经典范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生之梦》作者: 归属于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1475-1564)创作年代 约1533年)材质: 黑色粉笔/银针笔(金属笔)画面尺寸:33.7x21.1 厘米画面上一个裸体青年坐在一个箱子上,倚靠着一个地球仪。 他是一个完美且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就像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西斯廷天顶画(西斯廷天花板)中的亚当。青年抬头仰望着天使,天使从天而降,朝向青年一侧的耳朵吹响号角试图唤醒青年。背景中,一群扭曲的身体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七宗罪中的罪行在其中有所体现;从左下角顺时针方向,它们分别是暴食、色欲、贪婪、嫉妒、愤怒和懒惰。尽管该构思最终未转化为壁画或油画,但这幅承载着天才创作密码的图纸已足够珍贵,它曾被18世纪英国收藏家约翰·布弗里(约翰·布弗里)珍藏, 画作底部印有"B”(约翰·布弗里的收藏印L.325)),在隐匿270余年后重现世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幅《人生之梦》油画由后世佚名艺术家根据米开朗基罗的线稿所作,约1533年后,现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头戴王冠的女士肖像》作者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创作年代 约1820年,材质 石墨、钢笔和墨水绘制在棕红色纸上画面尺寸:33.3 x 26.1厘米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为某显赫贵族女性绘制的这幅石墨素描研究稿,或与其未完成的《玛德琳·德·布罗意肖像》存在关联。画面中贵妇发髻的螺旋纹路以白垩高光强化立体感,其右肩微倾的坐姿与1832年《德沃赛夫人肖像》的构图形成镜像﹣﹣这种通过局部肢体暗示人物地位的修辞,正是安格尔宫廷肖像的核心密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的研究》作者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创作年代约1820年,材质石墨作于纸上画面尺寸23.5 x 30厘米约1820年,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为其妻玛德琳·夏佩尔(马德琳夏贝尔)创作肖像期间、留下了这幅堪称新古典主义手部研究范本的石墨素描。画面聚焦于交叠的双手,左手无名指微微翘起的动态,与巴黎小皇宫藏《安格尔夫人半身像》(编号DESSIN1845)中人物轻触胸口的姿势形成镜像关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立女人体研究图纸》作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创作年代约1840-1850年,材质铅笔素描画面尺寸:21.4x7.4cm安格尔在19世纪初远赴意大利研究古代艺术和庞贝壁画,这件作品的构思可能来自庞贝壁画中的人物姿态,安格尔对于古代的艺术始终保持敬畏之心,这些古代经典的人物姿态常常被安格尔使用在自己的作品设计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刻家查尔斯·杜帕蒂(1771-1825)的肖像》作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创作年代约1815年,材质黑色铅笔画面尺寸 23 x 15.2厘米,这幅作品是安格尔绘画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素描肖像作品之一,画中的人物是著名的雕塑家查尔斯·杜帕迪。此幅作品的尺寸极小,安格尔以其独特的绘画审美描绘了这位雕塑家的全身肖像。完整细致的头部描绘是安格尔素描绘画中首要关注的,除头部以外其他位置极其概括,但又不会在整体观察中失去联系。这是安格尔素描独特的绘画审美,这样的审美方式在随后的一百年影响了众多画家。20世纪中期这幅作品曾在世界很多国家展出, 并出版在了安格尔素描全集中。画框背面贴有19世纪的标签,上面用棕色墨水写着古老的题字和归属:"Dessine a Rome 1815 par Ingres/Chs.Dupaty先生" (1815年在罗马绘制,作者:安格尔/ 查尔斯·杜帕蒂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虎》作者: 费迪南德·维克多·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创作年代 约1820年,材质 混合技术作于纸板上画面尺寸28.5x42 厘米,本作诞生于19世纪东方主义艺术浪潮,该运动源于欧洲对异域时空的浪漫想象。早期艺术家如德拉克洛瓦以考古学般的精确描绘北非风情,却将现实转化为理想化剧场﹣﹣正如作家福楼拜(Flaubert)在小说《萨朗波》(萨兰博)中复原古迦太基细节,却注入欧洲精神内核。随着更多艺术家亲赴中东,他们逐渐发现真实的东方远比传说更动人﹣一集市的光影、沙漠的黄昏、 普通人的笑容,取代了旧画作中的刻板符号。这种从"幻想"到"对话"的转变,让艺术成为连接文明的桥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维纳斯与丘比特》梵蒂冈宫拉斐尔室湿壁画预备画稿作者 拉斐尔·桑齐奥(1483-1520)波利多罗·达·卡拉瓦乔(拉斐尔的门徒)创作年代 约16世纪早期,材质 红色粉笔《维纳斯与丘比特》这幅作品由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以及门徒共同创作。该草图是拉斐尔短暂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湿壁画构思图纸,旨在用于意大利梵蒂冈拉斐尔房间壁画中的两处位置。这个庞大项目现存画稿仅余两幅,这件珍贵图纸不仅揭示了拉斐尔在创作如此复杂的壁画前所作的准备工作,更展现出整个房间充盈的艺术家无尽巧思﹣﹣从人物群像的戏剧性互动到建筑空间的恢宏布局,无不彰显着文艺复兴鼎盛期的艺术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亚马逊之战》作者: 归属于费迪南德·维克多·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创作年代 约1830-1840年,材质布面油画 (托裱)画面尺寸97 x 133.5厘米,此作是德拉克洛瓦青年时期对巴洛克大师鲁本斯的致敬实验。画家将鲁本斯原作(1618年)的对角线构图水平翻转,以激烈笔触重释古典神话﹣﹣画面右下角倒地的亚马逊女战士与鲁本斯版形成戏剧性对话,飞扬的猩红色披肩取代了巴洛克的黄金色调,预示浪漫主义对色彩解放的追求。欧仁·德拉克洛瓦是法国19 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活跃于波旁王朝复辟和七月王朝时期。他的作品充满戏剧性和情感张力,色彩对比强烈,笔触活跃。德拉克洛瓦反对新古典主义的严谨,追求艺术中的热情与动态表现。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为《自由引导人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费迪南德·维克多·欧仁·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1930年,现藏于卢浮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运煤马车》作者 让·路易·安德烈·西奥多籍里科(1791-1824)创作年代约1812年材质:布面油画画面尺寸43.5x 60 厘米《运煤马车》是籍里科的早期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主义风格和对日常生活的关注。画面描绘了两名马车夫架着运煤车,悠闲地行驶在乡间道路上。画家通过精湛的写实技法刻画出五匹马的肌肉和力量感,并捕捉到人物和马匹的瞬间动态,这一点在他后期成熟作品中尤为突出。此外,虽然籍里科在后来的创作中逐渐转向更具表现力的主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自然和人类行为的关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奥多·籍里科,《梅杜萨之筏》,1819年,现藏于卢浮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卢瓦尔河畔的布卢瓦》作者: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特纳(1775-1851)创作年代 约1828年,材质布面油画画面,尺寸75x85 厘米此作描绘卢瓦尔河谷与布卢瓦城堡(布卢瓦城堡,法国王室旧堡)的景致,以巴比松画派先驱的光学实验为基底: 阳光穿透湿润空气,将行人、泊舟与哥特式城堡融为朦胧色块。河面折射的钴蓝薄釉(含青金石微粒)与前景普鲁士蓝厚涂树木形成空气透视,中心天空的锌白提亮则强化了景深律动。此作品的同名水彩作品收藏于伦敦泰特美术馆(编号 TW0718威尔顿933)。</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骑兵冲锋》作者: 让·路易·安德烈·西奥多·籍里科(1791-1824)创作年代: 约1812年材质: 布面油画画面尺寸: 55 x 38.5厘米《骑兵冲锋》描绘了法国帝国禁卫军的一名骑兵军官勒紧缰绳,挥刀冲锋的瞬间。籍里科通过大胆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突出了骑兵的雄壮气势,展现了人物和马匹在剧烈运动中的力量与紧张感。背景中如暴风雨般的火红天空进一步加剧了画面的戏剧性效果,使观者强烈地感受到画面中的冲突与动荡。这幅画不仅展现了籍里科对英雄主义主题的描绘,同时也体现了浪漫主义艺术对悲剧、激情和动态的关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少年酒神巴克斯》作者: 归属于华金·索罗亚.巴斯蒂达(1863-1923)创作年代: 约19世纪末材质: 布面油画画面尺寸:56.5x42.5cm这幅油画展现了西班牙外光印象派大师索罗亚对古典题材的独特诠释。作品以画家之子为模特,描绘了酒神巴克斯怀抱酒桶酣睡的生动场景。索罗亚运用标志性的外光技法,使阳光在青年肌肤和酒桶表面跳跃,营造出地中海特有的明亮氛围。艺术家将希腊神话主题与日常生活中的亲情观察完美融合,既保持了古典题材的庄重感,又注入了印象派的鲜活笔触。创作于索罗亚艺术巅峰期的这件作品,体现了其将西班牙传统绘画与欧洲印象派革新的成功结合,是其外光写生技法的杰出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沐浴维纳斯》预备画稿,作者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1825-1905)创作年代: 约1873年材质: 石墨作于纸上画面尺寸:31x23.5cm这幅作品是布格罗在1873年为油画作品《沐浴维纳斯》(维纳斯的香水)所作的素描研究,这一人物姿态的灵感源于希腊雕塑中梳妆的维纳斯雕像。《沐浴维纳斯》是一个艺术题材,表现的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在进行梳妆或打扮的场景。在18世纪的艺术作品中,女性的沐浴常常被视为美丽和诱惑的象征。在古罗马神话中,维纳斯(或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她代表着所有与美丽、爱与欲望相关的力量,因此,描绘维纳斯的沐浴就成为了一种表达女性之美与诱人魅力的艺术方式。这一主题在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女性肖像画和神话题材中频繁出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威廉·阿道夫·布格罗,《维纳斯的梳妆室》, 1873年,现藏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国家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立女人体研究图纸》作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创作年代约1840-1850年,材质铅笔素描画面,尺寸21.4x7.4cm。安格尔在19世纪初远赴意大利研究古代艺术和庞贝壁画,这件作品的构思可能来自庞贝壁画中的人物姿态,安格尔对于古代的艺术始终保持敬畏之心,这些古代经典的人物姿态常常被安格尔使用在自己的作品设计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裸体女子》《春天》预备画稿作者:帕斯卡尔·阿道夫·让·达仰·布弗雷(1852-1929)创作年代: 约1912年材质: 纸上黑色蜡笔和红色粉笔画面尺寸: 29.5x15.5cm布弗雷作为法国学院派最后一位大师,其艺术遗产深刻影响了20 世纪艺术发展。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徐悲鸿先生于 20 世纪初留学法国期间,曾在其工作室接受严格训练,这段师承关系成为中法艺术交流的重要见证。这件素描作品原为布格罗赠予模特巴尔特夫人(巴特夫人)的私人礼物,展现了艺术家精湛的造型功力。值得注意的是, 该研究在1914年被转化为油画作品《春天》(勒春天),现珍藏于美国克拉克艺术研究所(克拉克艺术学院)。这一创作过程完整呈现了布格罗从素描研究到油画成品的典型工作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帕斯卡尔·阿道夫·让·达仰·布弗雷,《春天》, 1914年,现藏于美国克拉克艺术研究所帕斯卡尔-阿道夫-让·达格南-布韦雷,《春天》1914年,克拉克艺术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吟诗风的男孩》作者: 弗迪南德·维克多.莱昂.罗伊贝(1840-1920) 创作年代: 约19世纪末材质: 布面油画画面尺寸:56 x 67.4厘米在艺术史中,"游吟诗风"是指19世纪初期,尤其是在法国,艺术家受到了中世纪骑士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化影响而创造的一种绘画风格。这个名字来源于中世纪的"游吟诗人",即中世纪南法的诗人和音乐家,他们创作并表演歌曲,内容通常涉及骑士精神和宫廷爱情。游吟诗风格的绘画通常常以精致的细节和华丽的装饰为特点,人物造型优雅,服饰精致,色彩丰富且柔和,整体氛围充满梦幻与幻想。在这幅画作中,一名男孩以懒散的姿态倚靠在装饰华丽的地毯上,带有一种复古的贵族气质。他头戴一顶装饰有羽毛的小帽,身穿刺绣华丽的外套,暗示了他的身份的不同寻常。男孩手中端着一个金属盘,盘中盛满了各类水果和物品,这些物品或许象征富裕或是某种寓意。画面中还出现了一些小物件:一只盒子、红色的布料、以及一把小刀。这些细节可能是象征意义的道具,旨在强调男孩的身份或者与他的活动相关的场景。画中背景为深色的室内环境,光线从一侧斜射而下,打亮了男孩身上的绿色衣饰,营造出丰富的戏剧感和层次感。罗伊贝是一位法国画家,他主要以历史画、肖像画和室内生活画而闻名,尤其擅长描绘19世纪法国上层社会和贵族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那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室内场景,常常以音乐、社交和轻松的氛围为主题。罗伊贝的艺术生涯受到法国学院派艺术风格的影响,他的作品通常充满优雅与精致的细节,擅长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人物情感和社会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哈姆雷特与掘墓人》作者: 帕斯卡尔·阿道夫·让·达仰·布弗雷(1852-1929)创作年代: 1883年材质: 布面油画画面尺寸:95.3 x 70.5厘米这幅画取材自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场,即著名的"掘墓人场景"。在这一场景中,哈姆雷特与好友霍拉旭来到墓地,遇见两名掘墓人一边挖掘坟墓,一边戏谑地谈论死亡。这一场景充满哲学意味,探讨了生死、虚无与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布弗雷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也是自然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细腻的写实技巧、 深刻的心理刻画和对光影的精妙处理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宗教,神话和文学题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芭蕾教室》作者:朱尔斯﹣勒内·埃尔韦(1887-1981)创作年代约1935年材质布面油画画面尺寸107 x 91厘米,这幅作品生动捕捉了芭蕾少女们在排练后的休憩时刻,展现了20世纪早期巴黎舞蹈教室的优雅氛围。画面中,钢琴旁两位少女仍沉浸在乐曲余韵中,神态若有所思;门口长椅上,几位舞者正低声交流,传递着青春特有的私密感。艺术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奢华典雅的练功房环境﹣﹣从墙面的鎏金装饰到花纹繁复的地毯,每个细节都烘托出芭蕾艺术的高贵气质。画面左下角的"Herve"签名及原装贴金箔画框,均为作品增添了历史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沉思的芭蕾舞者》作者 迪茨·埃德扎(1893-1963)创作年代1961年,材质布面油画画面尺寸84 x 74厘米这幅作品生动捕捉了一位芭蕾舞者的沉思瞬间。头戴鲜花的少女身着白纱舞裙,微倾的面庞流露专注而迷离的神情,仿佛沉浸于艺术世界。背景镜中映出三位讨论舞姿的同伴,巧妙拓展了画面空间。埃德扎以细腻的笔触和印象派的光影手法,在虚实间营造出梦幻氛围。左下角"D埃德扎德"签名及原装金漆画框印证作品真实性。创作于1920-30年代巴黎时期,体现了艺术家融合德法风格的独特探索,既展现芭蕾的优雅,更捕捉到表演者丰富的内心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乔治·维克多·雨果夫人(保琳·雨果)的肖像》作者乔凡尼·波尔蒂尼(1842-1931)创作年代约1879年,材质木板油画画面尺寸 29.8 x 19.7厘米,这幅创作于1879年的肖像画展现了波尔蒂尼对法国上流社会'的精湛刻画。画家以主调的粉紫色调描绘雨果儿媳保琳·雨果的优雅形象,在背景中大胆点缀明快的亮色笔触,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波尔蒂尼将意大利式的精准造型与法国印象派的色彩革新完美融合,潇洒的笔触下人物神态栩栩如生。作品既体现了对马奈等印象派画家的借鉴,又展现了艺术家独特的肖像画风格,是19 世纪末欧洲艺术交流的重要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两只暹罗猫》作者 乔治·亨利·曼扎纳·毕沙罗(1871-1961)创作年代1925年,材质金箔色粉画面尺寸44 x 62厘米,这幅融合东西方艺术精髓的作品,以日本屏风画的构图形式描绘了一对暹罗猫。艺术家采用浮世绘的平涂技法表现猫咪细短光亮的被毛,青草红花以装饰性笔触点缀,而精确的解剖结构则源自欧洲写实传统。画面中侧卧的猫体态优雅,将歌川国芳的戏剧性造型与藤田嗣治的细腻线条完美结合,展现了1920年代巴黎画派对东亚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右下角"曼扎纳毕沙罗"签名及1925年款,印证了这位印象派大师卡米耶·毕沙罗之子在装饰艺术时期的重要探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少年酒神巴克斯》作者:归属于华金·索罗亚·巴斯蒂达(1863-1923)创作年代约19世纪末,材质布面油画画面尺寸56.5x42.5cm,这幅油画展现了西班牙外光印象派大师索罗亚对古典题材的独特诠释。作品以画家之子为模特,描绘了酒神巴克斯怀抱酒桶酣睡的生动场景。索罗亚运用标志性的外光技法,使阳光在青年肌肤和酒桶表面跳跃,营造出地中海特有的明亮氛围。艺术家将希腊神话主题与日常生活中的亲情观察完美融合,既保持了古典题材的庄重感,又注入了印象派的鲜活笔触。创作于索罗亚艺术巅峰期的这件作品,体现了其将西班牙传统绘画与欧洲印象派革新的成功结合,是其外光写生技法的杰出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思想者》作者奥古斯特·罗丹,创作年代: 罗丹博物馆原模复刻品材质: 树脂,尺寸高 71 厘米,长 57 厘米,宽44 厘米,这个闻名世界的雕塑无疑是罗丹的艺术作品中最杰出的之一。它本不是被创造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是政府于 1880 年委托罗丹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未来大门《地狱之门》设计的一部分。在罗丹去世后被做成了唯一的一个铜铸雕塑。该作品显然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特别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以及一些十九世纪名作如卡尔波的《乌戈利诺》(罗丹拥有一个复制品) 的影响。雕像的最大精髓是反映出这样一个高度的内心的专注, 这已成为人类思维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奥古斯特·罗丹青铜雕像《永恒之春》1901年。</span></p> <p class="ql-block">▲《华尔兹》作者卡米耶·克洛岱尔,创作年代::罗丹博物馆原模复刻品材质: 树脂尺寸高44cm,长25cm,宽25cm,卡米耶·克洛岱尔(1864-1943)的作品《华尔兹》约1895年构思,1905年由尤金·柏洛特铸造。克洛岱尔是罗丹的学生,缪斯,也是他的知己与合作者《华尔兹》便是她与罗丹的热恋时期,亦是自己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她的雕塑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也有表现主义的,而在巧妙地运用曲线方面,则与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相似。罗丹曾指出:我为她指明方向,但她的创作成果完全归功于她自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阿黛尔胸像》作者奥古斯特·罗丹,创作年代:罗丹博物馆原模复刻品,材质树脂,尺寸高16.8 厘米长 47.5 厘米宽 19.6 厘米,阿黛尔·阿布如泽西是罗丹最喜欢的模特之一。她柔软强健的身体是罗丹创作的许多丰满性感的女性人像的原形。原作黏土是制作草稿最合适的材料,它与肌肤柔软光滑的质地相似。罗丹有时站在模特前直接用它塑造或是压印在模具里之后加工。罗丹运用自己精湛的塑形技艺,通过这具胸像表现出了小腹的柔软、脊背的弧度,甚至是乳房的重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姐姐和弟弟》作者奥古斯特·罗丹,创作年代:罗丹博物馆原模复刻品材质树脂,尺寸高 38 厘米,长 20 厘米,宽 18cm,这组雕塑是预先已有的人体形象的组合。坐着的女性形象是从罗丹的作品Galatea中借来的,作品本身的灵感来自卡米耶·克洛岱尔的作品年轻的女孩与一束(约1887年),这个男孩可能与罗丹在19世纪70年代和1880年代创作的儿童形象有关。一个年轻的青春少女带着棱角分明的外形,将她胖乎乎的弟弟抱在胸前,弟弟坐在姐姐的膝盖。这个温柔迷人的组合似乎与罗丹在"地狱之门"同一时期探索的悲惨世界形成了对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铜时代》作者奥古斯特·罗丹,创作年代约1935-1945年,材质青铜,尺寸102 x37x31cm,此作品以年轻的比利时士兵奥古斯特·涅依(奥古斯特内) 为模特,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体态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闭合,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 像是具有真实的呼吸和血脉流动,充满生命的活力。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作品基座左侧有艺术家A.罗丹签名,背面有铸造商亚历克西斯·鲁迪尔。FOND-欧元。巴黎刻印。此中等尺寸缩小版(又称第一缩小版)建模于1903至1904年间,本作品铸造于1935至1945年之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夏》作者:阿尔丰斯·慕夏工作室(1860-1939)创作年代1910年,材质布面油画画面,尺寸111 x 58厘米。这幅典型的新艺术运动杰作将季节拟人化为一位沐浴阳光的少女。溪畔岩间,慵懒的"慕夏女郎"斜倚葡萄藤蔓,红罂粟在她标志性的卷曲金发间绽放,双足轻点水面如蜻蜓掠过。艺术家以招牌式的装饰曲线构建画面﹣﹣从流动的衣纹到缠绕的藤蔓,每个元素都奏响自然的韵律。作品完美融合了斯拉夫民族的浪漫情怀与商业美术的精致质感,既延续了《四季》系列对生命力的赞颂,又展现了慕夏将神话意象转化为大众美学的非凡才能。画中少女既是夏日化身,更是"艺术即生活"新艺术理念的完美代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双重幻象》作者:塞西尔·德莉安(1853-1937)与玛丽(1856-1938)创作年代1900年,材质布面油画画面,尺寸 画框直径83厘米,这幅新艺术运动时期的杰作描绘了一位女性画家在阁楼工作室创作的场景。黑衣女艺术家肩头依偎着睡猫,与画布中跃然而出的阁楼景致形成虚实交织的奇妙空间﹣﹣窗台上的画中猫正凝视现实中的猫,而艺术家手中的炭棒仿佛能触碰画里的南瓜。德莉安姐妹以标志性的流动曲线与东方美学元素,将玫瑰、斜顶天窗等意象转化为女性创造力的隐喻。作品通过细腻的虚实处理与温柔的女性视角,在19世纪末男性主导的艺术界中,展现了女性艺术家独特的感知力与技艺。原配贴金箔雕花画框与右下角"C&MDesliens"签名,见证了这一罕见女性艺术组合的历史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只狗》作者:尼古拉·塞梅诺维奇·萨莫基什(1860-1944))创作年代 约1860-1944年,材质蚀刻版画画面,尺寸12.6 x 16.6厘米,此幅蚀刻作品《两只狗》是俄罗斯著名画家萨莫基什于19世纪末绘制,描绘了两只前后错开站立的狗,其独特的画面处理将狗的身体姿态和毛发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更深入人心的是两只狗的头部,其准确的捕捉了最真实的面貌并似乎传递着来者思念的忧伤,似乎在等待着归来的主人,萨莫基什1860年出生于俄罗斯,他的作品代表了俄罗斯现实画家关注的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驰骋的马车》作者: 尼古拉·塞梅诺维奇·萨莫基什(1860-1944)创作年代约20世纪早期,材质 钢笔和墨水覆盖在铅笔上画面,尺寸20.5 x 20.2厘米,这幅充满动感的钢笔素描《驰骋的马车》出自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萨莫基什之手,生动再现了19世纪末俄罗斯乡村的典型场景。艺术家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记忆能力,以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的钢笔线条,捕捉了农民驾着马车在路上疾驰的瞬间动态。画面中马匹奔腾的姿态、车轮扬起的尘土以及人物身体的倾斜角度,都展现出萨莫基什对运动形态的深刻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素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潮汐刻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百年欧洲艺术的多重实践</span></p>

创作

画面

材质

作品

尺寸

罗丹

油画

安格尔

维纳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