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二十年前写的 《六十年前“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目击记》

黄鹤

<p class="ql-block">今天是8.15抗战胜利八十周年。</p><p class="ql-block">八十年前,我父亲目击和采访了“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现场。他曾写过一些回忆文章记录此事。十几年前,我在QQ日志上写过此事,并转载了我父亲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年的文章。现从QQ上搬到此处。父亲已逝去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六十年前“中国战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日本投降目击记</b></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结束六十年了。回忆起六十年前,我作为《大刚报》采访主任,参加日本向中国政府接洽投降与正式投降全过程的采访活动,当时情景历历在目,心潮翻滚。</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上旬,我正在当时的大后方重要城市贵阳采访。8月10日深夜,突然从国外电台的广播中听到日本已通过瑞士、瑞典两中立国向中、美、英、苏四国发出了“乞降照会”的传说。消息传出后,当晚贵阳的市民们再也睡不着了,纷纷奔走相告,雀跃欢腾。但后来几天消息时隐时现,直到8月15日正午12时,电台才广播了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顿时,贵阳这座阴雨沉闷的山城和整个大后方一样,被这激动人心的消息冲击得沸腾起来了,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歌唱声、笑声、掌声……淹没了大街小巷,震撼了山城整个上空。</p> <p class="ql-block">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出后,当时“中国战区”(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盟军总司令部划定,包括中国台湾、北纬16度以北的印度支那地区)的受降工作,在美国支持下由当时的中国政府——国民政府所垄断。</p><p class="ql-block"> 8月17日,蒋介石通知当时的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于当月21日派遣使节来湖南西部的芷江办理洽降事宜。我立即决定赶赴芷江采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芷江洽降</b></p><p class="ql-block"> 芷江这个湘西小县城离贵阳有400多公里,四周群山环绕。抗战后期,它成了大后方靠近前线的一个巨型空军基地,而且是当时国民政府陆军总部的所在地。我于8月20日中午从贵阳爬上了一辆飞速向芷江赶运物资的美军军车蓬顶,军车在万山丛中盘旋奔驰,经过十六个小时的剧烈颠波与震抖,终于在21日凌晨4时许赶到了芷江。</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任命的中国接受日本投降的全权代表是当时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与日本降使接洽投降事宜的代表是国民政府陆军参谋长肖毅肃,与日本降使具体洽谈投降细节的代表是国民政府陆军副参谋长冷欣,他们和一批国民党高级军官已于20日下午由重庆到了芷江;另外从重庆、昆明、成都、贵阳等大后方来的中外记者百余人,其中包括新华社记者徐迈进等。</p><p class="ql-block"> 8月21日,芷江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居民们一早就听说日本派来的降使今井武夫(侵华军副总参谋长)将于今天前来芷江洽降,所以都以胜利的喜悦心情伫立街头,都想看看曾经在中国横行一时的日本请降使者,今天将会以什么样的神情来投降。</p><p class="ql-block"> 今井武夫是当天上午11时30分飞临芷江上空的,他乘坐的是冈村宁次的专机,但却是一架漆皮剥落、色彩斑驳、弹痕累累的军用MC型运输机。当机上那在当时十分刺目和令人憎恶的日本国徽出现在芷江低空时,激起了人们仇恨的情绪。特别是当大家发现机尾上还拖着两根长三公尺的红色布条在空中飘然下降时更感愤慨。</p> <p class="ql-block">  当场,我和大公报记者张鸿增就向国民党陆军司令部情报处处长钮先铭发问:为什么要让日本飞机悬挂红布前来请降?他说,这是双方事先约定的一种飞机标志,并不包涵别的意思。我们又问:为什么不用白色布条作标志?他支吾其词,不知所云。事实上,这也说明当时蒋介石政府中的某些人是没有考虑国家尊严和人民感情的。</p><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3时40分开始举行洽降仪式。会场设在芷江七里桥的空军俱乐部里。这是一座木结构的平房建筑。会场大门扎有一座松柏牌楼。牌楼正面扎有一个V字与“和平之神”四个金字,牌楼上端还竖有中、美、英、苏四国国旗。会场正面墙上悬有孙中山遗像和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当时中国国旗。会场上方正中坐着中国陆军总部参谋长、中国政府接受请降的代表肖毅肃,两旁坐着中国陆军总部副参谋长冷欣和中国战区的美军参谋长柏德鲁。对面下方坐着今井武夫和日军参谋人员桥岛芳雄、前川国雄和翻译官木村少男。会场西侧坐着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发奎、汤恩伯、王耀武、廖耀湘等数十人与一大群中外记者。事后据美军的一个参谋人员告诉我,国民党政府原把会场布置成圆桌会议的会谈形式,后经有关方面的反对,才改成上下对座的请降形式。</p><p class="ql-block"> 今井武夫矮矮胖胖的,长着一脸横肉。当天他虽然穿着崭新的军服和马靴,戴着两根金黄色的绶带,还佩着一把长长的指挥刀,但他坐在请降的席位上,仿佛在接受审判似的,脸色惨白,目光呆滞,低着头,垂着手,显露出无可奈何的懊丧神色。仪式开始。首先,肖毅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接着询问了全部投降使者的姓名、身份等,检视了他们的身份证件,然后要求今井提供驻在中国大陆、台湾和北纬16度以北印度支那地区所有日军的分布情况等。当时,今井要副手桥岛递上一张日本驻军略图,又要另一副手前川汇报了南京、上海地区的机场设施等情况。继而,肖毅肃向今井提交了一份中国陆军总部的“中字第一号备忘录”。大致内容</p> <p class="ql-block">是要求日军立即全面停止战斗,暂时维持驻地秩序,妥善保管一切物资,不得向国民党政府以外的任何人投降与移交物资。最后,肖表示即将派遣冷欣副参谋总长率军前往南京设立“前进指挥所”,筹划受降与接收等工作。同时表示将在最短期内空运军队到南京、上海、北平(解放后改称北京)等地。洽降仪式至此宣告结束,刚用了一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当晚,国民政府陆军少将蔡文治带领军事参谋人员与今井会谈了三个多小时。会谈后已是午夜时分了。我们几个记者去访问今井武夫,他要翻译官木村出来向我们说:“今井认为我们在遵照天皇圣旨,接受波茨坦公告,准备接受停战协定,无他话可说,因此不拟接待,请予原谅”。当时,我就追问一句:“你们只是来准备接受停战协定,而不是来投降的吗?”他苦笑了一声立即退了进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今井住房的窗外望去,只见他衔着大烟斗在孤灯昏黄的室内踱来踱去,神情疲惫,蹙首紧眉。第二天据招待所服务人员说:他昨晚踱到凌晨四时才就寝,作为一个请降使者,他当夜不知有无“何必当初”的想法。22-23日,中国方面还就在南京设立前进指挥所、空运军队、去南京举行受降典礼、中美两国被日军俘去人员的释放等问题与日方进行了事务性会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蒋介石要求日方在国民党军队未到达光复区的任何地方,特别是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武汉、广州、香港等八大城市,确保不被共军占领等。我们知道,当时广大的沦陷区中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周围,多被八路军、新四军占据,而国民党军队的绝大部分均布置在西北与西南的大后方。因此,为了接受日占区的各大城市,国民党政府就要求日军只能向中央军受降。23日下午3时许,国民党军队方面又给了五份备忘录要今井带给冈村宁次。其中一份就是说明:中国除在南京举行全面性的受降仪式外,还将“中国战区”划分十五个受降分区,并派遣了分区受降主将,并要求日方配合。接着,何应钦接见了今井一行。下午四时,今井完成了洽降手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飞回南京</b></p><p class="ql-block"> 今井一行离开芷江后,大部分记者继续留在芷江注意新的动向。8月25日,国民政府决定派冷欣率领“前进指挥所“于27日飞回南京。记者们也就各显神通,寻找同去南京的门路。最后只有8名中国记者和6名外国记者分别设法搭上了去南京的飞机。我当时和贵阳力报记者王坪(1948年东北解放后任东北日报记者)是通过驾驶员私自混上了冷欣的座机而去的。同时起飞的还有7架运输机,载着前进指挥所的警备部队、工作人员、官兵等,也有几名记者。</p><p class="ql-block"> 下午5时,我们在南京大校场机场着陆,当时心情十分激动。南京沦陷8年了,今日终于胜利回来,我们是多么渴望看看8年不见的紫金山和玄武湖,看看8年不见的父老兄弟。今井和一些日本军官去机场迎接了我们。听说汪伪政权中的那些汉奸们都鸡飞狗散了。</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的车队像一条长龙直奔中山陵,晋谒了孙中山陵墓后才回日军为我们安排的招待所休息。我们8名中国记者哪能顾得上休息,立即乘夕阳尚未全部西落的时机走上街头,急于观察被日军占领了8年之久的市容,更急于去看望在铁蹄践踏下生活了8年的人民。出乎意外的是,当时南京街上冷冷清清,行人稀落,丝毫没有庆祝光复的气氛。我们想,可能是由于日军的长期占领以及市民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犹新,因而蕴藏在内心的喜悦感情还没被引发出来。后来,听南京的同胞说当时南京还在日军控制之下,日本投降的具体情况仍然被封锁着,他们当时根本不知道重庆来了人,一切都很茫然。</p><p class="ql-block"> 8月28日,冈村宁次前来拜会了冷欣,冷欣再次强调要他保证南京、上海等八大城市不能交给共军,当时冈村表示可以负责不交。但他狡黠地提出,台湾和北纬16度以北印支地区与在中国沿海的海军不在他的管辖范围之中,他不能代表他们进行投降。</p> <p class="ql-block">他的目的是企图逃脱全面投降的命运。冷欣表示在“中国战区”只能举行一次总的全面的投降仪式,各分降区再进行分降仪式。后来几天,冷欣与冈村宁次就空运军队去光复区、日军如何抵制共军进驻大城市等问题频繁接触。这反映当时国民党政府最关心的并非接受日本投降问题,而是如何利用日军、伪军和美军来阻挠解放军占领各大城市。 </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从8月26日开始,美国飞机就陆续将国民党军队直运到光复区去。9月5日,廖耀湘率领的新六军进驻南京。9月8日何应饮在数十架美国战斗机护卫下飞回南京,准备主持受降仪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京受降</b></p><p class="ql-block"> 受降仪式定在9月9日上午9时举行。据说是取义“九”是由于“至高、至大、至深、至重、至尊、至贵”等的好意思好兆头而选择这个日子和时辰的。受降仪式举行前,在日本投降的手续上,中美双方出现过一些争执。此前,日方提出:希望按照日本的习惯,允许投降者佩带指挥刀入场;同时,要求同意日方投降使者只在降书上签字,不向中国受降主官鞠躬行礼,如必须行礼,则中国受降官应该还礼等。中方拒绝了这些要求,但同意冈村宁次等进入会场时不行鞠躬礼而以立正致敬代替,而日本侵华军总参谋长小林在接受与呈交降书时应行鞠躬礼,中方不予还礼。</p><p class="ql-block"> 受降典礼如时开始,典礼会场设在南京黄埔路国民政府的国防部(汪伪时期的中央军校)里。会场前扎了三层巨大富丽的牌楼,牌楼上端分别嵌上“胜利和平”“和平永奠”等金字和中美英苏四国国旗等,还有一个280平方英尺大的巨型V字。礼堂前有一大片草地,绿茵如毯,直贯草地有一条笔直的大道,道旁分树五十个同盟国家的国旗,会场内面的四周墙上钉着红、蓝、白三色布匹,正面墙上悬有“和平”两个大字和孙中山遗像,两侧竖着中美英苏四国国旗,对面墙上则</p> <p class="ql-block">悬挂着四大盟国国家元首的巨幅画相。何应钦坐在主席台正中,两旁坐有国民党海军司令陈绍宽,陆军副司令顾祝同,空军司令张廷孟和肖毅肃。</p><p class="ql-block"> 面对主席台下的横桌上,铺着白布,正中坐着冈村宁次,两旁坐着在“中国战区”范围内的日本侵华舰队司令福田良三,日驻台湾军参谋长谏山春树,日驻法属印支军参谋长三绎以及日侵华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 </p><p class="ql-block"> 会场来宾席上坐着一些国家的使节,国民党高级军官和中外记者。冈村宁次等的小车停在会场外,所佩的指挥刀也卸在车内,他们将军帽拿在手中,低头慢行步入会场,站在主席台下方的横桌前向主席台立正敬礼,而后自行入座。他们一个个的脸上绷得紧紧的,面色乌沉,目光里流露出难以掩藏的悲痛与抵触相交织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投降签字仪式进行了15分钟,首先由何应钦检验了冈村宁次的证件,继而何应钦将两本由中国拟定内容的红缎硬面的投降书交给小林浅三郎转给冈村宁次阅读并签字。冈村当时满额汗珠,双手颤抖地拿起一支毛笔分别在两份降书上签了字,盖了章,又低头默视了降书一分钟左右交回小林呈上,何应钦检阅后发回一份交日本政府保存。接着,何应钦发布“军字第一号”命令,大意是,日本投降签字后,所有在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军完全解除武装,按原编制陆续遣返回日。同时原名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的侵华军事机构改名为“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总联络部”,冈村宁次任总联络部长官,在中国政府领导下负责处理日军遣返工作。投降仪式宣布结束。冈村宁次等快步退出会场。</p><p class="ql-block"> 据冈村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在8月10日以来,虽不断受不愉快的情绪折磨,但其后……所接触的中国方面要人,态度颇为亲日,而又是向友人何应钦投降,从而产生一种轻松之感。……然而这总是从未意料到的痛苦处境”。在仪式进行中,当小林呈上降书向何应钦鞠躬行礼时,何应钦这个老牌亲日派情不自</p> <p class="ql-block">禁地起身答礼。当时就引起会场上—阵私私窃语,会后有几名记者认为这是何应钦根深蒂固的亲日感情的自然流露,既有辱胜利国的尊严,也违反日本投降仪式举行之前中日双方约定的会场规则。但会后国民党军方却不许记者对此加以报道和评论。冈村等人退场后,何应钦在会场上作了简短的广播讲话,宣布“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会场上军乐齐鸣,鞭炮声和欢呼声响彻云霄。</p><p class="ql-block"> 八年了,八年来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5000亿美元以上。但日本国内的法西斯余孽,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不仅毫无悔罪之心,却仍然嚣张不已,仍然在做它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幻梦,这是值得我们百倍警惕的。我们在纪念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应该时刻记住“日本投降六十年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仍在游荡”!</p><p class="ql-block"> 2005年5月10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以下为我当年从网上下载到QQ上的两则消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武汉老新闻工作者座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b></p><p class="ql-block">汉网(2005-06-24 08:00:23)来源:长江日报</p><p class="ql-block">(记者邓年武)60年前,大刚报记者黄邦和与另外11名中外记者一道,见证中国战区总受降仪式历史性一幕。解放后,黄邦和成为本报记者和领导。昨日,在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召开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座谈会上,86岁的黄邦和记忆清晰:“受降仪式不到15分钟。日军投降代表冈村宁次满额汗珠,在降书上签字时双手颤抖不停。”</p><p class="ql-block">座谈会主题为“抗日战争与武汉新闻界”。市新闻战线的老领导、老同志纷纷追忆8年抗战历程的艰难、武汉保卫战的壮烈和武汉新闻界报人“以笔为枪”的壮举:1938年1月11日,我党领导的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同年,武汉新增报刊149种。下半年武汉会战,武汉新闻界尤其是报人,以范长江为代表,以笔作枪上前线,投身这场大战。新华日报连同武汉大小报纸、电台,同仇敌忾,宣扬民族精神,激励民族斗志,新闻头条十有八九为前线战事,标题多是“鏖战”、“激战”、“血战”、“恶战”、“酣战”,战况惨烈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会上,不少老新闻工作者感慨:67年后的今天,再读那些报道,仍感热血贲张。他们呼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战胜利60周年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要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p><p class="ql-block">新浪首页&gt;新闻中心&gt;国内新闻&gt;正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记录风云反映历史变迁《往事如歌》第四卷出版</b></p><p class="ql-block">http://www.sina.com.cn2006年06月26日08:09汉网  </p><p class="ql-block">汉网消息 记录武汉新闻工作辉煌历史和丰富实践的回忆录文集——《往事如歌》第四卷,日前正式出版。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23日召开会员大会,总结表彰此书前四卷编辑出版工作并对第五卷组稿进行部署。</p><p class="ql-block">《往事如歌》作为武汉老新闻界的标志和品牌之一,从2002年问世至今已编辑出版了四卷。这部被誉为记录武汉新闻“世纪风云”的回忆录文集,内容丰富多彩,史料价值珍贵。其中包括当年的特派记者、资深新闻人黄邦和撰写的《中《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目击记》及《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关于国旗、国徽及国歌的诞生》,还有年轻编辑杨帆在出版《陈果夫与陈立夫》一书过程中,与陈立夫书信交往并获得他的手迹而撰写的专稿,以及本报老记者梅村所珍藏的毛泽东修改当年战局新闻稿手迹照片10幅等等。  </p><p class="ql-block">市老记协会长杨振兴指出,《往事如歌》为所有的老新闻战士提供一个回忆往事、揣摩职业及体味人生的平台,记录着武汉新闻历程、事业沧桑及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抗战八年放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纪念抗战胜利六十五周年</b></p><p class="ql-block">(下面是九旬老父亲写的回忆诗。当时早已严重脑梗塞、心脏搭了5个桥、眼睛严重白内障的老人摸摸索索写下的这些诗句,十分通俗却依然激情满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芦沟晓月烽烟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恨鬼子逞疯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全民不愿做奴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抗战呼声震天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各个阶层各个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众一心慨而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无东西与南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无男女或老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你出钱来我出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起云涌奔救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抗日军兴千百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轰轰烈烈赴沙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怒唱大刀进行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泪诉东北松花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浴血奋战天昏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英雄血溅台儿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腔热火冲天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誓斩妖魔斗志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敌军继侵京津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奸淫烧杀遍海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防空洞里蓄怒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众生流离逃四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满腔热血沸腾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雷霆万钧抗豺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鬼子兽性抑不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京屠杀更疯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敌忾同仇千般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折不挠志更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路健儿最勇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平型关下日无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寇凶焰再西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节节侵占我家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内投降阴风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汪伪小丑急跳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抗战到底决心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哪怕汉奸翻黑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下转为持久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意志坚韧难关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迁都重庆指挥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立足延安国魂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寰宇上下齐怒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团大战凯歌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全国军民再奋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游击健儿显风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鬼子占我中心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边织起游击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鬼子占我铁路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却放歌立太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敌人狠施三光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却英勇反扫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响地雷西地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鬼子狼突更慌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鬼子奸贼心不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战火燃及太平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激起举世来讨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鬼子切腹难顽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国两颗原子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苏联进兵黑龙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陆军民猛追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鬼子途穷没处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皇降旗无奈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人相告喜洋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城乡一片凯歌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鞭炮锣声彻穹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乡亲八载别离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日重逢泪满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惟愿珍惜太平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共建家园国运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年岁月艰难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告别书斋去救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笔为枪做记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几入战地写文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目击今井芷江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垂头丧气来乞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继入南京观盛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冈村宁次心着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递上降书眼眨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年霸气今沦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寇投降一甲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朝右翼又张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年抗战多艰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深仇大恨岂能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人牢记血泪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警惕妖孽再猖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注:今井全名今井武夫,为日本洽降使;冈村宁次为日本投降全权</p>